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期货论文 >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7 08:4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3年的53.78%。特别是1996年开始,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7%,201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率首次超过50%,预计中国城镇化率在2020年左右将超过60%。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三农”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由此农村金融需求会发生哪些变化?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供需结构又将发生什么变化?是否均衡?如何改善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因此,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从快速城镇化进程引起“三农”结构动态变化的视角,分析研究改善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途径,不仅有助于丰富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体系,也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基本命题是: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必然对“三农”结构形成根本性影响变化,必须从由此引起的“三农”结构变化的现实和未来趋势出发,与时俱进,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途径,发挥倡导农业金融投资功能,与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互补合作,优化农村金融体系,通过农业政策性金融扶持,弥补农村金融市场机制的缺陷,引导社会金融资源合理回流农村,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社会合理性。基本思路是:首先,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三农”结构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分析由此对农业政策性金融需求产生的影响,并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农业政策性金融需求特征进行分析。再通过实证分析检验农业政策性金融供给的支农效果是否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最后,根据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供求非均衡的分析,提出改善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途径,并形成结论。根据基本命题和思路,全文结构做了如下安排: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文献和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技术路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几个组成部分,以便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基础。第二章是城镇化和政策性金融理论评述及分析框架。主要是回顾城镇化和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从而提出城镇化进程中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分析框架,明确基本命题和基本思路,为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撑,便于较为清晰地把握全文的分析结构脉络。第三章是城镇化对“三农”政策性金融需求的影响。通过研究快速城镇化对“三农”结构、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政策的影响,分析农业政策性金融需求的变化。这是全文正式提出问题的部分。首先对中国城镇化速度进行基本判断和预测,并基于此分析其对农村人口数量结构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明农民专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存在的关联关系,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决定城镇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农民结构将产生分化,农业剩余农民将迅速减少并逐渐实现专业化,农业生产机械化率和专业化程度将上升。农业产业专业化升级、农业单体生产规模扩张和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等方面都亟需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其次,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政策变化趋势对农业政策性金融需求进行分析。说明城镇化引起的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将导致粮食消耗总量长期上升,同时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等因素,对粮食安全构成不利影响。农业政策目标从促进农民增收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主进行全面转型,将实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改革、试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农业发展长效机制等扶持性农业政策。在保护农业资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农产品购销储备和价格支持等方面将形成农业政策性金融需求。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分析问题部分。第四章是城镇化进程中农业政策性金融需求问卷调查分析。主要是基于江西部分县乡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实地调研,采取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并对部分农户、农企和政府进行访谈,了解城镇化进程中农业政策性金融需求变化。根据他们的观点,总结和分析不同需求主体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需求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分析表明,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户、农村企业、县乡级地方政府的金融资金需求量很大,但是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不足,迫切需要拓展农业政策性融资渠道及规模。农户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转型升级、地方政府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等都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第五章是城镇化进程中农业政策性金融供给分析。通过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支持的基本情况。从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资金投入的主要来源和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基本框架,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发展情况,说明虽然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已有一定发展,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仍存在农村金融供给的弱化现象,并通过从经济因素和政策制度因素两方面分析得出农村商业性金融支持不足的原因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必要性。然后利用数据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供给的支农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农业政策性信贷的增加对农业产出具有显著的关系和推进城镇化存在客观必要性,必须通过城镇化,转移大量农业剩余人口,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得出农业政策性金融供给存在弱化现象,其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支农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供给弱化的原因和不良后果进行分析。表明主要是由于职能定位不规范、缺位与越位并存、运行机制不畅、制度体系不完善、立法严重滞后和缺失等因素,导致农业政策性金融供给弱化并形成不良后果。第六章是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非均衡分析与完善途径,是本文解决问题的部分。结合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需求和供给情况,提出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供求处于供给不足的非均衡状态,需要从五个方面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供给。一是明确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目标和职能定位,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发挥倡导农业金融投资、农产品价格支持、农业生产扶持、农村扶贫开发、农业补充配套等多种功能,为“三农”发展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扶持性金融服务。二是构建以农业政策性金融为引导的农村金融协调发展机制,通过政策性金融“搭台”,吸引商业性金融“唱戏”,立足于倡导农业金融投资,协调和处理好农业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业务合作关系,鼓励发展多种金融形式。三是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方式,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如农业政策性保险、农业政策性担保、农产品期货、农业政策性风险投资、农业信托、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业务。四是健全农业政策性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经营管理长效机制。五是健全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保障机制,加快农业政策性金融立法,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风险补偿机制和适合农业政策性金融经营特点的金融监督制度。第七章是结论和展望。总结全文,并说明不足和后续研究的方向。总体来看,本文在城镇化和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快速城镇化对“三农”结构、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政策产生长期影响变化的现实背景,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多层次分析方法,对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制度供需变化进行分析,从而对完善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途径提出建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99.21;F320;F83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戎,罗清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偏离以农民为本的表现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2 程建伟;;政策性银行市场化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6年07期

3 伍旭川;;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日本的经验[J];银行家;2006年02期

4 高晖;陈春;;国开行:尴尬前行[J];银行家;2007年12期

5 曹晓东,贺学会;政策性金融的抑制效应分析——对中国金融改革进程的另一种解释[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年01期

6 陈元;;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对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9年11期

7 白钦先;王伟;;科学认识政策性金融制度[J];财贸经济;2010年08期

8 谢汪送;关于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界定[J];财贸研究;1998年02期

9 朱建华;周彦伶;刘卫柏;;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4期

10 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李佐军;[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2 国家开发银行 余汪顺;[N];金融时报;2001年

3 曾康霖;[N];金融时报;2004年

4 FN记者 姜欣欣;[N];金融时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孙健芳;[N];经济观察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游栋明;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体制创新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张成博;我国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3 刘孝红;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路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4 臧明仪;中国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5 庄岁林;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张艳娟;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困境剖析与体制重构[D];辽宁大学;2009年

7 张令骞;中国政策性金融体制异化与回归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8 马宁;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孙健;金融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与三农发展[D];山东大学;2012年

10 杜宇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敏;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37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ihuoqq/2337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3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