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5-03-06 18:53

李献士    石家庄经济学院

陈礼丹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王殿茹    石家庄经济学院

本文是河北省科技厅项目《金融危机下河北省宏观调控对策及经济发展态势研究》(编号:10457206D-8)的部分成果。

摘要:本研究根据通货膨胀率的替代指标和我国近期18个月的月度数据,,得出了我国存在着通胀的结论。并分析了现阶段通胀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四项应对措施。

关键词:通货膨胀   物价指数   流动性过剩

2011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创20087月以来的37个月新高;7月份PPI同比涨幅为7.5%,创200810月以来的34个月新高。其实,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大家都在讨论和关注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国是否存在通货膨胀?我国的通货膨胀如何形成的?怎样治理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本文将运用宏观经济理论给出解析。

一、我国是否存在通胀

按照经济学的定义,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运行所需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率指在流通纸币的情况下,由于一定时期货币发行数量超过商品流通过程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的百分比。

目前,常用的通货膨胀率指标是由以下几种常用的物价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我国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生产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价格缩减指数(GDP折算指数)(蒋辉,1997;何立华,2006)。GDP折算指数所求出的通货膨胀率是最能真实地反映价格总水平。但编制这一价格指数的资料难以收集,所以它不能迅速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和趋势。本文采用提到的其他三种物价指数来分析我国目前是否存在通货膨胀。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便于观察趋势,我们选取了20101月到20116月的月度数据来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如图1

价格指数同期变化百分比

 

1   价格指数同期变化百分比

从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二者的趋势基本一致。尽管生产者价格指数有起伏,但总体是呈现上升趋势。从理论上说,生产和消费是经济运行链条上的两个端点,产生价格指数主要反映生产领域的价格变动情况,即源头和中间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处于价格传导体系的中上游;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主要反映消费领域的价格变动情况,即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处于价格传导体系的下游和终端。上游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将会逐渐传导到下游商品的价格变动。

在观察期内,生产者价格指数均高于其他两个指数,表明从20101月以来,工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幅高于其他两类的价格涨幅。三种价格指数的峰谷和峰底虽不大相同,但其走势却基本相同,特别是在各转折点上,其时间基本是一致的。所以,从价格指数曲线走势来看,我国是存在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压力比较大。

二、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

 (一)流动性过剩

关于过剩流动性,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8)建议用M2GDP的比例来衡量。其中M2=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账户+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由于近几年我国实行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银行下调存贷款利率,从而使得过多的资金流入企业,促使企业投资规模不断增长,导致市场流动性增加和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从而货币供应量增加。尤其近三年,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一直在不断地增长,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广义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流动性比率从1.5上升到1.82009年和2010年大量的货币投放,缘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需要。但是,货币的超量投放成为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需求拉动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我国经济增长的步伐,中央政府于2008年底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以及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刺激措施,在中央投资刺激计划的带动下,各地大步跟进,我国在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2008年增长30%2009年和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达到22.46万亿元和27.81万亿元,分别占当年GDP65.9%69.8%。在大量的贷款和投资之下,我国经济在世界率先回升向好,但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也强化了粗放扩张,恶化了经济结构,特别是形成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三)成本推动

1.工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的利润水平降低,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结果导致均衡价格上升。2008年和2009年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分别比上年增长为11%13%。而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分别是9.6%9.2%。职工平均工资指数均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率。工资的增长使得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增加了总价格水平。

2.原材料价格上升的通胀

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固定资产的大量投资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和木材,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导致了钢材、水泥、木材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的序幕,物价上涨最终从生产领域传递到消费品领域。其次是石油产品。由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还缺乏发言权,对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只能被动接受。而我国是石油进口国,全年进口石油量相当庞大。2008年到2010年我国年均原油进口量增长13.6%。石油价格的上涨会引起整个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四)输入性通胀

20115月,我国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6.5大关。中国的对外依存度比较大,美元贬值的影响会传递到我国。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的持续高涨,导致了处于加工贸易端——中国的成本增加。而且,我国是石油、矿石、粮食等物品的进口国,当这些物品的价格大幅提升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通过进口渠道引起我国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从而导致输入性的通货膨胀。另外,中国目前的存款利率是美日等国家的十倍左右,加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导致了大量不明资金涌入中国,这些国际热钱的涌入对于我国市场价格会造成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短期炒作行为。而且我国在这方面的监管体系不够健全,监管难度比较大,所以也会形成输入性的通胀。

三、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一)正确认识通货膨胀的本质,重视对货币的管理

首先,应该从源头上控制好货币的发行数量,使货币发行量与经济发展需要保持一致。对于货币发行机构要规范程序,明确责任,避免当局的过度发行。其次,政府要采用灵活的货币政策,即有松有紧。根据经济运行实际,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努力提高货币购买力,减轻货币膨胀的压力。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发行国债,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其目的是要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保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我国从20101月以来,已经连续调整了12次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由15.50%提高到了21.5%,中小金融机构由13.50%提高到了18%。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流动性。

(二)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

通货膨胀的直接反应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上涨。货币政策的效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果等到物价开始大幅上涨后再来实施政策的话,还是要等到一段时间以后才能产生效果。这样可能会熨平经济的波动,也可能对于经济的波动产生更大的影响。尽可能避免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控制不住的局面。所以,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要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这也要求货币管理当局提高业务水平,在未出现明显的通胀之前,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出现经济的大的波动。

(三)调整外汇政策,平衡国际收支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强制性结汇、限制售汇的外汇政策。因为出口企业的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外汇银行。如果外汇需求不变,在浮动汇率下,外汇银行抛售的多余外币会导致汇率下跌。但是我国为保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大量买进外汇,以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样就会形成虚增的外汇需求,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入,这些基础货币产生乘数效应,最后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我们可以逐步允许银行间外汇交易,让外汇市场分流人民币资金,建立外汇储备基金,开展外汇资产交易。可以选择某些经营规范、财务管理健全的企业,允许其开设外汇账户,保留外汇资金。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改变贸易顺差过大的局面。通过简化进口手续及降低关税等方式,鼓励进口,特别是国内稀缺的大宗原材料的进口,形成物资储备,适时平抑物价。

(四)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降低民众的通胀预期

人们的通胀预期会具有传导性。如果民众形成了通胀预期,就会把未来的需求变成现在的消费,会造成民众的抢购和囤积行为,人为的造成了市场的短缺现象,扰乱了市场的价格。从而更加加剧了未来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价格的全面提高。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宣传监管力度,对于扰乱市场行为的进行严厉处罚,降低大众对未来价格高涨的预期。同时,合理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增加民间资本的投资范围,防止社会游资的恶意炒作行为。

参考文献:

1. 蒋辉.常用通货膨胀率指标的实证比较[J].经济问题.1997年第2期;

2. 何立华.由价格指数不同导致通货膨胀率差异引发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6.13

3. 傅强,朱映凤,袁晨.中国通货膨胀主要影响因素的判定与阐释[J].中国工业经济.20115月;

4. 肖楠,王璇.现阶段通胀预期产生的背景、影响及管理[J].宏观经济观察.2010, (6)

5. 张卓元.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之策[N].人民日报.201183日第7版;

本文链接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6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5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