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货币政策变化对企业融资束缚的差异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4-08-19 17:30

1.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针对流动性过剩、银行信贷反弹等态势,我国开始施行紧缩货币政策,到2008年第三季度,央行共上调准备金11次,累计收回货币资金约1.2万亿以上。2009年为遏制经济下滑,政府实施4万亿刺激计划。2010年,央行也是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且多年来首次上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一系列频繁调整的的宏观政策措施会给微观企业融资带来怎样的影响?
国内学术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已经有很多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目前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传导渠道依然是信贷渠道,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尤其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而且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只有少数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绝大多数企业目前的融资方式依然是银行贷款,虽然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飞速发展,创业板、三板市场都陆续出现,也结束了早期企业上市执行的审批制,但是目前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条件依然很苟刻,调査显示只有不到30%的上市公司近几年行了股权再融资,同时企业再融资额的70%来源于债务融资,银行正是提供资金最大的主体,所以,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压缩银行信贷量近而影响到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以及融资成本,增加 _企业的融资约束;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依然是国有金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国企一直以来存在对融资成本的低敏感度,而且有国家信誉作为隐性担保,结合这个背景本文还分析了货币政策对不同性质企业融资的影响差异。我国地域辽阔,现阶段又处在转型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性很大,在金融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相同的宏观货币政策影响微观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是否相同?
1.1.2研究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面对的市场也更加的复杂多变,为应对多变的经济形势,货币政策作为调控手段也将被更频繁的使用。目前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层面,例如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或者是投资增长的影响,很少关注到货币政策通过信贷资源配置给微观经济主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因为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在金融发展水平发面都存在很多差异,所以国内这方面的研究都是从区域的差异性入手。丁文丽(2005)指出,如果金融发展在各个地区存在显著差异那么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的传导效力必定是不相同的。本文会针对该问题从区域金徹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给出回答,预计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货币政策变动对企业融资的影响程度小,金融发展有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有效减少企业面对宏观政策改变时所受的冲击,而且金融发展可以降低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尤其是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的民营企业。所以,本题的选择具有现实意义。
1.1.3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并结合目前频繁变动的货币政策,考察了货币政策变动在金融发展水平不同的各个地区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在规范性研究方面,本文系统的回顾了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企业融资约束理论,并且对已有的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约束方面的研究做了总结分析。在实证研究方面,通过在中国人银行网站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再结合M2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差衡量货币政策状态,在中国金融年鉴获得金融发展相关指标数据再进行简单计算,国泰安数据库获取上市公司数据,设计实证模型,通过eviews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进行描述性统计检验、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结果分析。

 

2.文献回顾

 

2.1关于货币政策微观效应的文献回顾
2.1.1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研究现状
货币政策是中央人民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M2)来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其方式有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基准利率、再贴现、再贷款、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指的是货币政策被确定,之后进行实际操作,到最后达到货币政策制定的目的,中间环节之间的各种联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总和。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到最终影响到支出和国民收入,有以下三种渠道:首先是利率与汇率渠道,其路径是货币供应量-金融市场-利率、汇率-最终支出;其次是资产结构渠道,其路径是货币供应量-金融市场-资产结构-最终支出;最后是信用供给渠道,其路径是货币供应量-金融中介的信用供给-最终支出。

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西方主要分为两个学派,一种是“货币观点”,主张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包括利率、汇率、资产价格、货币供应量等,认为银行贷款只是证券的一种,并且能够和债券相互替换,衡量货币政策松紧度的时候也用债券和银行贷款增长之间的变动关系来区分。另一种观点是“信用观点”,这一观点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而诞生的,主张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银行信贷的可得性而产生效果,随后大量学者通过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Mishkin (1978)提出了不管是在金融发达的市场还是在金融不发达的'市场,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获得的资金规模要在很大程度上大于股票和债券市场,主要是因为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概率在银行信贷市场要比在股票、债券等方面低,因此他得出结论,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信贷传导要比股票、债券传导更有效。Bernanke、Blinder (1988)指出,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信贷是其他金融资产完全不可替代的,一些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银行信贷来满足,在我国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90%选择银行借贷。Bernanke、Blinder (1992)指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之银行借贷渠道的存在表现在当紧缩货币政策实施后,银行信贷总量也会同时下降。

 

2.2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约束相关理论的文献回顾
2. 2.1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现状
在对金融发展的研究过程中,首先引起学者们关注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这一方面目前也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理论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等通过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研究,提出金融深化与金融抑制理论。Goldsmith (1969)通过对35个国家100年间数据的检验发现,除了在个别年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同步的,但是没有指明究竟是金融发展是原因还是经济增长是原因。Levine、Zervos (1998)、Beck、Levine(2000)等通过对跨国数据在宏观层面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ajan、Zingales (1998)认为是因为对经济增长有了预期,才导致金融发展水平提高,认为在宏观层面的研究很可能遗落了变量,从微观层面研究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更为有效,他们对跨国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高成长性行业更容易获得资金、增加投资。唐继军等(2005)利用中国、日本、韩国三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数据,实证研究证明中日韩三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在三个国家因果关系的方向不同。

国内很多学者也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多数学者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显著相关。周立、王子明(2002)利用我国1978年-2000年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且金融发展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地区间经济增长的差异。李广众、陈平(2002)对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扩大金融中介的规模可以有效促进投资的增长,金融中介的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沈坤荣、张成(2004)基于跨地区动态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我国,现阶段,引入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和政策是非常必要的,长期来看,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内对于金融发展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研究深入到地区层面,主要原因是我国地区间存发展水平显著不平衡,如果停留在国家层面上则不能够反应现实情况,与国外很多跨国研究相似,我国跨地区间的差别已经等同于国际间的差距了。



本文编号:84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84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2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