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内地游客赴西藏旅游自然风险感知与两类常态风险测评

发布时间:2017-09-08 10:43

  本文关键词:内地游客赴西藏旅游自然风险感知与两类常态风险测评


  更多相关文章: 自然风险感知 高原反应 紫外线辐射 测评 西藏


【摘要】:西藏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与我国旅游业的总体发展趋势相比,仍处于偏下水平;且西藏旅游资源高品质、高潜力与游客赴藏高心理负担并存,致使赴藏旅游高意愿与低到访率之间形成了强烈对比。究其根源,除发展较晚、交通不便等原因外,多种自然风险的影响也不可忽略,尤其高原反应与紫外线辐射强更是内地游客赴藏旅游中不可避免的常态自然风险。可见探究赴藏游客自然风险感知、测评并分析高原反应与紫外线辐射风险的时空分布、加强西藏旅游自然风险管理已势在必行。本文依托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内地游客赴西藏旅游自然-社会风险感知与旅游安全体系构建研究》,在风险感知相关理论指导下,以赴藏游客为研究对象,构建内地游客赴藏旅游风险感知问卷,以实地调研所得数据及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典型研究法等方法,并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研究:(1)提出问题: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以下研究问题:赴藏游客有什么样的旅游行为特征?其对西藏各种自然风险的感知如何?对西藏不同地域的自然风险感知如何?其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西藏高原反应与紫外线辐射风险如何测评与分级?二者的时空规律如何?海拔变化规律如何?(2)分析问题:围绕上述问题设计《内地游客赴藏旅游自然风险感知问卷调查表》,并展开实地调研;搜寻相关海拔、大气氧分压、日照百分率等数据,查阅资料寻找合适的高原反应与紫外线辐射风险测评与分级方法。(3)解决问题:首先,分析内地游客赴藏旅游的行为特征、满意度、忠诚度;其次,分析内地游客赴藏旅游自然风险感知及各因素对自然风险感知的影响;接着,对高原反应与紫外线辐射风险进行风险指数测评与分级;最后,尝试分析高原反应与紫外线辐射风险的时空分布及海拔变化规律。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赴藏游客普遍认为:阿里地区的自然风险最大,林芝地区、拉萨市的自然风险最小;高原反应、紫外线辐射风险是发生可能性最大的、危害也较大的自然风险。(2)通过测评并初步分析发现,西藏大部分地区高原反应、紫外线辐射风险较大,均呈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的趋势。西藏紫外线辐射风险的季节变化较大,具体表现为,夏季紫外线辐射最强、春季居中、秋冬时紫外线辐射最弱。(3)经过Arcgis绘图发现,西藏高原反应、紫外线辐射风险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具体表现为,西藏北部和中部地区高原反应风险最大,东部和北部部分地区高原反应风险较大;西部部分地区紫外线辐射风险最强,中部和西部部分地区紫外线辐射风险较强。本研究创新点如下:(1)着眼于内地游客赴西藏旅游(高海拔旅游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感知最较大的自然风险进行研究,分析西藏自然风险感知的地域差异、绘制赴藏游客自然风险感知象限分析图。(2)将以自然风险感知调查为主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与以不同地区气象监测数据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分析结合起来:前者对自然风险的描述细致、详尽、全面,后者在时空分布的研究上,理论基础更扎实,最终各取所长、互相补充。本研究意义如下:可直接为赴藏旅游提供相关的自然风险指南,减轻潜在游客赴藏旅游高自然风险的心理负担;也可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服务提供参考,促进西藏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更可为今后西藏旅游自然风险感知研究提供参考,对拓展常态风险测评及研究提供支持。
【关键词】:自然风险感知 高原反应 紫外线辐射 测评 西藏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3
  • 第1章 绪论13-23
  • 1.1 研究背景13-17
  • 1.1.1 西藏旅游魅力无穷13-14
  • 1.1.2 西藏旅游业飞速发展14
  • 1.1.3 自然环境导致风险较多14-17
  • 1.1.4 高风险阻碍西藏旅游业发展17
  • 1.2 研究意义17-18
  • 1.2.1 理论意义17-18
  • 1.2.2 实践意义18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18-19
  • 1.3.1 研究目标18
  • 1.3.2 研究内容18-19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9-23
  • 1.4.1 研究方法19
  • 1.4.2 技术路线19-23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23-37
  • 2.1 概念界定23-26
  • 2.1.1 西藏旅游23
  • 2.1.2 内地旅游者23-24
  • 2.1.3 自然风险24-25
  • 2.1.4 风险感知25-26
  • 2.2 理论基础26-30
  • 2.2.1 心理测量范式26-27
