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全要素生产率对上海市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24 13:23

  本文关键词: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收敛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综述

全要素生产率对上海市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所属: 国内综述     日期:2013-11-28    浏览次数:663次

     摘 要: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经济体效率的重要指标,文章运用索洛残差法估算出上海市1979-2011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上海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发现1992-2011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6.06%,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0.56%;说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上海经济增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索洛残差法,上海市

 

  一、引言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又称索洛余值,指的是与要素投入无关的产出增加,即经济增长中不能用劳动和资本解释的剩余部分。由于TF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纵观国内已有研究,国内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对区域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和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两部分。前者主要通过测算中国整体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来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可持续性,赵志耘、杨朝峰(2011)利用索洛残差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并从制度变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原因进行定量考察[1]。后者的研究范围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全炯振(2009)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分析了时序增长与空间分布特征[2]。李胜文、李大胜(2008)运用三投入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别测算了34个工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3]。刘兴凯、张诚(2010)使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28个省区市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并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特点进行了分析[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考察对象大多是针对整个国家,对地区的研究的比较少。上海市作为中国最发达的直辖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1978年上海市GDP为272.81亿元,2011年GDP高达19195.69亿元,上海市名义GDP年均增长13.75%。上海市的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发展路径是什么,其全要素生产率是否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上海市的经济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思路,本文将通过对1978-2011年上海市的经济增长状况进行分析,估计上海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变迁及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依据估算结果从可持续增长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方法和数据

  (一)TFP的测算方法

  目前国内学者用来测算行业或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主要有索洛余值法、数据包络分析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等,由于本文是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测算上海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因此采用索洛余值法是最为恰当的。索洛认为总产出是由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与广义的技术进步三大因素所决定的,同时假设经济运行中劳动和资本随时可以相互替换,规模收益不变,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在以上前提条件下,索洛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Yt表示t年的总产出,At表示t年的技术水平,Kt、Lt分别表示t年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对方程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经济增长率核算的基础形式:

  ln Yt=1n At+αlnKt+β1n Lt (1)

  运用产出数据、资本数据和劳动数据,运用Eviews6.0软件回归即可得到资本弹性α、劳动弹性β。又增长速度方程由式(1)求全导数可得:y=a+αk+βl。由此可得到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

  a=y-αk-βl (2)

  a表示广义技术进步的平均增长速度,y表示总产出的平均增长速度,α表示资本弹性系数,k表示资本投入的平均增长速度,β表示劳动弹性系数,l表示劳动的平均增长速度。由于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要求,α、β之和等于1,若回归得到的α、β之和不为1,则对α和β进行正规化处理,即令αk=,βL=代入公式(2)即可求得全要素生产率。

  (二)数据说明

  1.产出数据

  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时,考虑到物价的影响,总产出的数据应该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许宪春,2002)[5]。本文采用上海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总产出的基本指标,基础数据取自2000-2012年《上海市统计年鉴》,并且按1978年不变价格进行换算。

  2.劳动投入数据

  在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中,严格意义上讲劳动要素投入应当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要素提供的“服务流量”,不仅取决于劳动要素的投入量,还要考虑到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等因素,单纯考虑劳动力的投入数量会导致测算到的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实际情况偏小。但由于劳动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的不可估计性,我们只能采用劳动力年末从业人数这一项指标作为劳动投入的度量。年末从业人数数据取自2000-2012年《上海市统计年鉴》。

  3.资本投入数据

  物质资本指经济系统运行中所使用的资本量,最理想的指标应该是每年的资本使用流量,由于条件的限制只能用资本存量代表资本的投入。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时,最大的困难在于资本投入数据的估计,由于涉及新增资本、资本折旧以及物价等多方面因素,资本投入数据的估计尤为重要但又难以得到统一的结果。国内外学者chow(1993)[6]、张军(2004)[7]、单豪杰(2008)[8]等先后对我国资本存量进行了估计,从测算原理上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本文将借鉴以上学者的研究方法,利用《上海市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对上海市历年资本投入进行估计。

