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辽宁省市域旅游产业发展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04:09

  本文关键词:辽宁省市域旅游产业发展差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市域旅游 旅游产业发展 区域差异 旅游外部条件 辽宁省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辽宁省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底,辽宁省旅游总收入达到5289.5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190.2亿元,增长14%;旅游外汇收入16.2亿美元,增长1.7%。但是辽宁省旅游产业整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所辖的14地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地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历史文化差异,甚至是自然条件的差异,都会造成各地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近年来,各地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更加显著,区域差异性更加明显,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市域间发展的差异性体现。因此,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研究有利于辽宁省各地市之间的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有效缩小各地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水平差距,这对于辽宁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辽宁省为例,以辽宁省所辖14个城市为直接的研究对象,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以及旅游总收入占GDP的百分比为测量指标,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计算综合得分,衡量各地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从而对各地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分别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设施、旅游交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四大类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入手,借助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分析,深入探讨各地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外部条件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差异是否显著相关。最后,在进行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基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四大外部条件提出辽宁省各地市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方向,以期能够有效促进辽宁省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首先,辽宁省所辖的14个城市中,市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市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沈阳、大连、丹东、本溪、锦州、葫芦岛、抚顺、鞍山、辽阳、营口、盘锦、铁岭、阜新、朝阳。从空间格局来看,辽宁省市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基本上呈现出东南沿海城市优于西北内陆城市。从辽宁省市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来看,基本上是以沈阳和大连为两个增长极点,带动其他城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沈阳和大连等2个城市是旅游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属于第一梯队层次;抚顺、本溪、丹东、锦州和葫芦岛等5个城市是旅游产业发展一般的城市,属于第二梯队层次;鞍山、营口、阜新、辽阳、铁岭、盘锦和朝阳等7个城市是旅游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属于第三梯队层次。其次,从辽宁省市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因素来看,旅游资源禀赋类指标(景区数量、景区垄断度和旅游资源指数)、旅游接待设施类指标(旅游酒店数量、旅行社数量)、旅游交通发展类指标(公路旅客发送量、铁路旅客发送量、民用航空发送量、港口旅客发送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类指标(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支出)等四大类十三项测量指标与市域旅游产业发展指数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类指标中的人均GDP之外,其他十二项测量指标均与市域旅游产业发展指数显著相关。最后,根据辽宁省市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市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因素,从省域视角的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市域视角的旅游产业发展和基于市域旅游产业发展差异等三个视角提出各市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旅游产业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市域旅游 旅游产业发展 区域差异 旅游外部条件 辽宁省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绪论12-18
  • 0.1 研究背景12-13
  •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14
  • 0.2.1 研究目的13
  • 0.2.3 研究意义13-14
  • 0.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4-15
  • 0.3.1 研究方法14-15
  • 0.3.2 技术路线15
  • 0.4 研究内容15-17
  • 0.5 可能的创新点17-18
  • 1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18-24
  • 1.1 研究的理论基础18-20
  • 1.1.1 概念界定18
  • 1.1.2 旅游系统论18-19
  • 1.1.3 增长极理论19-20
  • 1.2 国外研究进展20
  • 1.3 国内研究进展20-24
  • 2 辽宁省市域旅游产业发展综合评价24-34
  • 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24-26
  • 2.1.1 市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指标24
  • 2.1.2 标志年份选择及数据来源24-25
  • 2.1.3 原始数据的处理25-26
  • 2.2 主成分分析26-29
  • 2.2.1 效度检验26
  • 2.2.2 主成分提取26-27
  • 2.2.3 主成分得分27-29
  • 2.3 结果分析29-32
  • 2.4 系统聚类分析32-34
  • 2.4.1 聚类方法的选择32
  • 2.4.2 旅游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32-33
  • 2.4.3 旅游产业发展一般的区域33
  • 2.4.4 旅游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33-34
  • 3 市域旅游产业外部条件因素指标分析34-44
  • 3.1 旅游资源禀赋条件34-36
  • 3.2 旅游接待设施条件36-37
  • 3.3 旅游交通发展条件37-39
  • 3.4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39-40
  • 3.5 相关分析40-44
  • 3.5.1 旅游资源禀赋类40-41
  • 3.5.2 旅游接待设施类41-42
  • 3.5.3 旅游交通发展类42
  • 3.5.4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类42-44
  • 4 结论与建议44-56
  • 4.1 省域视角的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44-46
  • 4.1.1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创新开发管理理念44-45
  • 4.1.2 以点带面的区域协调发展45
  • 4.1.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出45-46
  • 4.1.4 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46
  • 4.2 市域视角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46-48
  • 4.2.1 客观看待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46-47
  • 4.2.2 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扶持重心47
  • 4.2.3 明确市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47-48
  • 4.3 基于市域旅游产业发展差异的对策48-54
  • 4.3.1 旅游资源禀赋条件视角的发展对策48-49
  • 4.3.2 旅游接待设施视角的发展对策49-50
  • 4.3.3 旅游交通视角的发展对策50
  • 4.3.4 社会经济发展视角的发展对策50-51
  • 4.3.5 市域旅游产业发展类型与对策51-54
  •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54-56
  • 4.4.1 研究不足54-55
  • 4.4.2 研究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60-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舒,曹宁;城市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业研究;2004年09期

2 郭利平,陈忠暖;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分析和类型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3期

3 田大江;王润;刘家明;;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以中国西北五省会城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4 王红国,李娟文;我国旅游业综合实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5 王缉慈;;增长极概念、理论及战略探究[J];经济科学;1989年03期

6 宋振春,陈方英,李瑞芬;对旅游业的再认识——兼与张涛先生商榷[J];旅游学刊;2004年02期

7 夏学英;金艳春;李龙;;我国旅游产业区域比较优势与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问题;2012年09期

8 朱俊杰,丁登山,韩南生;中国旅游业地域不平衡分析[J];人文地理;2001年01期

9 肖光明;郭焕成;;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市域差异[J];资源科学;2009年08期



本文编号:860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860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5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