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大陆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作用机制研究 ——借鉴台湾经验

发布时间:2015-06-08 09:12

 

【摘要】 大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全球经济下滑、信贷环境恶化及自身因素影响,融资难成为制约大陆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陆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民间金融、网络金融等功能交错,呈蓬勃发展之势。影子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补充,一方面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与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另一方面,影子银行巨大的资金聚集效应可能对中小企业造成资金挤出效应,商业银行、上市公司及影子银行构成的利益链条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抑制了链条底部中小企业的活力。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是将大陆影了银行体系分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民间金融系统和电了商务金融四个层次,剖析其对中小企业融资作用机制。采用VAR模型,研究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并通过与台湾影子银行发展历程、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比较分析,借鉴台湾成功经验,探讨加强影子银行监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路径。 

第一章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主体除了叱咤风云的大型生产企业外,中小企业也成为其中一个较为活跃的竞争主体,比尔`盖茨、戴尔、威廉·柏加等人倍受世人注目。他们的中小公司、企业受到空前未有的推崇。这使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不得不重新审查传统的工业战略方针。

随着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方针的逐步实施和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融资制约。为深入剖析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矛盾,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本章就中小企业内涵、其存在的理论基础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概要分析,为以后各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第一节中小企业界定及其存在的理论基础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因此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也各不相同,综合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定义,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划分。从定性方面:美国的文献中的中小企业定义为:中小企业是指某一行业中的这样一部分特定的企业,它们在本行业总收入中的百分比份额是维持本行业竞争所必需的。70年代,英国博尔顿委员会曾提出识别中小企业的三个特点:一般占有较小的市场份额,对市场上的价值、数量影响力较小:没有定型的管理机构;不受母公司的控制,有决策自由。
从定量方面,主要依据规模标准来对中小企业加以界定,包括从业人数、实收资本、一定时期的产销量这三个指标,也有的仅采用其中一项或两项。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批生产先进,产业结构科学,拥有高新技术的新兴企业层出不穷,使得从生产的经济规模出发,而不是从企业产品市场地位出发来划分中小企业就显得有失公允,也不够科学。缘于此,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对中小企业的界定通常采用质、量结合的原则,在定性分析中小企业市场地位的基础上,结合规模标准界定中小企业。如美国在其颁布的《小企业条例》中规定小企业必须是“在其经营的行业中不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制造业中雇员500人以下,批发业中年销售额500万美元以下,零售和服务业中雇员50人以下及年销售和营业额100万美元以下,建筑业近三年营业额在500万美元以下。
(一)中国大险的中小企业

在中国,政府通常亦采用定量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1962年,国家依据企业职业人数将企业划分为三大类型,具体标准为:职工人数超过3000人的企业为大型企业,职工人数在500一3000人之间的企业为中型企业,职工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为小型企业。1978年,国家计委下发的《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大中型企业划分标准的规定》,把企业规模划分标准改为企业的年生产能力。1988年又在1978年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由五部委统一颁布了《大中型企业划分标准》。标准依生产规模将企业划分为特大、大型(大一、大二两类)、中型(中一、中二两类)和小型。1999年,政府再一次对企业类型进行了重新分类.仍旧保留了四个层次,并根据销售额对企业的分类作出调整.从多次分类的过程看,尽管分类标准在不断变化,有的是单一标准,有的是综合标准,但始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的生产要素,如职工人数、资本规模、固定资产数量等:二是生产水平,如生产能力、产量、销售额等。

 

