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适应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4-07-30 17:29

  辽宁省作为国家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区域,长期以来依托自身的资源与优势,逐步形成了本区域发展的具有特色的三大板块的格局。一是以大连为龙头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该区域经过一系列招商引资的重大举措,已经签约多达60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达到3000亿元,形成了24个工业园区。二是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区的发展,经过了5到10年的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产业集群,仅仅是抚顺一个城市,在2007年,就引进30个投资项目,投资总额达到100亿元。三是辽西经济区石化产业的发展,该地区产业关联度高,宜实现产业梯次发展,总体发展势头较好。

  总体而言,辽宁省经济区属于经济高度增长发展的时期,大量工业园区和工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适应辽宁省地区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面对这样一个技能人才紧缺的形势,应下大力气研究适应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弥补数量上的不足,另一方面解决技能人才质量方面的欠缺? 。

  本文在深入研究之后,建立了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包括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象的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主体的构成、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五个方面。

  1 适应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建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建立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的环境氛围,包含对人才内在理念的调整与提升,政府制定的高技能人才的政策体系、良好的社会组织文化氛围的建设。

  人才理念环境:曾经有一段时期,技能人才被认为是社会中的较低层次的人才,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比较低。因此,成为技能人才并不是社会中的主流的成才愿景,反而成为一种其次的选择。目前辽宁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表明了对于高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证明了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了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需要在社会上更新固有的人才理念,使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政策环境:政府应该根据目前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对高技能人才的特殊需求,制定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条款,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培养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和一个适宜的政策氛围,可以调动积极性,稳固现有的培养工作,拓宽未来的培养空间 。

  社会文化氛围:在社会上创建一个组织文化氛围,在社会全体人员中全面孕育职业道德修养、公民社会公德意识、全员价值取向、人才成长意识、全员综合素质等等 j。

  2 适应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象的确定根据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由于人才缺口较大,而且需要各种类型的技能人才,因此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象可以不必严格界定,只要是有志于从事技能工作的人员就可以了。具体可以包括在职职工或是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所培养的对象要具有比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具备操作技能、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意识、保证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3 适应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主体的构成辽宁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有三类,第一类是辽宁省内的学校,包括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高等学校,第二类是企业,第三类为社会培训机构。

  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高等学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第一步,这些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兴趣,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各个学校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适应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围绕着培养任务和目标,出台各项举措。要按照辽宁省区域发展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充分的改革,对师资队伍进行有效培训,保证教师的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企业具有双重任务,一是要对高技能人才合理的使用,二是为了保证所使用人才的质量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培养,而其培养是按照使用的要求来进行的,针对性很强。企业也可以选择适应地区发展的要求培养高技能人才、也可以为高技能人才的学校培养提供帮助。当然企业培养的主要任务是为本企业的发展服务。企业按照自身的发展要求,会相应的创建适宜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企业可以根据评价机制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培养,以便促进高技能人才达到评价的标准,成为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另外在企业中,为了激发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可以考虑把人才的培养、评价与薪酬挂钩,对高技能人才产生应有的激励作用。

  社会培训机构一般针对高技能人才的某一方面进行培训,一般针对性强,效率高。所培训的对象可以是企业的员工、可以是在校的或是毕业的学生,也可以是社会人员。社会培训机构可以说是对学校和企业培训的一个补充。

  4 适应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高技能人才既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要练就熟练地基本专业技能,也即动手操作的能力。

  对于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校的重头戏,需要费时费力。多年来研究出了多种方案,其中校企合作是效果较好的一种。本文经过实践探讨和专家研讨,对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合理调整,形成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即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建立技能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由企业和学校两个方面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双方要保持互动交流,实现双赢局面经过实践探索与检验技能培养过程分为四个合理而有效地阶段:

  第一阶段,在高职“2+1”培养模式的最后一年,学生按实习岗位组成5—7人的实践小组,主要由师傅带领到技能实训基地,进行为期10周的第一次生产现场实习,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作业环境和管理规范,确立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生产责任意识。

  第二阶段,学生进行首次实习总结与进一步的理论学习。在10周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必然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产生困惑,发现自身的某些不足之处,需要教师的合理疏导与教育。因此,需要安排6周时间,根据实践操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方向的课程学习,采用以操作为导向的驱动式学习模式。

  第三阶段,进行为期28周的第二次实际操作实践,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具体的技术岗位工作,目的是培养高职学生结合生产现场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第四阶段,学生进行为期5周的二次实习总结。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与锻炼,学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专业技能,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最后的这五周是对学生的毕业前的再次强化教育,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个有效引导。

  5 适应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对于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问题,已经有人大代表在两会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建立培养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与措施。因此辽宁省也应该考虑在省内建立具有一定规模、一定体系的适应辽宁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在场所方面,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可以有几种选择,可以选择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在企业中设置专门的部门,负责技能人才的培训,具体培训场所就可以方便的利用企业中现有的资源。也可以选择学校,成立培训分支机构进行技能人才培养。也可以由政府的相关部门来具体承办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在培养方式方面,培养基地的体系与学校和企业有较大的差别。在培养方式方面,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培养基地则是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企业则是更加注重实践生产过程。励;落实中央、省相关优惠政策,加强银企对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加快辽砚文化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大力开展招商活动,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大型制砚企业人园建厂,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3.3 整合辽砚企业,形成规模效应。辽砚生产企业规模小,原始资本少、科技基础弱、市场认同率低。

  目前,辽砚生产经营企业多为家庭作坊式,设备陈旧落后,缺少大企业支撑,难以形成规模。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市场与企业脱轨,制约了辽砚产业的发展。

  通过积极引导现有辽砚生产加工企业人园建厂、建展览馆(或引导几家企业联合建展览馆),形成集约化、规模化效应,切实解决加工生产分散、产品展销不集中的问题。

  3.4 培养人才,形成汇聚效应。目前,辽砚人才培养上尚无措施,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导致辽砚产品整体水平低,制约了辽砚产业的发展。应该依托职业技术院校和重点辽砚企业,设立培训基地,聘请工于设计、善于雕刻的高端工艺美术大师任教,努力培养一批领军人物,建设一支技艺精湛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加强产品研发,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研发出既能体现文化特色,又能体现区域特色的精品、名品,以及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相关工艺品,在高端人才、产品研发、产品品位上形成汇聚,推动整个产业健康发展。

  3.5 尽快立法,合理利用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对辽砚石材资源进行统筹管理,笔耕论文,聘请专家对辽砚石材进行分类、评估;实施有偿、限量开采,合理利用辽砚石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文化产品的自我保护意识;成立协会,完善行业规则,规范市场秩序,使辽砚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6 多渠道融资,推动园区高效快速发展。例如政府可以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并引导保险机构为民营企业开展多样化服务,稳妥开展保险资金对优质民营企业的股权、债权投资等,以确保所需资金到位,加速辽砚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

 



本文编号:4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4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3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