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5 22:57

  本文关键词: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量对环境影响的度量及中美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华大学》 2016年

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实证研究

居乂義  

【摘要】:《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所有附录I中的缔约国须以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基础,在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期间完成5.2%的减排指标,这些缔约国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履行了自身的减排义务。然而出于诸多原因,2009年后的六次国际气候大会对于第二承诺期2013-2020年的减排指标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在形势越发复杂的国际气候谈判中,我国作为全球碳排放最大的国家,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但这样的高排放水平与承担着大量碳泄漏密切相关,同时我国也为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因此,致力于精确的测算考虑贸易隐含碳的一国碳排放量,并呼吁重新构建科学公平的排放责任分配原则,对我国意义重大。本文在此背景下,利用2007中日双边投入产出表、2000亚洲投入产出表以及WIO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数据编制了2000及2007年中日双边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使用进口产品在进口国生产时的碳耗系数,分别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尤其是区分加工贸易所导致的再出口隐含碳,对经典投入产出模型进行补充,准确地测算两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研究发现:2000-2007年间,从中日双边贸易平衡看中国是净进口方,但从双边贸易隐含碳看中国是净出口方,且净出口排放缺口快速增长,这主要由于中国的排放强度较高,且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再出口贸易上,中国的再出口贸易隐含碳对总贸易隐含碳的贡献远高于日本。同样是加工贸易,在进口环节上,日本用于国内中间投入、并最终作为出口产出的进口商品碳排放强度较高,同时加工的过程附加的隐含碳较少,通过进口含碳量高的原料转移了一部分加工贸易隐含碳,导致贸易隐含碳排放水平较低。日本的加工贸易模式位于整个产业链中附加值高、低碳环保的环节,而中国的再出口贸易模式通常位于产业链下游的加工组装,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再出口贸易额占比的提升只会进一步恶化中国的总体隐含碳排放水平。随后用各行业的中间投入总和除以其净产出,得到各行业作为生产者应该承担的比例,探讨隐含碳排放责任的分配。研究发现:2000-2007年中国生产者责任和日本消费者责任的占比有所增加,日本通过从中国进口高排放强度部门的产品用于本国中间投入,形成了碳排放转移,此部分的排放责任也应由日本进口中间投入的消费者共同承担。尤其是再出口贸易隐含碳方面,2007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隐含碳中,约23.00%是由其他国家消费者引起的,其中65.90%是来自于中国为满足对日本出口而从其他国家进口的投入,较2000年有所增长,这是由于该阶段加工贸易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最后本文基于双边贸易隐含碳的测算结果以及责任分配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贸易隐含碳排放较高的部门,如开采和洗选业部门、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部门、化学工业部门、非金属矿物部门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部门是我国的减排重点,但政策侧重点有所不同。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52.7;F753.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芳;徐化愚;;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内涵CO_2排放——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法的测算及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9期

2 张为付;李逢春;胡雅蓓;;国际分工背景下CO_2减排责任分解与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11期

3 闫云凤;赵忠秀;;消费碳排放与碳溢出效应:G7、BRIC和其他国家的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01期

4 邓荣荣;;南南贸易增加了中国的碳排放吗?——基于中印贸易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14年01期

5 廖传惠;;中国城市生活垃圾EKC曲线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12期

6 刘俊伶;王克;;基于海关商品HS四位编码的中国贸易内涵碳计算[J];国际经贸探索;2014年02期

7 赵玉焕;王淞;;基于技术异质性的中日贸易隐含碳测算及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徐盈之;吕璐;;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我国碳减排责任分配优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9 苏方林;蒙瑞海;;广西地级市碳排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曹彩虹;韩立岩;;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量对环境影响的度量及中美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德进;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王磊;中国对外贸易内涵能源的规模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3 代迪尔;产业转移、环境规制与碳排放[D];湖南大学;2013年

4 张沛;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季春艺;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流量核算及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6 狄琳娜;碳边境调节措施与替代政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7 赵会宁;基于碳排放量的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8 周长荣;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影响效应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9 李晶;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变迁、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4年

10 汪凌志;自然资本视角下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丹;碳关税对我国纸制品出口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潘晓栋;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进出口产品结构合理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3 毛莹莹;我国出口贸易低碳化发展路径与政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4 周军;生猪养殖规模与主产地移动、温室气体排放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5 王子龙;中日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的关系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6 翟婷婷;中澳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测算及因素分解[D];暨南大学;2013年

7 魏树青;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对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史世磊;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河南省低碳情景预测[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9 潘诚;技术进步对安徽省碳排放影响的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10 王栋;低碳视角下的中国贸易结构优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5期

2 孙敬水;;中国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实证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杜运苏;;我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研究新进展[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林靖珺;张白玲;;企业碳排放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J];当代经济;2012年01期

5 宋婷;沈清基;;城市碳排放价值指数研究及规划应用[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3期

6 许凝青;;关于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何种资产的思考[J];福建金融;2013年08期

7 尹正义;;碳排放税[J];喜剧世界(上半月);2012年04期

8 楚杰;;降低碳排放的私家行动[J];生态经济;2007年10期

9 ;碳排放管理[J];商界(评论);2008年08期

10 梅建屏;徐健;金晓斌;周寅康;;基于不同出行方式的城市微观主体碳排放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华斌;[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N];北京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AMZATH AHMED(阿迈德);马尔代夫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因果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8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刘红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量对环境影响的度量及中美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3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93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b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