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新罗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1 16:27

  本文关键词:新罗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新罗区 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物元分析 对策建议


【摘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了扶持建设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村镇,加快新农村、新城镇建设,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最重要的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不能停留在仅是开发上,还更应该深入的去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并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开发。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并与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合理规划,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新罗区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罗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当前发展形势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及建议,为合理开发新罗区乡村旅游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本文在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旅游环境、旅游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体验经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设计问卷调查了解新罗区乡村旅游游客旅游需求情况和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看法以及他们的环保意识。并从资源时空承载力、设施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游客心理承载能力、居民心里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等七个方面分析影响新罗地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素。用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体系的权重,并最终确定符合新罗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的19个指标。最后运用物元分析模型进行评价,得出新罗区乡村旅游开发潜力较大的结论。根据模型评价结果,从前期论证,规划先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整合营销”:塑造旅游品牌;加强人才资源培训,提高建设和经营水平;加强景区安全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环境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罗区 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物元分析 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X322
【目录】:
  • 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1 引言13-25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3-14
  • 1.1.1 选题背景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4-22
  • 1.2.1 国外乡村旅游综述14-15
  • 1.2.2 国内乡村旅游综述15-17
  • 1.2.3 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评述17-18
  • 1.2.4 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18-20
  • 1.2.5 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20-21
  • 1.2.6 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评述21-22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2-25
  • 1.3.1 研究思路22-23
  • 1.3.2 研究方法23-24
  • 1.3.3 数据来源24-25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25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25
  • 1.4.2 存在的不足25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25-28
  • 2.1 概念界定与比较25-27
  • 2.1.1 乡村旅游的概念25-26
  • 2.1.2 旅游环境的概念26
  • 2.1.3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26-27
  • 2.2 相关的理论27-28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27
  • 2.2.2 体验经济理论27-28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28
  • 3 新罗区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28-46
  • 3.1 新罗区自然地理概况28-29
  • 3.1.1 地理位置28-29
  • 3.1.2 自然条件29
  • 3.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9-31
  • 3.3 新罗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概况31-35
  • 3.3.1 旅游资源条件31-34
  • 3.3.2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34-35
  • 3.4 问卷调查分析35-44
  • 3.4.1 新罗区乡村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分析调查35-42
  • 3.4.2 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态度的调查分析42-44
  • 3.5 存在问题44-46
  • 3.5.1 客源市场单一44-45
  • 3.5.2 缺乏统一的规划45
  • 3.5.3 交通基础设施和相关的服务设施不完善45
  • 3.5.4 缺乏旅游管理服务人才45-46
  • 4 新罗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46-68
  • 4.1 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46-50
  •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46-47
  • 4.1.2 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47
  • 4.1.3 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47-49
  • 4.1.4 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含义49-50
  • 4.2 物元分析法50-55
  • 4.2.1 物元分析法的步骤50-53
  • 4.2.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53
  • 4.2.3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53-55
  • 4.3 实证分析55-68
  • 4.3.1 数据的归一化处理56-58
  • 4.3.2 一级评价58-66
  • 4.3.3 二级评价66
  • 4.3.4 结论66-68
  • 5 新罗区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68-72
  • 5.1 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68-69
  • 5.2 “整合营销”:塑造旅游品牌69
  • 5.3 加强人才资源培训,提高建设和经营水平69-70
  • 5.4 加强景区安全管理,完善法律法规70
  • 5.5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环境建设70-72
  • 参考文献72-75
  • 附录175-76
  • 附录276-77
  • 附录377-82
  • 致谢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霞;黄冬梅;张景书;梁伟鹏;徐湛坤;;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3期

2 杨林泉,文正祥;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3 操勤;查良松;李传武;王娟;李军利;;天柱山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6期

4 张继辉;刘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年03期

5 彭文英;李俊;张卓栋;;北京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7期

6 宋春玲;全晓虎;;湿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宁夏银川市阅海湿地公园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8年02期

7 李淑娟;孟芬芬;李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青岛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8 文波;冉杰;;基于物元分析理论的黔东南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9 刘伟;;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10 闫博雅;毕超;;西安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与评价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世栋;高峻;;崇明岛旅游环境承载力与环境管理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秀平;翁钢民;;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3 张义平;陈琳;;旅游环境承载力测度模型研究[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操勤;查良松;;天柱山旅游环境承载力(TEBC)初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张蓝青 李明;旅游环境承载力解析[N];中国旅游报;2005年

2 袁宇杰;旅游环境承载力调控策略[N];中国旅游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翁钢民;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及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郑娜莎;基于灰色评价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辉;沿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4 刘伟;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乃意;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2 李雪飞;峨眉山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张继辉;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艳秋;山水型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5 王华春;基于物元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赣南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6 曾辉;遗产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朱正涛;基于云模型的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年

8 陈丹;都江堰市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张丽娉;新罗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10 刘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31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831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5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