  目前已被普遍采用的测算资本存量的方法是戈登史密斯(Goldsmith)在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由于上海市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资产普查,所以在本文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在估计一个基准年后运用永续盘存法按不变价格计算上海市各年的资本存量。这一方法可以写作:

  Kt=It+(1-δ)Kt-1 (3)

  (3)式一共涉及四个变量,基年资本存量K的确定;当年投资I的选取;投资品价格指数的构造,以折算到不变价格;折旧率δ的选择。

  (1)基年资本存量K的确定。在永续盘存法的条件下,由于资本折旧的影响,基年资本存量估计的误差仅对最初几年的资本估计量有较大影响而对后续年份的影响较小,本文旨在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因此以1978年为基期的基年资本估计值对中后期的影响也较小。不同学者对基年资本存量的估计方法也不同,较著名的霍尔和琼斯(1999)估计各国1960年的资本存量时,采用1960年的投资比1960年至1970年各国投资增长的几何平均数加上折旧率后的比值。杨格(Young,2000)采用了10%的比例作为分母,去除初始年份的投资数据,得到1952年中国固定资本存量约为815亿元(1952年价格)。张军(2004)也采用这种方法估计了1952年中国物质资本的存量。我们在本文中采用和杨格(Young,2000)相似的估计方法,估计上海市1978年的资本存量作为基年资本存量。

  (2)当年投资I的选取。已有研究对当年投资的选取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采用所谓积累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统计口径,如早期研究的张军扩(1991),Chow(1993)。第二种是采用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如王小鲁(2000)。第三种是采用的资本形成总额或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如张军(2004)。上海市统计年鉴中有完整的资本形成总额数据,基于这一点我们采用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的投资I。

  (3)投资品价格指数。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由于统计数据的不完备,不得不构建相应的价格平减指数,但上海市统计年鉴中有完整的以1978年为基期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因此可以避免构造价格评价指数造成的误差。

  (4)折旧率δ。由于统计部门没有统计和公布资产的折旧数据,相关的学者纷纷采用自己估计的折旧率来开展研究。如帕金斯(Perkins,1998)、王小鲁(2000)假定折旧率为5%;杨格(Young,2000)则假定6%的折旧率,此外霍尔和琼斯(Hall and Jones,1999)研究127个国家资本存量时也采用6%的通用折旧率;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假定了10%的折旧率。张军(2004)采用9.6%的折旧率对中国各省资本存量进行了估计。在此,选取居中的杨格6%作为折旧率。在确定了基年资本存量、当年投资、投资品价格指数和折旧率δ为6%后,运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得到上海市历年的资本投入量。

  三、实证分析

  (一)回归结果

  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之后,运用投入产出数据对方程(1)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生产函数的估计值如下。

  lnY=-4.45+0.75lnK+0.87lnL

  (-1.4) (16.5) (1.7)

  R2=0.96 F=373.24 DW=1.65

  从回归结果看,回归的结果是比较理想的,R2达到0.96,可见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拟合效果较好。回归得到的α为0.75,β为0.87,α+β=1.62>1,对其正规化处理得到αk=-0.46,βL==0.54,即资本弹性为0.46,劳动弹性为0.54。因此根据TFP=y-0.46k-0.54l,可以测算上海市全要素生产率和分析经济增长因素,利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出实际GDP、资本K和劳动力L的年均增长率,然后利用求出的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根据回归得到的资本弹性αK=0.46,劳动弹性βL=0.54,根据公式TFP=y-0.46k-0.54l,利用GDP、K和L的增长率,计算得到上海市历年全要素生产率及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表1详细列出了1979-2011年上海市历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表2列出了1979-2011年间各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对上海市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总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即1979-1991年的13年间,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增长很低并且波动剧烈,负增长的年份远多于正增长的年份;1979至1982年呈现连续四年的负增长,1985至1987呈现连续三年的负增长;只有1983、1984、1988、1990、1991等单个年度为正增长。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低并且剧烈波动的原因在于这一时期上海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的阶段,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各种制度和体制尚未建立,制度上的不健全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在这一阶段增长缓慢。

