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中部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03:29

  本文关键词:中部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差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部地区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耦合协调度


【摘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存在着一定的耦合关系,本文基于耦合协调理论构建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分析了中部地区6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当前发展状况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中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现状和区域差异研究,有利于充分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对提升区域旅游品质、促进二者的相互作用和可持续发展、增强区域的文化软实力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就中部地区的实际发展,研究其当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相互作用程度以及各个省份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可以为当地政府拟定产业发展计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中部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研究,即阐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及依据,并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关概念界定进行总结。第三部分首先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机制进行了阐述,而后利用文献综述法和专家咨询法分别构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各项指标赋权重。第四部分利用综合评价函数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中部6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对比分析中部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状态;其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图,分析中部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区域差异;最后利用变异系数来测量影响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根据中部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两大产业系统良性循环的发展对策。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结论,提出可能的创新点,论述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根据系统论,可以得出单一的产业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通过与其他产业的交互作用使其走向一个更有序的功能体,因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第二,中部6省两大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普遍不高,协调等级跨度较大。其中,河南省达到初级协调,安徽省和湖北省达到勉强协调,湖南省处于濒临失调,山西省和江西省严重失调,中部6省中未有省份进入良好协调的状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空间仍然很大。第三,我国中部6省中,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省份为安徽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其他地区则旅游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第四,通过Arcgis10.0软件作图,能更直观的发现耦合协调水平比较好的省份均为中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耦合协调度也相对较低。其分布规律呈现出中间高、南北低的现象,即耦合水平较好的省份为河南省、安徽省和湖北省,湖南省明显较低,而山西省和江西省则为耦合协调度集聚区中的塌陷省份。第五,中部地区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中部6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较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更为明显,且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活跃,是影响两大产业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中部地区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耦合协调度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G1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5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意义12-13
  • 1.2.1 理论意义12-13
  • 1.2.2 实践意义13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3-19
  • 1.3.1 文化产业相关问题的研究13-15
  • 1.3.2 旅游产业相关问题的研究15-16
  • 1.3.3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作用的研究16-17
  • 1.3.4 耦合协调理论在旅游领域研究现状17-19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19-25
  • 1.4.1 研究思路19-21
  • 1.4.2 技术路线21
  • 1.4.3 研究方法21-25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25-31
  • 2.1 概念界定25-27
  • 2.1.1 产业25
  • 2.1.2 文化产业25-26
  • 2.1.3 旅游产业26-27
  • 2.2 理论基础27-31
  • 2.2.1 系统耦合理论27
  • 2.2.2 系统论27-28
  • 2.2.3 协同学理论28-31
  • 3 指标的选取与模型的构建31-39
  • 3.1 产业耦合协调机制31-33
  • 3.1.1 产业耦合协调要素的产生31-32
  • 3.1.2 产业主要耦合协调要素分析32-33
  • 3.2 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及数据处理33-39
  • 3.2.1 指标构建与指标说明33-34
  •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34-36
  • 3.2.3 数据来源及测量模型36-39
  • 4 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差异分析39-47
  • 4.1 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39-40
  • 4.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分析40
  • 4.3 耦合协调度总体空间差异分析40-42
  • 4.4 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内在原因42-43
  • 4.5 耦合协调发展的推进对策43-47
  • 4.5.1 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43
  • 4.5.2 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地区差异43-44
  • 4.5.3 加强创新,不断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44-45
  • 4.5.4 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延长产业链45-47
  • 5 结论47-49
  • 5.1 主要结论47-48
  • 5.2 创新点48
  • 5.3 不足和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仲伍;杨德刚;张小雷;张月芹;;山西省城乡协调度演变及其机制分析[J];人文地理;2010年02期

2 王兆萍;薛丽;;信息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度研究[J];海南金融;2014年04期

3 杨梅焕;曹明明;雷敏;;陕西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演进分析[J];人文地理;2009年03期

4 赵雪雁;绿洲持续利用评价[J];干旱区地理;2001年01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辉;;辽宁省14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定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2 黄银兵;吴媚;田文林;;西北地区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以甘肃庆阳为例[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13年

3 黄雪芸;陈松林;;小城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以德化县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运迎霞;田健;;可持续视角下的中观层面土地使用与交通发展协调评价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关丽娟;青岛市碳承载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金海;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王延梅;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效果评价模型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3 张亚滨;广西“四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4 黄哲明;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特征的时空分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邵玉婷;新型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6 杨婧;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析[D];山西大学;2014年

7 曹青青;石油—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其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戴婷;开福区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9 周瑞雪;中部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差异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10 方锦文;佛山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度测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97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997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8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