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水平的关联效应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06 08:19

  本文选题:产业结构 + 新型城镇化 ; 参考:《东岳论丛》2015年07期


【摘要】: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根本动力,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水平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对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水平关联效应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镇化经历了稳步发展、加速发展和高速发展等不同阶段,产业结构演进则经历了由"二一三"阶段向"二三一"阶段的转变。城镇化发展过程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二者并不完全一致,山东省的情况是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上滞后于产业结构演进水平。从三次产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的关联性上看,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呈较强的负相关性,即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下降,对应的是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但这并不是说明第一产业对推进城镇化发展不重要,而是说明必须要大力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这样才能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才更加有利于城镇化的推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都与城镇化水平呈较强的正相关性,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增加,对应的是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并且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要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发展水平。因此,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既是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大势所趋,也是山东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Abstract]: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the solid foundation and the fundamental motive force of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urbanization level has the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level.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effect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we can se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show obvious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urbanization has experienced steady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such as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and high speed development,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gone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wo to three" stage to "two three one" sta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process is very close, but they are not completely consistent. The situ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is that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level as a whole.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ree industries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there is a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that is, the decline of the proportion of the output value and the proportion of employment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corresponding to the upgrading of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However,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the primary industry is not important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but that we must make great efforts to improve the labor productivity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to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Only then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the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There i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that is, the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output value and employment of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corresponding to the upgrading of th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development level to the urbanization level far exceeds the secondary industry development level. Therefore,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is not only the general tren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but also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promoting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作者单位】: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行政学院;
【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研究》(13DJJJ18) 山东社会科学院2013年度青年招标课题《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1.3;F29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樊杰,田明;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及省际差异[J];地理科学;2003年06期

2 刘艳军;李诚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与调控[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3 陈明星;陆大道;查良松;;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地理研究;2009年02期

4 黄晓军;李诚固;黄馨;;东北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相互作用模型[J];经济地理;2008年01期

5 钟水映,李晶,刘孟芳;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美国的“去工业化”和“再城市化”现象及其启示[J];人口与经济;2003年02期

6 刘勇;王莹;高建华;;河南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互动研究[J];人文地理;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亮;;安徽城市化发展水平现状、特点及其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李明;;城市化定义界定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5期

3 张启强;论工业化对“三农”问题的驱动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于春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5 屈晓杰,王理平;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模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6 徐霞;;论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7 包睿;;我国三大都市圈产业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8 李培祥;;广东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9 马强;王道龙;;内蒙古农业份额下降与国民经济结构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10 邓玲玲;;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以六盘水市钟山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守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唐滔;;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强;伍世代;李婷婷;;区域城市化演进的能源消费响应机理[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洪业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结构变迁[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洪业应;;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计量分析——以贵州省为例[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彭易成;张霞;;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7 熊鸿斌;李如忠;;关于城市加速推进工业化的环境保护对策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8 杨柳;温荣晓;;谈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9 姜乃力;;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的SWOT分析[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10 钟若愚;;收入分配制度的国际比较——激励理论与实践考察的一种思路[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生;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慧;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市场机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梁宏志;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袁忠贤;省域农业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邢树东;税收弹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蒲晓晔;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景芝;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白宏博;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性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德荣;广西区河池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宋学印;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朱悦;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俞琳洁;无锡市失地农民的安置与保障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和强;新泰市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耿勇;再城市化趋势下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梁潇;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远权;刘建锋;杨丹;;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度测度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个案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张景华;;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7年05期

3 张燕;吴玉鸣;;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6期

4 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5 李诚固,韩守庆,郑文升;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城市规划;2004年04期

6 蔡军;;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化因素分析[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7 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年S1期

8 张颖,赵民;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对钱纳里研究成果的辨析与延伸[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4期

9 陆大道;;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空间扩张[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4期

10 仇保兴;;实现我国有序城镇化的难点与对策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砚;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9期

2 王鸿浩;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与趋势探索[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3 郑元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机理分析[J];决策咨询通讯;2005年06期

4 俞金国,王丽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及机理探究——以安徽省为例[J];人文地理;2005年05期

5 张云;;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调整的机制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龚福麒;万俊海;;论我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不可逾越性[J];商业经济;2006年08期

7 那声润;;黑龙江的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J];商业经济;2007年05期

8 李晖;;江西省产业结构演进特征[J];经营管理者;2008年16期

9 高洁;汪欢欢;;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定位研究——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视角[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10 赵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分析[J];渔业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平;;论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远祥;;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演进中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博弈[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3 王磊;;台湾产业结构演进对东北的启示[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雷;李艳梅;;结构节能: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李晶晶;苗长虹;艾少伟;;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研究——以包头市为例[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何泳 通讯员 王孝有;一季度我市新增企业逾4万家[N];深圳特区报;2014年

2 通讯员 廖美丽 记者 范思慧;昆区经济平稳起步亮点纷呈[N];包头日报;2014年

3 驻江西记者 梅柏林;南昌通过城市外围组团规划方案[N];中国旅游报;2010年

4 陈艳玲;科区“两翼齐飞”带来经济满园春色[N];通辽日报;2010年

5 特约记者 吕春云 武畅;“十一五”圆满收官[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1年

6 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土左旗旗委书记 王恒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强旗富民新跨越[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7 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教授 陈志平;以制度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N];长沙晚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汤斌;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2 宋小芬;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性与多样性[D];暨南大学;2008年

3 张志民;中国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周建安;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生态发展路径选择[D];暨南大学;2007年

5 陈丽蔷;外资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段文博;资源约束下的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钟勇;产业结构演进机理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8 佟东;日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作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素清;长株潭产业结构演进及其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胡耀华;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黎文峰;制度变迁与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龙自云;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演进的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王晓璇;我国经济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卢中辉;江西省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溪桥;西安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互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向超;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戚兆坤;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3年

10 罗立群;湖南省邵阳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85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985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d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