第二节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20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大型跨国集团兼并、并购的浪潮风起云涌,垄断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中小企业不断增加,蓬勃发展的景象。在美国,200家最大的公司持有全部营利财富的四分之一以上。从中国大陆来看,占全部注册企业数仅1%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其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额却分别占到全国总水平的40%和60%。这些都表明大型的公司、企业集团是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主导作用不可替代。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趋势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各国中小企业不仅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分布领域不断拓宽,而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就中小企业在全部企业中的比重而言,2000年美国共有非农业企业近3000万个,其中雇员不足500人,年营业额在6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有2500万个,占全部企业数的99%:就中小企业吸收的从业人员在全部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而言,日本达到了78%(1999年),美国为52喊2000年),英国为50%(l998年),德国为68%(l996年);就中小企业产值或销售份额所占的比重而言,日本高达56.2%(l999年),美国为sloof/20oo年),英国为42o/’l998年),德国为53%(1996年)。这些都说明,中小企业在战后的崛起,已不是个别国家的特殊现象,而是各国的普遍现象。在生产集中和垄断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已成为与大企业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格局,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己经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
1、中小企业足社会化大生产及专业分工的有力支持者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专业分工己经由初期的部类专业化发展到种类专业化,再发展到产品专业化,现在又进一步发展到零部件专业化。国家之间、企业之间无不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彼此制约的经济联系。面对这种情况,垄断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不想也不可能把复杂多样的社会分工完全包揽下来,它们不得不借助于中小企业的技术专长,不得不与中小企业发生协作关系。在与中小企业的协作中,垄断大企业不仅获得了成本低廉、技术独特、质量优异的零配件:而且使生产摆脱了“全能企业”的弊病,节省了在厂房、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开支,大大提高了垄断大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为美国的波音公司承担飞机零件加工任务的中小企业有近2000余家。印度的软件加工业有90%的营业额是为BIM、ORACLE、StJN以及微软等公司加工的某一部分组成软件。这些中小企业的产品直接成为大型公司产品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而言,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体系能否正常运转,也关系到垄断大企业的切身利益,因此中小企业不仅在其所存在的产业部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也在整个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随着专业化协作的进一步深化,中小企业这种作用还将更加突出。
2、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断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中小企业在进步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拥有大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例如规模小,转向容易,因而它们往往能够对市场与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而有效的反应,加之中小企业多采取个人决策方式,且相当数量企业又都是中高技术人员创办领衔管理,因而更具有创新精神和更愿意从事高风险的创新项目。所以,与大企业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在技术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产品生产周期的早期阶段。作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中小企业的特殊作用至少可由两方面说明:一是从重要的开创性发明来看,中小企业占有相对重要的份额。以美国为例,战后对工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基本发明有61项,其中由中小企业取得的占73.8%:而在钢铁工业的7项主要发明中,中小企业占了全部。二是从新兴工业的形成过程看,中小企业往往充当着“先驱者”的角色。以美国半导体工业为例,在美国工业领域中,半导体工业属发展较快,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之一,但这一行业商业性发展典型地是以新的技术型小企业为基础开始的。1952年物理学家沙克利在贝尔实验室取得了晶体管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而后他于1955年离开实验室建立自己的晶体管公司,从而标志着美国半导体工业的开始。这以后该公司的技术人员又分别离职,另行创办了更多的半导体公司。这样,许多新的技术型小企业的不断形成、分离、再建立,迅速推动了美国半导体工业的发展。

 

第二章台湾中小企业胜资体系分析

 

台湾拥有全球比例最高的中小企业,并享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美称。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的中小企业在岛内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成功的发展经验已为世人所嘱目,对中国大陆的企业改革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章拟就台湾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进行分析,以期对大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有所启示。

 

第一节合湾中小企业的嫂变轨迹与经济作用
台湾中小企业的成长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演变时期:
1.初兴发展时期(1945—1960年)
1945年,台湾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光复,被压抑达50年(1895一1945年)之久的民族工业获得新生。台湾当局接管了日本在台的企业,并先后将一些零星企业售与私人经营,民营中小企业由此萌生。1949年国民党政府自大陆迁台后,岛内人口激增,消费资料需求旺盛,大批生产经营日常生活用品的中小企业应运突起。1953年以后,随着台湾当局实施进口替代的工业发展战略,中小企业因应获得初步发展。总体而言,1945年至1960年,由于台湾资金严重短缺,整个金融体系又极不健全,实力弱小的中小企业因告贷无门,基本上是处于惨淡经营的初创阶段。
2.蓬勃发展时期(1961一1984年)
1961一1973年间,随着台湾当局推行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扩张,在政府对中小企业辅导政策的扶持下,各种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相继崛起,并借助廉价劳动力的比较成本竞争优势,迅速进占国际市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取代传统农产品成为台湾出口产品的最主要部分,中小企业成为台湾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主力军。

台湾的中小企业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就业、外贸出口、税收等各方面始终在其整个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参见表2。1).

