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国际保理在我国的发展优势与障碍分析

发布时间:2015-02-19 19:49

摘要:为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国际保理为代表的非信用证结算方式在凸显优势并在实践中使用越来越多。而中国国际贸易的大环境在为我国保理业的发展带来契机的同时,也给保理业在中国的发展设置的障碍。分析国际保理在中国的发展优势与障碍,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推进国际保理在我国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的竞争力。

关键字:国际保理  优势  障碍  对策

      随着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买方市场已渐渐形成。而有利于卖方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因为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正逐步被非信用证结算方式所代替。保理业务正是伴随着非信用证结算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尽管国内各行业对国际保理的认同程度有所不同,但大家普遍意识到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推行必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际保理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2006年为143.00亿欧元),可见保理业务正在我国蓬勃发展。但2007年全球保理业务量达12991.27亿欧元,我国保理总量仅占全球保理业务量的254%,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等主要贸易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具体见下图)。 

 

 

美国

日本

英国

德国

法国

中国

世界总额

 保理营业额

(百万欧元)

97,000

77,721

286,496

89,000

121,660

32,976

1,299,127

占全球保理

营业额的比例

7.47%

5.98%

22.05%

6.85%

9.36%

2.54%

   

数据来源:FCI网站http://wwwfactorschaincom英文资料,由作者翻译整理

 

 

二、国际保理在我国的发展优势

     国际保理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它很好地解决了赊销中出口商的资金占用和进口商的信用风险等问题。

进口商选择国际保理作为结算方式,第一减少了资金占用,进口商可以用有限的资金购进更多的货物,增加了营业额。第二避免了信用证的高额费用,尽管出口商会将保理费用转嫁到出口价格中,但从某种角度看也还有它的好处:交货价格是确定的,进口商不须负担信用证手续费等其他附加费用。第三,省去了信用证的繁杂手续。相对于信用证,进口商可以免去许多繁琐和杂务,只需收到单据便可凭单提货。另外,进口商因出口商的资金周转加快、营业额增加,而降低了进口成本,并可及时进口市场上所需的货物,从而提高利润。

出口商选择国际保理的结算方式有利于抓住出口机会。信用证结算方式有利于出口商不利于进口商,,被进口商排斥,选择保理方式方便了进口商。同时,出口商通过保理的方式把结汇风险转嫁给了保理商,国际保理是保理商提供的在赊销基础上的附加服务,出口商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风险也转移给了保理商。另外,虽然理论上说信用证方式虽然把商业信用转变成银行信用,银行成为第一付款人,但是目前银行在处理信用证业务的时候,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往往对单据的要求过高过于苛刻,使得出口商很难做到完全的单证一致、单单一致和单内一致,因此对出口商的收汇安全也受到挑战。此外,出口商可以从保理商得到风险保障以及贸易融资,加快资金周转,增加利润。

    从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国际贸易现状为国际保理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

1、国际保理日渐成为我国出口商新的竞争力来源

国际货物买卖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商品质量、价格、销售条件即付款方式三个方面。20世纪80年以后,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国际市场已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空间越来越小,出口商间的竞争逐步从品质、价格领域转向付款方式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保理应运而生,它在为进口商避免高额费用的同时又为出口商承担了坏账担保,因而成为国际结算的新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商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价格方面。然而近年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和出口退税等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逐渐消失。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口商纷纷改变低价战略,以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质量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出口商竞争的主要方面。与此同时,结算方式也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竞争力,传统的信用证因其高额的费用和资金占用率而被进口商排斥,而在托收和赊销的付款条件下出口商的利益又得不到保障,这时国际保理便成为众多进出口商的首选。对出口商而言,国际保理提供了更为灵活便利的结算方式,同时又拓宽了融资渠道,转嫁了收汇风险。而对进口商来说,保理业务则降低了中间费用,加快了资金流动,降低了成本。为了拓展国际市场,国际保理成为越来越多进出口商的更好选择。

2、国际保理逐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渠道

  我国积极鼓励发展中小企业,鼓励其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软肋”。2007年石油价格暴涨,美国次级债危机波及全球,美国经济呈现衰退迹象,全球经济发展放缓。聚焦国内,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政府频繁上调准备金率,以紧缩银根,控制商业贷款,放缓发展速度。仅2007年,央行就10次上调准备金率,这使得原已严重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此时,保理对中小企业的优势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国际保理业务改善了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性,解决了企业融资问题,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因保理商对进口商的信用担保,而使得出口商的结汇风险降低,减少了坏帐损失。

3、国际保理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动力

    1)国际市场已变为买方市场,进口商对出口商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大多数的进口商不愿接受信用证作为结算方式,而选择托收、赊销等方式代替,银行的信用证业务量急剧下降。银行需要发展替代业务,挽回损失,而国际保理业务在满足进出口双方要求的情况下,保理商还可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报酬,因此成为国内银行大力发展的新兴业务之一。

2)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市场,银行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而国内同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传统负债业务的盈利空间不断减小,商业银行迫切需要金融业务创新,以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国际保理业务在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增加了银行的利润收益,因此受到了商业银行的普遍青睐,面对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市场压力,积极开展保理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三、国际保理在我国的发展障碍及对策

   国际保理凭借其优势在欧美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其进入我国时间较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对国际保理的认识不足

一直以来,国内的出口企业结汇以信用证为主,对国际保理等金融业务了解不够且积极性不高。加之国内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时间较晚,直到93年国内首家银行——中国银行才被批准加入FCI,所以商业银行自身实务操作所积累的经验是不足的。国际保理虽然更适合我国出口企业,可以为其创造更多的出口机会,但出口企业对国际保理依旧缺乏了解,致使其至今未能普及。

2、贸易争议频发,收汇风险增加

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纺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出口中占很大比例,而这些商品在欧美市场极易引起贸易摩擦。我国是世界上贸易争端最集中的国家之一,根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共有20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81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涉案金额达36亿美元,同比增长95.1%。而国际保理中,在双方产生贸易摩擦时,保理商不承担担保责任,这无疑阻碍了国际保理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

因此,出口商要及时准确地履行合同,避免贸易纠纷,在实践中严格按照保理商批准的信用额度与进口商成交,在交货时必须严格符合合同的规定,在保理商的选择上也应该仔细考虑。

3、保护措施力度不够

目前国内仅有《对于出口代理项下收汇核销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涉及到了国际保理业务,并没有专门性的法规对国际保理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作出明确界定,缺乏管理条例对从业人员的规范要求,极大地阻碍了国际保理的迅速发展。另外我国部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忽视自身信用管理,导致信用体系不完善,也影响了国际保理在我国推广应用。

对此,我国应建立并完善国际保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责任,使该项业务的实施有法可依,为争议的解决提供法律依据,从而保证保理业务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我国还应采取法律强制与道德规范相结合的方式,双管齐下,引导企业建立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健全社会的信用体系,为国际保理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信用基础。

4、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国际保理业务涉及到国际结算、融资、信用担保等多个领域,因此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水平,在熟练掌握英语、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还要具有法律和国际金融知识背景,并对国际贸易中涉及的国际惯例和规则有所了解。从事保理业务的人员也多未经过专业培训,影响了保理业务处理的速度和质量,制约了其在我国的发展。                                                                    

对此,国内银行和高校相关专业应该重视此类知识的培训,为国家贸易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知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通过与国外银行的交流与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从业水平,为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注释:

引自李齐《  现代商业银行-20054

 

参考文献:

1、周岳梅: 经济研究导刊-20081

2、  齐:  现代商业银行-20054

3、储昶 邵颖红:  上海投资-200512



本文编号:15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5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d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