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中国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发布时间:2015-02-19 20:34

池周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本文通过相关理论分析了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各种因素,联系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考察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认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传统优势正逐步丧失,产业内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目前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 比较优势 产品差异化

 

一 引言

 

二 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产业内贸易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人均收入。两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因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表现出对异质产品较高的需求;相似的需求结构和追求差异化的个性产品,将促进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发展。

2)要素禀赋。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尤其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就较大。因为产业内贸易取决于产品的异质性及产业技术水平,异质产品可能含有完全相同的物质成分。如果要素禀赋差异较大,则更可能发展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3)产业。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产品异质性强的产业会大于产品同质性强的产业;技术发展较快的产业高于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因为前者更容易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和差异性。

4)区位。两国地理位置越近,则进行产业内贸易越便利。较近的地缘关系、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和便于开展边境贸易等都是开展两国产业内贸易的有利因素。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上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贸易的形式与内容密切相关;产业间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过程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在外贸领域的反映。因此我国的长期目标应该是努力发展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水平产业内贸易,并最终实现通过水平产业内贸易与科技、规模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强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 中国发展产业内贸易意义和现状

1、产业内贸易是相似产品、相近技术含量产品之间的贸易,通过产业内贸易可以学习进口方在产业组织、技术工艺和产品差异化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外部经济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2、产业内贸易是一种交易双方相互需求并相互满足的贸易,产业内贸易的高度发展可以扩大双方的相互依存和合作,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

3、发展产业内贸易是实现竞争优势的途径之一。在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仅仅按照静态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是远远不够的,可能会造成中国产业结构的滞后,甚至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在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所有指标中,GL指数是最广为接受的测量指标,一般称为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在0-1之间变动,GL越接近于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GL越接近于0,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低。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化生产过程中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产品比较优势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企业的层面分析,中国企业往往在竞争中忽略产品差异的影响,导致我国生产的产品差异化程度不大,产品价格往往只是发达国家最终零售价格的1/41/5,其他增值部分归于推销、批发与零售服务、商标和广告设计等增加产品差异化的相关工作,我国企业因此失去了较多利润机会。

 

四 结论和启示

1)当前外资倾向于投向技术水平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政府制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相应的税收财政政策对外商投资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笔者认为这对产业结构升级是远远不够的,外商投资的目的一是降低生产成本,一是获取超额利润。中国在技术和人力资源方面并没有优势,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领域,只能是以开放中国的市场为条件,,鼓励外商实施本土化战略。比如投资于适合中国本土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才可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仅仅是适用型的技术设备。

4)引资过程中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固然是最重要,但外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组织方式同样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而且对这些方面的学习和效仿其障碍相对较小。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智祺 经济转型时期加快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建议 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9年第3

[3]冯耀祥 中美产业内贸易结构分析 当代财经-2009年第6

[4]张彬,孙孟 国家特征视角下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实证研究——基于20002007年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5

[5]汪瑾 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 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第10

Commercial Policy and Intra - industry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1

London : Macmillan , 1975



本文编号:15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5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9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