 

台湾与大陆中小企业融资情况比较概述

 

 

由于台湾地区中小企业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台湾的中小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强,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作出巨大贡献。而且,通过中小企业创造就业机会这个乘数因子又可带动其它社会政策目标的实现,如维护社会安定,保障收入公平分配,以及促进城乡平衡发展等等。据有关方面的资料表明,台湾中小企业吸收就业比例迅速增长,在1970年到1980年间,从36%不到一跃上升到60%以上,到1990年则达到了70%以上。由此可见,台湾中小企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功不可没。

总而言之,台湾中小企业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基础。它的成长壮大是台湾工业化的起点与腾飞。因为它不仅可以利用闲置资金,减少资本呆账,增加就业机会,培养企业管理人才,促进传统工业改造,并保持城乡建设均衡发展,实现均富社会的理想:更为重要的是,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摈弃了大企业垄断市场的种种弊端,完善了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健康发展。正如美国中小企业法所言:美国私人企业经济制度的本质是自由竞争,只有实行充分而自由的竟争,才能使私人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和展现。此项竞争的保持与发展不仅是经济繁荣的根本,亦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只有中小企业的真正潜能受到鼓励与发展,才能实现繁荣与安全.可以说,这也是台湾经济奇迹的真谛。

 

第二节台湾中小企业金融体系
在台湾经济发展的早期,尤其是70年代以前,由于中小企业的共性,即先天结构的不足,后天经营管理上的不良,以及相应的金融体制发展滞后,中小企业同样在资金信货市场上成为竞争的弱者,很难从正式渠道获得所需·资金。这就催生了无组织民间借贷机构的迅速发展,尔后它与有组织的正式金融体系相结合共同构成现在台湾中小企业金融体制最重要的特征,即“金融双元性”.随着7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剩余迅速增长,加上中小企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台湾当局逐渐意识到其重要性,为此,通过金融组织的重构,金融法规的修正及建立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化解中小企业信贷困难和社会金融剩余过度累积的矛盾。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改革,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与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
现行台湾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主要是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一是融资支持体系:旨在通过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一般银行及民间借贷,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二是中小企业信用保证体系:旨在对具有发展潜力但抵押担保品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并分担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以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的意愿;三是融资辅导体系:旨在通过省属行库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提供融资诊断服务。
由于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台湾当局一向都较为重视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1975年,当局修正了银行法,增加了成立中小企业专业银行的条款,确立了中小企业专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修改后的银行法规定了中小企业专业银行应以“供给中小企业长期信用,协助其改善生产设备及财务结构,健全经营管理为主要任务。

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金融机构有中小企业专业金融机构及一般金融机构之分。中小企业专业金融机构又分全台湾性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及地区性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两种。全台湾性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有台湾中小企业专业银行,原为公营,1998年1月为顺应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环境,改制为民营银行。地区性的有台北区、新区、台中区、台南区、高雄区、花莲区、台东区中小企业银行等8家,下设分支机构472家,遍布台湾各地。这些专业性中小企业银行,是在当局要求所有银行逐年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比例之后,自1976年陆续由原来的“合会储蓄公司”改制而来,为民营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一般金融机构,又可分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银行中通常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部门,如台湾银行中相应的业务部门叫中小企业金融部;其他金融机构则包括台湾省合作金库、各地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农渔会信用部以及证券公司和票券金融公司。此外,还有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提供的各项专案贷款:如小企业开发性计划贷款、“中美基金”中小企业辅导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央行”的中小企业长期贷款等。

