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后危机阶段我国流动性过剩新表征及金融调控效果概述

发布时间:2015-06-18 08:39

 

【摘要】 本论文得到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JL048)——“中美经济非对称共生条件下我国流动性重复逆转问题研究”的资助。次贷危机作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次标志性事件,不仅体现出当今各国空前紧密的经济联系,同时也衍生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特异经济现象。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流动性过剩现象呈现出一些新特征。从2009年到2012年,我国流动性虽然一直处于过剩期,但是过剩程度却并不相同,因此,文章以时间为分界线、以测量数据为依据,将2009年到2012年四年间的流动性过剩情况划分为流动性加速过剩期和流动性温和过剩期。鉴于流动性过剩问题的重要性、不同程度的流动性过剩的危害性,对我国此四年间的流动性过剩情况进行概念划分、根源探究、政策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文章首先通过EM2指标、M2/GDP指标等对2009年-2012年间我国流动性的情况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此四年间,我国流动性总体上呈现过剩局面,但是过剩程度却并不相同。因此,文章将2009年-2010年定义为流动性加速过剩期;将2011年-2012年定义为温和过剩期。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分别对每一时期做针对性原因分析。其中,国内方面主要从外贸业、银行业、房地产业三大行业进行分析。在流动性加速过剩期,房地产业全面攀升对加速流动性的作用重大,因此,以房地产业为例进行博弈模型分析,进一步探究房地产攀升背后房价飙升的利益纠葛。同样,在流动性温和过剩期,以银行业为例,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互保链危机对我国信贷投放的影响作用。在阐述了后危机时代我国流动性过剩呈现出的新表征,分析了这些新表征出现的根源后,研究此时期我国政府相应的金融调控政策,则能够提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完整性,同时提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深度。因此,本文从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以及房地产金融等角度分别研究各种政策对于缓解流动性过剩的效果如何。最后,根据各种政策的效果大小,为我国将来调控流动性过剩局面提供政策建议。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现状及意义
2003 年开始,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现象就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行解读。流动性过剩不仅表现在:外汇储备居高不下;银行超额准备金持续高位;融资市场资金充沛,同时还表现出一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症状:物价上涨;经济过热;房地产业、股票市场虚假繁荣;通货膨胀成为趋势   等等。针对这种情况,2008 年年初,中国政府开始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此来防止我国经济的过热增长,以及物价的快速上升,最终实现了阻止物价由结构性上升向通货膨胀转变的目的。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长久保持。2008 年 9 月,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殃及中国,致使中国的出口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等纷纷陷入困境,最终,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创伤。鉴于此,中国政府反过来开始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期促进我国经济的逐步恢复以及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从金融危机爆发开始,全球就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联合救市行动,美国、日本、欧洲甚至新兴市场国家为了复苏本国经济,无一例外的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这些救市政策引致大宗商品,诸如:黄金、粮食、石油等的价格连续突破新高,使流动性得到重塑,最终,对我国流动性变动产生深远影响。经过近一年的恢复、积累,到 2009 年下半年,我国流动性逐渐出现过剩势头。2010 年,我国物价水平开始持续上涨,CPI 指数同比上涨 3.3%,经济从危机中复苏,流动性实现逆转呈现出过剩状况。鉴于此,2011 年我国政府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程度虽有所趋缓,但并未改变流动性过剩的整体趋势。直到 2012 年年底,我国流动性仍然表现为过剩局面。本文研究的流动性过剩指的是从 2009 年下半年开始到 2012 年年底这一段时间我国呈现出的流动性过剩现象。
………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结构


1.2.1 研究目的
1、本文拟探究流动性背后的金融政策调控的效果问题,将对流动性的研究与我国的政策调控相联系,分析不同金融调控政策的效果大小,为我国未来调控流动性过剩问题提供政策依据,将研究与实际相结合,提升流动性研究的深度与实用性。
2、本文拟全面考察后危机和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机制、传导过程、冲击影响等所有细化的层面,建立统一完善的流动性过剩机制分析框架图,将流动性过剩的运行机理提升至理论高度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流动性过剩现象的判断


2.1 引言
赵海华在《关于流动性涵义及度量方法的文献综述》中写道: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流动性就已经呈现出过剩状况,而这得益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但是,2008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陷入窘境,流动性也因此迅速实现逆转,呈现出不足的状况。与此同时,我国流动性也出现了 2003 年以来的首次拐点。因此,流动性变化引起众多学者的普遍重视,与流动性相关的研究大量出现,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流动性,应如何准确界定流动性的内涵、外延,以及对流动性如何进行有效测量等问题,观点众多,尚未形成统一意见 3 。鉴于此,本章对流动性的各种定义、流动性过剩的定义以及流动性的度量方法进行综述,并对 2009 年-2012 年间我国流动性状况作出判断。
……….


