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演化与旅游发展水平协调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20:02

  本文关键词: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演化与旅游发展水平协调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交通网络 旅游发展水平 空间演化 耦合协调度 协调类型 动力机制 战略对策 滇中城市群


【摘要】:交通网络与旅游发展是双向反馈、共融共生的系统,二者的发展演化始终交织在一起。交通网络的发展改变了现代旅游时空距离,其方式与网络格局的改变催生了大量城市旅游圈(群)或旅游带,促进了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滇中城市群是我国西南边疆山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性城市群之一,其交通演化与旅游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探究交通网络演化与旅游发展协调关系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边疆山区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耦合及关联机制研究”支撑下,选择滇中城市群为个案,以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演化与旅游发展水平为研究内容,梳理和总结相关理论方法,分析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演化与旅游发展协调状态和类型划分,阐述交通网络演化与旅游发展协调驱动机制,提出措施。本文共6章,具体论文结构如下:第一章,介绍选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动态,并就研究区域选择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相关分析;第二章,界定了城市群、交通网络、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总结归纳核心—外围理论、点—轴理论、旅游区位理论、协调发展理论和协同关系理论;第三章,在梳理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发展现状基础上,划分和分析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发展阶段及其特征;从交通路网规模、交通路网等级、交通网络结构形态三个方面分析交通网络结构变化特征;通过测算交通网络可达性,分析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空间演化格局特征;第四章,构建了县域交通优势度评级模型,对滇中城市群42县域单元交通优势度进行综合测度,深入分析42县域单元交通优势度空间格局。梳理和划分出滇中城市群旅游产业发展阶段,构建滇中城市群旅游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并分析滇中城市群旅游发展水平;最后,构建区域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县域旅游发展耦合协调度函数,分析交通与旅游发展协调度特征,并划分交通优势度与县域旅游发展协调基本类型;第五章,探究了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与旅游发展协调内生互馈和外部刺激驱动机制,提出交通网络与旅游发展协同演化的战略、方案以及措施;第六章,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研究创新之处、探讨与展望。
【关键词】:交通网络 旅游发展水平 空间演化 耦合协调度 协调类型 动力机制 战略对策 滇中城市群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12.7;F592.7;U11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23
  • 1.1 选题研究依据11-17
  • 1.1.1 选题研究背景11-13
  • 1.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3-17
  • 1.2 选题研究意义17
  • 1.3 选题研究区域选择17-20
  • 1.4 选题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20-23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20-21
  • 1.4.2 主要研究方法21-22
  • 1.4.3 技术路线22-23
  • 第2章 基础理论应用分析23-29
  • 2.1 相关概念界定23-25
  • 2.1.1 城市群23-24
  • 2.1.2 交通网络24
  • 2.1.3 旅游空间结构24-25
  • 2.2 基础理论应用分析25-29
  • 2.2.1 核心-外围理论25
  • 2.2.2 点—轴理论25-26
  • 2.2.3 旅游区位论26
  • 2.2.4 协调发展理论26-27
  • 2.2.5 协同关系理论27-29
  • 第3章 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演化29-47
  • 3.1 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的发展29-33
  • 3.1.1 交通网络发展现状29-30
  • 3.1.2 交通网络发展阶段划分30-33
  • 3.2 滇中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结构演变分析33-37
  • 3.2.1 交通规模演变特征33-34
  • 3.2.2 交通路网等级结构演变特征34-35
  • 3.2.3 交通网络结构形态演变特征35-37
  • 3.3 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可达性演化分析37-46
  • 3.3.1 可达性评价方法评述37-39
  • 3.3.2 交通网络可达性评价方法39-41
  • 3.3.3 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可达性演化分析41-46
  • 3.4 本章小结46-47
  • 第4章 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与旅游发展水平协调性评价47-78
  • 4.1 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优势度评价方法47-51
  • 4.1.1 交通优势度方法评述47-48
  • 4.1.2 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48-49
  • 4.1.3 交通优势度评价研究方法49-51
  • 4.2 滇中城市群交通优势度空间格局特征51-59
  • 4.2.1 交通网络密度测度及空间格局51-53
  • 4.2.2 交通网络可达性测度及空间格局53-54
  • 4.2.3 交通网络区位优势度测度及空间格局54-56
  • 4.2.4 交通网络优势度空间格局及特征56-59
  • 4.3 滇中城市群旅游发展水平综合测度及空间差异59-70
  • 4.3.1 滇中城市群旅游发展现状60-64
  • 4.3.2 旅游发展水平测度方法64-65
  • 4.3.3 旅游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65-66
  • 4.3.4 滇中城市群旅游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格局特征66-70
  • 4.4 滇中城市群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发展水平协调性70-78
  • 4.4.1 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发展协调度模型70-72
  • 4.4.2 滇中城市群交通与旅游发展水平协调度空间格局72-74
  • 4.4.3 滇中城市群交通优势度与旅游发展水平协调度类型划分74-78
  • 第5章 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与旅游发展协调的驱动机制及优化策略78-89
  • 5.1 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与旅游发展协调的驱动机制78-84
  • 5.1.1 交通演化—旅游发展内生互馈机制79-82
  • 5.1.2 交通演化—旅游发展外部刺激动力机制82-84
  • 5.2 滇中城市群交通网络与旅游发展协调优化策略84-89
  • 5.2.1 交通网络与旅游发展协同优化战略84-85
  • 5.2.2 交通网络与旅游发展协同优化方案85-87
  • 5.2.3 交通网络与旅游发展协同优化措施87-89
  • 第6章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89-92
  • 6.1 主要研究结论89-90
  • 6.2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90-91
  • 6.3 探讨与展望91-92
  • 参考文献92-9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97-98
  • 致谢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杏月;;旅游体验营销刍议[J];引进与咨询;2006年10期

