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浅谈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5-02-20 08:54

周莉 河南科技学院财务处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原因;对策

民营企业是由本国公民自行出资兴办和自主经营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人和非经济法人实体,具有自行组建、自行筹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等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经不起金融危机的波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已成为严重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之一。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

(一)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主要包括留存盈利、折旧和定额负债)转化为再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低成本和抗风险等优点,其不足之处是积累期较长,且不能适应大规模融资的需要。

(二)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一种不用支付利息的融资方式,指企业在正常的商业交往中利用自身的信用赊购商品,预收账款,暂缓偿债等。因其无息的优越性已经发展成为民营企业获得短期资金的一个重要方式。若民营企业违约不仅会影响自身信用还会受到法律追究。因此,民营企业应慎重考虑。

(三)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是银行将部分存款暂时借给企事业单位有偿使用,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回并收取一定利息的经济活动。因其申报手续繁杂,审批程序较长,准入门槛较高,实际上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并不能真正得到银行方面的资金扶持。

(四)金融租赁

承租人向出租人提出请求,按双方的事先合同约定,出租人从承租人指定的出卖人那里,购买承租人指定的固定资产,在出租人拥有该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以承租人支付所有租金为义务,将一个时期的该固定资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让渡给承租人。这种租赁具有融物和融资的双重功能。

二、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的外在主要原因分析

1.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信贷体制。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承担着为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性服务的任务,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大型企业,而对民营企业大多采取歧视的态度,即所谓的所有制歧视。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资金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考虑,而不愿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机制缺乏灵活性,信贷经营体制改革提高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准入门槛。

 

2、我国的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有限

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较短,其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能充分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目前,证券市场缺少能够满足不同企业融资需要的多层次资本体系,私人权益资本市场还不能够很好地调节资本供给方和需求方,长期票据市场发育程度还很不健全。这些表明民营企业想顺利的利用资本市场筹资条件还不成熟。二级市场又受到各方面条件因素的影响,也不可能成为民营企业的进行融资的主要渠道。因此,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是有限的。

3、非正式融资渠道有着较大的风险性

企业在自身融资的情况下,如果调用自己长期积累的经营利润,会对现金流造成负面影响,会给企业信誉带来影响,同时也会给职工带来一定的压力。2.在通过亲戚或从各种利润较高的地下钱庄取得借款的民间借贷的方式下,资金借贷双方完全凭信誉来行事约束力较差,极易发生各种纠纷,推委拖延,融资的风险较高、成本较高。3.相互担保。由于担保公司在当地的担保网络盘根错节,一旦其中的某个环节发生风险,会引起整个链条断裂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严重冲击金融秩序和地区经济。同时债转股也很容易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不利于公司的经营管理。

4、一些制度歧视也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扩展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意识的影响,金融部门的一些人员对大多数民营企业避而远之,怕出问题担责任。因此,一些人员在具体操作中通常会尽量限制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数额,贷款手续比较繁杂、抵押条件过于苛刻,、抵押率过低、对抵押品要求过高。此外,在国家相关的政策上也明显的存在着所有制歧视,在这种歧视性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

(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自身原因

1、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不包装或过度包装。

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获得融资,往往会过度的粉饰财务报表、甚至进行造假,,导致财务数据与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严重偏离。有些民营企业认为自己经营效益好,应该会很容易获到融资,不愿花时间及精力去充分准备报告材料、详尽地披露会计信息,不知道投资方看重的不仅是企业目前的利润,还有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可能遇到的风险。

2)急于拿到资金,忽视软环境工作

不少民营企业在获得融资的过程中,只考虑融资对企业扩张的硬件作用,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相应的公司结构等管理环境的优化工作。结果是企业扩张成功了,却失去了精神凝聚力,内部各部门之间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没有协同合作能力,企业管理也越来越粗放、松散、难以驾驭,最终使企业失去原有信用,进而失去融资渠道,走向灭亡。

2、民营企业自身的经济能力有限

民营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通过自我积累创业发展,没有一定核心竞争力,抵抗风险的能力差。其次民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往往呈现数额小、频率高、随机性的特点,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复杂程度,也加大各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实施有效的债务跟踪监管的难度。

三、改善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一)培育民营银行体系,实现银企共赢

国有银行在现有银行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中小民营商业银行数量严重不足。这种畸形结构降低了融资效率,阻碍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还加大了金融风险并使之集中于中央政府。因此,可以尝试创立金融社区服务模式---主要集中城市而由地方控股的金融机构,发展成为和地方银行一样的模式,为特定行业、特定人群服务。使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能够服务到当地众多的个体私营企业,最终形成金融机构与企业共赢的局面。

(二)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逐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要形成包括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和场外市场在内的、功能健全、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要努力加快完善资本市场融资结构,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完善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扩大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功能和作用。要有效发挥期货市场在发现价格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功能,促进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与居民收入增长和社会保障改革的要求相配套,进一步改善资本市场的税收环境,重视资本市场投资回报率,提供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参与经济发展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平台。

(三)强化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

法人治理结构关系到整个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营,是一种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更是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基础。相反的,如果一个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则会严重影响整个企业的有效运作,就会增大企业经营的风险。此外,为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企业还要注重自身的信用。在经济交往中,不断的提高企业信誉,通过自身的优良业绩与前瞻性获得政府支持,最终达到上市的目的,使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都得到增强。

总之,民营企业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紧密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有效的融资途径,同时国家也应该积极出台多项解民营企业融资之忧,促民营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给‘地下金融一个合法的地位,引导规范地下金融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承惠.民营企业融资现状调研报告[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2005,(11)

[2]张锐.破解民企融资僵局[J].企业家大地,2008,(10)

[3]张永贵.民营投资问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报,2007,(12)

[4]郊鹏浩.民营企业管理难点[J].企业活力,2002,(5)

[5]佟光霁.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6

[6]刘曼红.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杨珏.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8,(2)

[8]孙亮,吴荣.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7,(1)

[9]刘云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与融资租赁对策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4)

[10]戴小平,陈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J].上海金融学院学,20052

[11]章安平.规避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政策路径[J].浙江金融,2008,(5)                                                                                                                                         



本文编号:15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5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c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