  • 2.2.2 风险感知的文化理论27-28
  • 2.2.3 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28-30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30-37
  • 2.3.1 自然风险研究现状30-32
  • 2.3.2 风险感知研究现状32-37
  • 第3章 问卷调查与数据整理37-43
  • 3.1 问卷设计37-38
  • 3.1.1 问卷设计目的与原则37
  • 3.1.2 问卷设计与问项测量37-38
  • 3.2 调研过程38-39
  • 3.2.1 预调研38-39
  • 3.2.2 正式调研39
  • 3.3 问卷整理与分析方法39-41
  • 3.3.1 整理与筛选39-40
  • 3.3.2 分析方法40-41
  • 3.4 本章小结41-43
  • 第4章 人口学特征与旅游行为分析43-57
  • 4.1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43
  • 4.2 人口学特征分析43-47
  • 4.3 赴藏游客旅游行为分析47-51
  • 4.4 赴藏自然风险信息来源渠道分析51-53
  • 4.5 赴藏旅游满意度与忠诚度分析53-55
  • 4.5.1 赴藏旅游满意度53-54
  • 4.5.2 赴藏游客忠诚度54-55
  • 4.6 本章小结55-57
  • 第5章 赴藏游客自然风险感知及地域差异57-71
  • 5.1 西藏自然风险地域差异57-60
  • 5.1.1 各区市自然风险客观状况57-59
  • 5.1.2 西藏自然风险感知地域差异59-60
  • 5.2 西藏自然风险感知模型及测算60-61
  • 5.3 西藏旅游自然风险感知分析61-65
  • 5.3.1 各自然风险感知风险61-62
  • 5.3.2 西藏旅游自然风险感知象限图的建立62-65
  • 5.4 赴西藏旅游自然风险感知影响因素分析65-70
  • 5.4.1 人口学因素对赴西藏旅游自然风险感知的影响65-68
  • 5.4.2 旅游行为因素对赴西藏旅游自然风险感知的影响68-70
  • 5.5 本章小结70-71
  • 第6章 两类常态风险测评及时空分析71-87
  • 6.1 常态风险——高原反应71-72
  • 6.2 西藏高原反应风险指数测评与初步分析72-74
  • 6.3 西藏高原反应风险空间分布与海拔变化74-76
  • 6.3.1 高原反应风险空间分布74-75
  • 6.3.2 高原反应风险海拔变化75-76
  • 6.4 常态风险——紫外线辐射76
  • 6.5 西藏紫外线辐射风险指数测评与初步分析76-77
  • 6.6 西藏紫外线辐射指数时空分布与海拔变化77-85
  • 6.6.1 紫外线辐射风险时间变化77-83
  • 6.6.2 紫外线辐射风险空间分布83-84
  • 6.6.3 紫外线辐射风险海拔变化84-85
  • 6.7 本章小结85-87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87-91
  • 7.1 主要结论87-88
  • 7.2 创新之处88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88-91
  • 参考文献91-97
  • 附录97-99
  • 致谢99-10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10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郁华;;国外国土整治经验介绍——美国田纳西河是怎样变害为利的[J];地理译报;1983年03期

2 李锋;;基于Logit模型的影响旅游者风险感知的要素判别研究——以四川“5.12”地震为例[J];旅游论坛;2008年06期

3 胡巧珍;;游客风险感知研究综述[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8期

4 卜玉梅;;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与经验研究及启示[J];学习与实践;2009年02期

5 周寅康;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初步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5年01期

6 石勇;许世远;石纯;孙阿丽;赵庆良;;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11年02期

7 伍麟;王磊;;风险缘何被放大?——国外“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与实证研究新进展[J];学术交流;2013年01期

8 王炼;贾建民;;突发性灾害事件风险感知的动态特征——来自网络搜索的证据[J];管理评论;201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华强;突发性灾害中的公众风险感知与应急管理[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钦丰;居民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事件风险感知及冲突消解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戴薇;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13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813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8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