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我国资产证券化对发起者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8 14:00

  本文关键词:我国资产证券化对发起者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相较国外成熟市场,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但目前,我国证券化发展前景良好,银行和其它类别证券化实践也都广受关注和研究。目前研究中,我国资产证券化影响分析共性揭示较多,而结合发起者或其资产特点展开的深入分析不足,这正是本文展开研究的地方。根据重要性、成功性和新颖性,本文选取了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优质商业地产三类证券化作为研究重点,并结合各类证券化中最典型发起案例来辅助分析。在分析方法上,本文尝试使用实际数据和案例来加深理解,进而通过数量模型、模拟等方法以期得到更加切实、深入的分析结果。由银行信贷证券化基本状况、国内外对比分析可知,我国银行证券化平均发起水平偏低。由此,本文使用收益成本模型及约束,较为全面的说明资产证券化在我国银行资金、监管等经营方面存在有益作用。本文特别肯定了证券化对于缓解银行存款流失压力的积极效果。其次,文章分析了小额贷款公司证券化与银行的相似与区别。小额贷款证券化效果主要体现在对贷款企业资金和风险的积极影响;特殊的,阿里小额贷款公司具有的平台生态圈特性能够显著提高贷款信用、降低贷款违约率,资产证券化则帮助该平台企业激发了这些特性。最后,商业地产类证券化带来改善企业资金状况、盘活固定资产等多方效果,但该类证券化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充分发挥了地产资产潜在价值,实现了对发起者的财富效应。综上,我国不同类型资产证券化各有特征,对发起者产生了不尽相同的积极效果。对我国各类证券化联系与区别的理解,无疑对我国今后证券化本土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财富效应 银行流动性 平台生态圈 优质地产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7
  • 1.1 研究背景8-10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0
  • 1.3 文献综述10-15
  • 1.3.1 银行信贷证券化影响综述10-11
  • 1.3.1.1 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积极影响10-11
  • 1.3.1.2 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监管影响11
  • 1.3.2 证券市场资产证券化影响综述11-14
  • 1.3.2.1 证券市场证券化总体概述12
  • 1.3.2.2 小额贷款公司、阿里小贷证券化及相关12-13
  • 1.3.2.3 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及相关13-14
  • 1.3.3 资产证券化研究方法综述14-15
  • 1.4 技术路线图、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15-17
  • 第二章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发起者的影响17-31
  • 2.1 我国银行信资产贷证券化发展分析17-21
  • 2.1.1 我国银行信贷证券化发展趋势17-19
  • 2.1.2 中美对比下我国银行信贷证券化发展阶段19-21
  • 2.2 银行信贷经营活动及其证券化影响模型21-23
  • 2.2.1 银行经营一般模型设定21-23
  • 2.2.2 信贷证券化对银行经营约束影响效果23
  • 2.3 银行信贷经营及证券化活动模型23-29
  • 2.3.1 信贷证券化应对贷款流逝效果分析24-25
  • 2.3.2 银行信贷证券化发展现实阻碍分析25-27
  • 2.3.3 国开行证券化融资效果的实例分析27-29
  • 2.4 我国银行证券化其它影响特点的讨论29-30
  • 2.5 本章总结30-31
  • 第三章 小额贷款资产公司证券化对发起者的影响31-40
  • 3.1 小额贷款公司经营与证券化分析31
  • 3.2 资产证券化对小贷公司融资效果影响31-34
  • 3.3 证券化对小额贷款公司资产、风险配置影响34-36
  • 3.4 资产证券化对阿里小贷公司特殊影响分析36-38
  • 3.4.1 阿里小贷特性分析36-37
  • 3.4.2 证券化促进企业生态圈、互联网效果发挥37
  • 3.4.3 证券化改善阿里小贷公司风险分析37-38
  • 3.5 证券化债权类资产的延伸比较38-39
  • 3.6 本章总结39-40
  • 第四章 商业地产证券化对发起者的影响40-52
  • 4.1 商业地产证券化模式分析40-41
  • 4.2 商业地产证券化基础资产分析41-43
  • 4.3 商业地产证券化对发起者的财富效应43-51
  • 4.3.1 商业地产证券化影响案例分析43-45
  • 4.3.2 商业地产证券化影响数理分析45-51
  • 4.4 本章总结51-52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2-54
  • 5.1 主要结论52-53
  • 5.2 研究展望及不足53-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件A58-68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8-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占元;控制贷款资产风险的七点建议[J];经济师;1994年09期

2 赵富,祝建静;略论银行实行资产风险管理的途径及对策[J];经济师;1996年11期

3 张壮生;;外贸企业应严格控制 支出性资产挂账 防范资产风险[J];对外经贸财会;1999年04期

4 赵天荣,陈泽忠;企业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J];湖南经济;2000年07期

5 石谦;试论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障碍和急需解决的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04期

6 孙宏伟,唐家田;试析保险企业当前的资产结构和资产质量[J];上海保险;2000年07期

7 石谦;论现阶段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J];思想战线;2000年02期

8 刘天才,何玲云,潘天芹,刘持平,曾巧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风险防范[J];杭州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戴永翔;国有银行:从法律角度关注资产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银行;2000年11期

10 朱昌学;;新形势下银行存量信贷资产保全策略研究[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艾共成;;依法扩大资产风险防范空间[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金公司;倚重资产证券化 力促券商业务创新[N];证券日报;2005年

2 吴晓东;金融不良资产与资产证券化[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3 纪敏;资产证券化从四方面促进金融发展[N];上海证券报;2005年

4 朱紫云;资产证券化体验“冰火两重天”[N];中国经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清溪;银行期待发力资产证券化[N];证券时报;2006年

6 宋一欣;资产证券化好马还需配好鞍[N];证券时报;2006年

7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太原市分公司 郝卫国;资产结构动态管理机制探讨[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8 王欣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浅谈资产结构动态管理机制在企业中的运用[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9 向冬梅;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N];经理日报;2002年

10 李证;资产证券化:处理不良资产的“捷径”?[N];厂长经理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那铭洋;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育华;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战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张利;美国资产证券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李曜;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D];上海财经大学;2000年

5 王安乐;国有企业集团资产证券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梁志峰;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防范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7 王志强;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直接动因与作用效果:理论与经验证据[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8 曹俊勇;银行资产证券化与我国的路径选择[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李晗虹;连续时间框架下资产混合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吴佳;中国投资者金融资产国际化投资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辽宁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评价[D];辽宁大学;2015年

2 林涛;中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冯春芸;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运作机制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4 丁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张雨萌;常见资产配置方法在我国的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6 王树阳;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实践中的思考[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7 鲍兵;风险平价配置和其他资产配置方法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8 孙克;建立一家聚焦于多元资产配置的资产管理公司[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彭强;湖南省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蒲剑;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障碍与对策[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资产证券化对发起者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4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254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6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