2 吴萍;裴蓉;;谈乡村旅游真实性及塑造——以阳朔为例[J];硅谷;2008年12期

3 徐永红;;博物馆旅游体验设计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刘艳红;;解释社会学范式:旅游研究的一种理论范式基础[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5 陈楠枰;;当旅游遇上交通——专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厉新建[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2年08期

6 饶华清;;杭州徒步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王计平;赵云丹;倪菁;;定制旅游对旅行社供应模式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8 薛兵旺;刘萌;黄美忠;徐松华;;武汉市径河水岸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构想[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09期

9 李晓娜;;高铁对郑州市旅游发展的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年01期

10 于婷婷;;旅游购物发展问题浅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本涛;;旅游情感新论[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谢春山;;试论旅游的本质及特征[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耿庆汇;;旅游生态系统及其平衡与调控初探[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4 阚耀平;高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5 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勾四清;;海南旅游商品组合开发的三维结构体系构建研究[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7 李发永;;我省旅游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8 肖升;王悦;;论旅游体验营销[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吕少敏;;关于延安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10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鹰;生态文明与旅游价值观的重建(十)[N];江南游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玲;酷讯:“旅游体验师”传递观察和感悟[N];中国旅游报;2011年

3 赵珊 邹雅筠;旅游体验师中国第一美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琼北旅游合作组织工作办公室 于济东;用文化提升琼北旅游软实力[N];海南日报;2012年

5 记者 冯涛;打造露营旅游新亮点[N];云南政协报;2013年

6 张凡;先旅游后付款,能行吗?[N];中国旅游报;2013年

7 白四座;唤起国民旅游意识是根本[N];中国旅游报;2013年

8 郑健阳;高端旅游:向强化体验发力[N];中国贸易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孙敏;加强旅游培训 提升旅游体验[N];桂林日报;2013年

10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魏小安 记录整理 本报记者 沈仲亮;旅游研究与实践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张宝;旅游出行决策支持系统的方法和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石美玉;中国旅游购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 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玉成;唐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朱璇;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明媚;旅游与宗教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红英;以野生动物为对象的休闲旅游影响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张玲;基于知识旅游的知识转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洁;旅游体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蔚志红;山西省旅游购物体系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3 徐斌;旅游动机对旅游忠诚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徐凯睿;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5 王静;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品牌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袁申梅;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内地游客赴港旅游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金程;游客情感的动态性及其变化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孙益印;黑龙江省林海雪原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霍丽娟;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西安市旅游公共服务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10 朱新杰;产业融合背景下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16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616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6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