 

第二章台湾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分析···········11
第一节台湾中小企业的擅变轨迹与经济作用·······11
第二节台湾中小企业金融体系·····,·······13
第三节台湾的风险投资···············22
第三章大陆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其约束条件分析····27
第一节大陆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现状及特点······27
第二节大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条件分析·······35
第四章构筑全方位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40
第一节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对策措施······40

第二节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对策措施······48

 

第三章大陆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其约束条件分析

 

第一节大陆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大陆中小企业胜资发展的现状
1、在大陆,中小企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是大陆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小企业生存理论为小型经济的发展作出充分诊释,多层次的需求市场,大型国企僵化的经营机制,为数不多的垄断企业集团等这些外部条件的存在,也为大陆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在总资产及所创造的工业产值,上缴利税方面可与大中型企业抗衡,托起了大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1997年,大陆注册的中小企业共有461308户(何勇,1999),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99%;资产总额3.“万亿元,占全部工业总资产的53%。1992年至1996年,中小企业平均工业产值2.91万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产值的62%:中小企业平均上缴利税1337亿元,占全部工业平均利税的47%,1991至19%年,大陆的中小企业创造了新增价值的76.6%。中小企业在技术进步中表现也异常活跃。1997年,大陆科技企业中6.5万家为中小企业,其资产总额为5000亿元,上缴税金265亿元。此外,中小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在进出口替代,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兴办合资企业,开展劳务出口和海外投资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正成为大陆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的增长点。此外,大陆还有商业、服务性中小企业75万户,与46万户工业中小企业一起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成为增加就业岗位,安置城乡劳动力的主要渠道。1978一1996年,大陆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23亿劳动力,绝大部分在中小企业就业:1980一1995年,仅中小企业中的乡镇企业便吸收新增劳动力’1.28亿人。目前,大陆工业生产部门共有就业人员1.5亿,其中73%的人员在中小企业就业。可以说,中小企业对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促进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
2、中小企业的所有制构成复杂

国有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巫待改制;非国有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日趋成熟。经过计划经济几十年,传统型国有中小企业都面临着质的变革。由于体制因素,这些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设备老化,冗员过多,历史包袱沉重,生存环境恶化,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根据党的十五大“抓大放小”精神,国有中小企业目前及今后所面临的主要是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出售转让等形式进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这部分企业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小。

 

第四章构筑全方位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就内部融资来说,主要是实现中小企业内部资金的良性循环,如改变融资观念,加强资金的管理,强化信用观念,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等,其主要手段在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外部融资又可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其目的在于通过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本章主要就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进行讨论。

 

第一节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对策措施
1984年开始的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银行体系,资本市场虽然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与发展,但其市场主体却局限于大中企业,这种金融市场体系决定了在我国大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还是间接融资。
一、发挥国有银行优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据统计,1997年末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为1.7万亿元左右,约占其贷款总额的38%;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对中小企业贷款为6000亿元左右,约占其贷款总额的80%(莫丽梅,1999);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为1500亿元左右,约占其贷款总额的8洲,以此测算,即使中小金融机构把其全部信贷资金都供给中小企业,也只有9375亿元,占中小企业目前贷款总余额的38.27%〔9375/(一7000+6000+1500)]。由此可见,仅靠中小金融机构融资最多还达不到中小企业目前所获资金总额的4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国有商业银行拿出它全部资金的38%,就己占据了全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69.3外的份额。这也就不难看出:无论是现在还是可预见的将来,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中小金融机构为辅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格局不会改变,这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绝对地位所决定的。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应明确和承担自己的重任。为此,国有商业银行要根据大陆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及时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
1.转史思想,树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砚念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抓大放小”改革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为完成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将信贷支持重点定位于国有大型企业集团。集中资金支持重点是完全正确的,但应该认识到“放小”并不是放弃不管小企业,“放小”同样是企业制度创新。当前,广大中小企业经过制度变迁,己逐步适应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9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9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f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