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中国旅游化水平及格局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13:06

  本文关键词:中国旅游化水平及格局演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 旅游化 评价体系 格局演变


【摘要】:旅游化是在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互动关系中实现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环境效应和旅游意识效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旅游空间与旅游规模得到拓展,大众旅游消费观念与意识得以普及,旅游吸引物与接待设施逐步完善,与三大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旅游对社会贡献率持续上升。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后,区域旅游化现象愈发明显,这将是中国旅游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因此,对旅游化水平的研究显得意义重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与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用旅游人数或旅游收入等单一指标不足以衡量旅游化水平。本文基于游客密度指数、旅客周转量、出游率、旅游恩格尔系数、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总从业人员比重、旅游产业与第三产业关联系数这6个指标,构建了一套测度旅游化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综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中国及各省区1999-2013年旅游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并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旅游化水平格局演变进行分析,最后对促进中国旅游化进程合理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旅游化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个过程。具体来说旅游化就是旅游空间与旅游规模的拓展,旅游消费与旅游意识的提升的过程;是旅游吸引物与接待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业与三大产业融合程度增加的过程;也是旅游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广泛提升的过程。(2)1999-2013年中国旅游化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按变化幅度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依次为1999-2002年的低水平平缓波动阶段;2003年下滑至冰点阶段;2004-2007年中低水平稳步上升阶段;2008-2013年快速上升至中高水平阶段。(3)从时间维度看,中国各省区旅游化水平随时间变化而逐步提升。按变化幅度可分为大幅上涨、稳步提升、平缓上升三个类型;北京、上海单极优势明显,其余各省市区的排名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旅游化水平位序格局变化显著。(4)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各省区旅游化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较为明显的集聚现象,但集聚水平在降低。明显聚集的高值区域在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地区,低值区域在甘肃、青海、宁夏,东西差距显著;东部沿海旅游化发展迅速,已形成明显的旅游化隆起带。通过对旅游化水平的空间聚类分析发现,中国旅游化水平等级序列分布正在向更加合理和高级的方向发展。(5)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策差异、特殊事件影响是旅游化水平产生变化和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各省份在不同时期受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直接导致各省份旅游化发展程度的差异,进而导致旅游化水平时空格局的变动。(6)促进中国旅游化进程合理发展的前提必须认清各省区之间必然存在的客观差异性,努力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政府主导作用,准确定位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抓住机遇,发挥特殊事件对旅游化水平提升的正向作用,打破省域行政界线,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引导旅游业走上一条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推动旅游化进程全面而协调的发展。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旅游化概念和内涵,构建更为全面和合理的旅游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时间跨度更大、更具有代表性的年份进行细致具体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符合旅游化水平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 旅游化 评价体系 格局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14-15
  • 1.2.1 研究目的14
  • 1.2.2 研究内容14-15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5-17
  • 1.3.1 研究方法15-16
  • 1.3.2 技术路线16-17
  • 1.4 研究创新与特色17-18
  • 2 旅游化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18-26
  • 2.1 旅游化概念界定18-20
  • 2.1.1 乡村旅游化18
  • 2.1.2 旅游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化18-20
  • 2.1.3 旅游化概念界定20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20-26
  •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20-22
  • 2.2.2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22-25
  • 2.2.3 小结25-26
  • 3 旅游化研究的理论基础26-30
  • 3.1 旅游地理学理论26-28
  • 3.1.1 旅游系统理论26
  • 3.1.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26-28
  • 3.2 经济地理学理论28-30
  • 3.2.1 空间组织理论28
  • 3.2.2 核心-边缘理论28
  • 3.2.3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28-29
  • 3.2.4 增长极理论29-30
  • 4 旅游化水平评价方法与结果30-43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0-33
  • 4.1.1 指标选取原则30-31
  • 4.1.2 评价指标确定31-33
  • 4.2 研究区间选择及原始数据收集33-34
  • 4.2.1 研究区间选择33-34
  • 4.2.2 数据来源34
  • 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34-39
  • 4.3.1 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34-37
  • 4.3.2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37-38
  • 4.3.3 指标最终综合权重确定38-39
  • 4.4 计量结果39-43
  • 4.4.1 中国旅游化水平计量结果39-40
  • 4.4.2 省域旅游化水平计量结果40-43
  • 5 旅游化水平时空格局演变43-62
  • 5.1 总体旅游化水平时间变化趋势43-45
  • 5.2 省域旅游化水平时间变化趋势分析45-53
  • 5.2.1 各省市区旅游化水平均逐步提升,但增幅差别较大46-49
  • 5.2.2 北京、上海单极优势明显49-50
  • 5.2.3 旅游化水平位序格局变化显著50-53
  • 5.3 中国旅游化水平空间变化趋势分析53-62
  • 5.3.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53-54
  • 5.3.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54-56
  • 5.3.3 空间聚类分析56-62
  • 6 促进中国旅游化进程合理发展的对策建议62-65
  • 6.1 努力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62
  • 6.2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62-63
  • 6.3 深化政府主导,准确定位未来63
  • 6.4 抓住机遇,发挥特殊事件的正向作用63-64
  • 6.5 打破行政界线,加强区域合作64-65
  • 7 研究结论和展望65-68
  • 7.1 主要研究结论65-66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3
  • 致谢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超;陆玉麒;;江苏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2 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6期

3 陈志钢;保继刚;;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效应及其意义——以山东日照王家皂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3期

4 周霄;人类学视野——论旅游的本质及其社会文化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王秀芬;王发曾;;山东省城市规模结构及其分形特征[J];河南科学;2009年10期

6 李滨,张敏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汽车系统分析[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7 骆静珊,左冰;绿色经济与云南旅游业[J];昆明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8 古诗韵,保继刚;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9年02期

9 蒋文燕;朱晓华;蔡运龙;陈晨;;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旅游客源预测模型对比研究[J];旅游学刊;2007年11期

10 彭喟;周文明;;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自贡旅游需求预测与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本文编号:661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661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2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