2.2 流动性相关理论
继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首次提到流动性之后,很多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流动性进行定义、研究,推动流动性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流动性作为经济领域中一个基本概念,首次被提及可追溯到 20 世纪凯恩斯的名著。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与其他资产相比,货币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即:不需要转换为别的资产就可以直接用作支付清偿手段,人们因为偏好这种特性而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故凯恩斯将货币需求称之为“流动性偏好” 4 。《通论》中将流动性定义为某一项资产转换为支付手段的难易程度,或者简单理解为资产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迅速转换为支付手段的能力,这称为流动性的基本涵义。在此之后 Investopedia(投资百科)给出了相似的解释,即流动性指一项资产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除此之外,国外学者更多是从层次类别和抽象意义上理解流动性。从层次类别上,Hicks 从定性的角度将流动性分三类进行定义:交易者维持其经济行为及活动所必须的运营资产;为了在遭遇经济波动中难以预料的变动后仍能保持灵敏反应所必须持有的储备资产;为取得相应收入而持有的用于投资的资产   。Hicks 定义的流动性既包括银行体系创造的存款货币、非银行体系与企业创造的信用,同时也包括各类企业持有的各种非有形的但可交易的金融资产。与 Hicks 相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同样从三个层面理解流动性,但区别在于《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分别从资产的到期日、便通性、金融力①三方面对流动性进行定义。从资产到期日曲线来界定流动性,由于通货的剩余期限是零,流动性最强,因此,表现在到期日曲线上,即为:到期日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由通货的多少决定。从便通性角度出发,可以将流动性表示为货币余额存量与产出流量的比率,即 M/Y。该比率数值与流动性成正比,数值越高,流动性越强,反之流动性越低。金融力则从以整个经济体的资产负债表为依据来对流动性进行解释。
………


第三章 流动性加速过剩期研究......... 21
3.1 引言.........21
3.2 非常规经济政策的激励.....21
3.3 经济“反弹式”增长的推动....23
3.4 小结.........43
第四章 流动性温和过剩期探究......... 45
4.1 引言.........454.2 欧债危机的阴影.........45
4.2.1 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45
4.2.2 欧债危机对我国流动性的双重影响.... 46
4.3 经济发展遭遇“瓶颈”.....47
4.4 小结.........61
第五章 流动性过剩的金融调控实施的效果分析.........63
5.1 引言.........63
5.2 判断调控效果大小的依据.......63
5.2.1 流动性本身的变化.....63
5.2.2 流动性变化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程度.......... 64
5.3 各项调控措施的效果分析.......64
5.4 小结........76


第六章 未来金融调控的基本思路


6.1 引言
在介绍了 2009 年-2012 年我国流动性存在过剩现象,分析了引致此现象发生的国际国内因素,并且探究了近年来我国针对流动性过剩采取的金融政策效果后,如何为应对我国未来的流动性过剩现象提供政策建议,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上一章我们提到诸多的金融调控政策,并且对其各自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短时间内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仍将继续存在,如果仅凭原有的金融调控措施恐难实现调控预期,因此,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将金融调控措施和财政调控政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于金融政策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应该更加完善现金融调控体系,在现有金融调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新的调控方向,不断适应我国流动性变化的新情况。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流动性过剩状况,中央政府采取措施进行调控,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引下,方可保证调控的有效性与正确性。首先,调控政策应该遵循自主性原则。所谓自主性原则也可称之为独立性原则,不仅调控政策的制定部门要具有独立性,,不受其它部门或上级的限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指我国政府在制定调控措施时要摆脱国外政府的控制,坚持自己正确的立场,根据国内的具体情况作出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定出得调控政策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后危机阶段我国流动性过剩新表征及金融调控效果概述


………

 


结论


从 2009 年到 2012 年,四年间虽然我国流动性总体上均处于过剩局面,但是 2009 年-2010 年的流动性过剩局面要比 2011 年-2012 年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局面严重。众多学者从这四年的情况出发,将其笼统的概括为存在流动性过剩情况,并未发现这四年间我国流动性过剩情况存在阶段性。本文则运用全面、动态、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的四年中,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发生的流动性过剩的阶段性变化,按照总分的思路,首先通过指标计算得出我国流动性存在过剩情况,并将其分成两个加速过剩期与温和过剩期两个阶段,然后分别就两个阶段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不同阶段下,导致我国流动性出现过剩情况的国际国内原因。之后,针对此 4 年间,政府采用的金融调控政策进行效果分析,得出不同金融调控政策的采用对于流动性调控的作用大小以及有没有负面作用,最后针对前面章节的分析研究为我国未来调控流动性过剩情况提供政策建议。对于 2009 年-2010 年,我国流动性加速过剩期的情况,本文主要从国际上美国等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方面以及国内的外贸业回暖、信贷投放增加、房地产业繁荣等方面分析此时期流动性快速增加的原因。美国等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增加,而我国物美价廉的产品就成为国外居民的首选,这样我国的外贸出口量就会增加,从而外汇占款增加导致流动性增加。我国房地产业的繁荣,不仅会直接增加流通中的流动性,更重要的是,因为房地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企业,房地产业的繁荣会带动 50 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样货币的流通速度就会增加,在货币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流通速度的增加同样意味着流动性的增加。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9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9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4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