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11:19

  本文关键词: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承秦唐 旅游业 合作 对策


【摘要】:承秦唐地区作为河北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也开始迈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步伐。虽然目前主动的合作领域仅限于客源合作,但是成效显著。随着三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扩大合作领域、实现更高级别的合作是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的必由之路,它符合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河北省旅游业战略部署的总体要求。承秦唐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路网、旅游资源类型等因素为承秦唐三市开展旅游业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河北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和毗邻京津的竞争压力,也都迫使承秦唐地区旅游业实现产业合作。本文通过对区域旅游合作相关理论和模式的分析,借鉴以前有学者提出的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和旅游产业合作模式,提出了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的模式,它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合作初期的政府主导模式,合作过渡期的政府推动模式,合作成长期的市场主导模式,合作成熟期的行业引导模式。目前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尚处于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初期阶段,按照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发展,必将进入政府推动模式下的合作过渡期。之后本文对承秦唐三地旅游业合作条件,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承秦唐旅游业合作还存在着旅游业发展进度不一,旅游合作层次较低,整体品牌建设不足,产品产业链不完善,产品未得到市场检验等诸多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进一步加强整体品牌建设,统一规划和建设旅游景区,培育优秀地接旅行社和组团社,共同构建三地“智慧旅游”网络,细化线路产品,提高可操作性,共同构建旅游保障体系共七点宏观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对承德、秦皇岛、唐山三市旅游管理部门进行了多次访谈调查,获取了大量有效的数据资料。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的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其它地区和城市间的旅游合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研究区域旅游合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承秦唐 旅游业 合作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3 研究方法14
  • 1.3.1 文献研究法14
  • 1.3.2 理论运用法14
  • 1.3.3 实证研究法14
  • 1.4 本章小结14-15
  • 第2章 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理论15-19
  • 2.1 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15
  • 2.2 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理论15-18
  • 2.2.1 点—轴理论15-17
  • 2.2.2 核心—边缘理论17
  • 2.2.3 博弈论17-18
  • 2.2.4 系统论18
  • 2.3 本章小结18-19
  • 第3章 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19-23
  • 3.1 旅游资源合作模式19-20
  • 3.1.1 资源整体类19
  • 3.1.2 资源组合类19-20
  • 3.2 旅游客源合作模式20
  • 3.3 旅游产业合作模式20-21
  • 3.4 承秦唐旅游业合作模式21-22
  • 3.4.1 政府主导模式——合作初期21
  • 3.4.2 政府推动模式——合作过渡期21-22
  • 3.4.3 市场主导模式——合作成长期22
  • 3.4.4 行业引导模式——合作成熟期22
  • 3.5 本章小结22-23
  • 第4章 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3-39
  • 4.1 承秦唐旅游业合作条件23-25
  • 4.1.1 京津冀一体化23
  • 4.1.2 旅游发展迅速23
  • 4.1.3 交通便利23-24
  • 4.1.4 资源互补24
  • 4.1.5 文化亲近24-25
  • 4.2 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现状25-36
  • 4.2.1 承秦唐旅游资源概况25-27
  • 4.2.2 承秦唐旅游业发展情况27-32
  • 4.2.3 承秦唐旅游业合作现状32-36
  • 4.3 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存在的问题36-37
  • 4.3.1 三市旅游业发展进度不一36
  • 4.3.2 旅游合作层次较低36-37
  • 4.3.3 整体品牌建设不足37
  • 4.3.4 产品产业链不完善37
  • 4.4 本章小结37-39
  • 第5章 推动承秦唐旅游业合作发展的政策建议39-46
  • 5.1 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39-40
  • 5.2 进一步加强整体品牌建设40
  • 5.3 统一规划和建设旅游景区40-41
  • 5.4 培育优秀地接旅行社和组团社41
  • 5.5 共同构建三地“智慧旅游”网络41-42
  • 5.6 细化线路产品,提高可操作性42-45
  • 5.7 共同构建旅游保障体系45
  • 5.8 本章小结45-46
  • 结论46-48
  • 参考文献48-51
  • 附录51-5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56-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旅游节庆品牌塑造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2 曾志兰;;2012年福建旅游节庆大盘点[J];学术评论;2012年06期

3 黎洁,吕镇;论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战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年06期

4 杨林;旅游商标的创建模式[J];中华商标;2001年01期

5 史铁华,何玲;关于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1年01期

6 张国光;湖北: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品牌[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年03期

7 赵煌庚;旅游产业整合问题的思考[J];求索;2003年06期

8 范能船;世界旅游新发展和旅游基本法建设[J];旅游科学;2004年01期

9 秦美玉;旅游节庆及其文化性因素论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吴忠军,陆军;民族旅游节庆策划研究——以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发秀;;浅谈旅游节庆品牌的打造[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旅游节庆品牌塑造研究[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刘际星;;浅析旅游节庆的主题策划方法[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黄翔;郎丽;吴娟;;湖北旅游节庆与品牌建设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吴清波;;政府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余姚市红色旅游发展情况为例[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6 麻益兵;;“中国畲乡三月三”旅游节庆运营模式创新研究[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7 傅文伟;;评析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几个误区[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8 骆焉名;连好宝;骆焉名;;赴浙江省杭州、绍兴市调研旅游市场和价格问题的汇报[A];2002年全省价格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申健健;;地方旅游节庆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宝泉;;让延安红色旅游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论延安红色旅游的跨越式发展[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江平;突出特色培育品牌 推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N];赤峰日报;2006年

2 喻学才;旅游节庆需要创新[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罗明义;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的理论思考(下)[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耿闻;“旅游诚信”促旅游腾飞[N];中国旅游报;2006年

5 王大悟;旅游节庆需要怎样的文化[N];中国旅游报;2007年

6 胡文佳 浙江记者站 陈伟国;宁波:以旅游节庆增强综合竞争力[N];中国旅游报;2007年

7 旅言;2006年全市旅游收入达23.8亿元创税1.1亿元[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8 贾嫣娜 李军;17城市角逐“婚庆旅游节庆第一城”[N];江苏经济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吴俊琦邋通讯员 胡文佳;旅游节庆,甬城又一靓丽名片[N];宁波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范丽萍;“依托旅游景点,吃上旅游饭”[N];山南报(汉);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其元;旅游城市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武虹剑;省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陈德广;旅游驱动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王f^;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国忠;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陈焱;基于GIS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柴寿升;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范继跃;芦山县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彦;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薛艳;上海旅游演艺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尚雪英;区域旅游产业布局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陆英;推进上海嘉定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对策[D];复旦大学;2010年

5 刘水琴;浙江省旅游度假区国际化发展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卢丽蓉;恩施州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范晓君;旅游节庆策划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8 姚海琴;大众参与非专业类旅游节庆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李晟;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尤慧;南京旅游节庆品牌诊断和塑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19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619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8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