  第二个阶段即1992-2011年间,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增长较高并且波动较小,除2008年外其余年份全要素生产率均为正增长。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使市场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技术进步较快,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1992年前后两个阶段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上海市率先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制度变革为技术进步提供了主要推动力,这对于上海市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有重要的启示。

  根据表2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进入2000年以后,上海市GDP增长率保持了超过11%的高速增长,但值得关注的是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在下降,1996-2000年间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为7.3%,而2001-2005年间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下降为5.96%,2006-2011年间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为3.86%,这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上海市经济总量增长较快但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出现了较大下滑。  

全要素生产率对上海市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三)经济增长源泉分析

  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反映出现代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持续性,表1和表2列出了上海市历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表3展现了资本要素、劳动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对GDP增长的贡献度。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1979-1991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总体较低甚至在很多年份为负值,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20.98%,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额投资和劳动要素的投入,经济运行质量较低。在1992-2011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度达到50.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高,可见这一时期上海市广义技术进步较快,经济运行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当然值得关注的是进入新世纪的2001-2011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06-2011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下降到34.55%,可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上海市的发展日益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技术进步由于转型发展的瓶颈导致技术进步的难度不断加大。

  通过表3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增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的变化。从表3可以看出资本投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整个改革时期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平均高达59.82%,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1992年后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41.78%,说明随着投资回报率的边际递减,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正在逐步下降,传统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劳动力投入的增长较为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一直较低,平均在7%的水平,这主要是劳动力数量的增长较为缓慢,而劳动力质量的改善在此并没有显现。

  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由1979-1991年间的1.56%上升到1992-2011年间的6.06%,整个改革时期的年均增长率也达到3.35%,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由前期的20.98%增加到后期的50.56%,整个改革时期的平均贡献度为32.96%,这说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了很大提高。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992年以后上海技术进步取得了较大成就,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国内都处于先进水平,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高达80%以上的贡献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未来上海市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对上海市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1978-2011年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从业人数等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回归分析,估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经济运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依据估算结果对上海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了简要分析。分析表明上海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达到较高水平,上海市经济增长已进入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和投入双要素推动阶段,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未来上海市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和建议。

  (1)上海市1979-2011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3.35%,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2.96%;1979-1991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56%,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20.98%;1992-2011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6.06%,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0.56%。改革初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改革第二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上海市经济增长已进入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和投入双要素推动阶段。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仍然偏低,上海市经济运行技术水平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以1992年为界,1979-1991年间,上海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现出在低水平剧烈波动的特点;而1992年之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逐步提高并在5%左右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特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现出在波动中逐年攀升的趋势。这说明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技术进步,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3)2000年以后,上海市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出现下降的趋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出现了下降,说明随着改革的深入,技术进步的阻力日益加大。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下,投资要素对经济增长依然具有重要作用,但必须要认识到高要素投入增长的模式不可能长期维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上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全要素生产率指的是广义技术进步,包括制度完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优化等。上海市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应该高度重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进步制度环境,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积极扶持企业研发,采取财税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效率,引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点基金项目(12AZD100);东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社科重大引导基金项目(SKYY20110006)

  参考文献:

  [1]赵志耘,杨朝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解释:1979-2009年[J].财经问题研究,2011(9):3-12.

  [2]全炯振.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1978-2007年[J].中国农村经济,2009(9):36-47.

  [3]李胜文,李大胜.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1986-2005[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5):43-54.

  [4]刘兴凯,张诚.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收敛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3):55-67.

  [5]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10):23-36.

  [6]Chow.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809-842.

  [7]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17-31.

  [8]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35-44.

  作者简介:管驰明(1976-),女,江苏宿迁人,副教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李春(1990-),男,江西宜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来源: 《华东经济管理》


【全球政务网】


  本文关键词: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收敛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5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45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c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