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期货论文 >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15 08:31
【摘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开始,世界经济呈现出货币化、金融化、自由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一些国家纷纷放开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金融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全球资本市场及金融机构仅仅依靠传统金融工具已经不足以规避风险,各金融机构急切需要新的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崭露头角,是一个后发市场,有着跳跃式发展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条件已经具备,加入WTO后为了更好的适应全球金融创新环境,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毋容置疑了。本文主要研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模式。文章先概括的介绍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基本理论,总结国际主要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模式,再回顾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并指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符合我国特色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模式,即发展政府型和市场型的混合模式。金融衍生品具有跨期性、杠杆性、联动性和不确定性四个显著特征,有以下三个功能:套期保值功能,规避风险功能和资产配置功能。金融衍生品市场能够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世界经济的增长;第二,定价理论的推动;第三,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避险需求的增加;第四,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五,金融管制的放松。就目前形式来看,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有以下四个明显的发展趋势:第一,交易中心日益集中,金融衍生品市场呈非均衡发展趋势;第二,新型国家和地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呈后来居上的趋势,其中亚洲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势头迅猛;第三,上市品种呈现金融化的趋势,利率及股指类衍生品的发展势不可挡;第四,各交易所由会员制转向公司制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模式包括制度变迁和路径选择两个方面。本文以美国和英国为例介绍了由市场主导的诱致式的发展模式,以韩国和新加坡为例介绍了由政府主导的强制式的发展模式,并对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纵观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历程(初创阶段、整顿阶段和稳健发展阶段),与西方成熟市场的发展历程相比,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有着明显的跳跃式发展特征,同时具有后发优势。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路径是以外汇期货为切入口,发展到国债期货,再到股指期货,之后发展债券类衍生品;2000年之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具有诱致式制度变迁的特征;2000年之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具有强制式制度变迁的特征。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初期由于当时市场条件不成熟,监管滞后和过度投机等问题导致交易试点纷纷终止。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初期是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并以失败告终,因此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既不能照搬欧美的诱致式制度变迁模式,也不能复制以韩国和新加坡为代表的强制式制度变迁模式,而是要选择一条适合我国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即政府型和市场型的混合发展模式。同时结合我国国情,积极推进配套金融产品以及配套金融环境的发展,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培育市场参与主体,推动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能够持续地、稳健地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晓虹,王利;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创新与深化[J];财经科学;2002年S1期

2 ;论科学的金融发展观[J];中国金融家;2005年04期

3 贺建新;;心有千千结——写给《金融经济》出版300期[J];金融经济;2007年05期

4 公是问;;“点”击《金融经济》[J];金融经济;2007年11期

5 初晓英;;浅谈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10期

6 张旭;;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探析[J];时代金融;2012年15期

7 韩飞龙;;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探析[J];中国外资;2013年18期

8 张晓燕;;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分析[J];商;2014年03期

9 韦力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12期

10 祝恩民;金融经济国际化刍议[J];理论界;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锡良;;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体考察[A];“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杨涤;;“金融核心论”的经济学涵义[A];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3 巩固;;后危机时代浙商发展的金融法律政策研究[A];浙商研究 2010[C];2011年

4 白钦先;;从传统金融观到现代金融观的变迁——百年金融变迁与金融理论创新的探索[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罗继东;;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 优化广东金融生态环境[A];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广东金融强省建设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白钦先;;论金融全球化和中国的战略目标与对策[A];“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金融的发展和创新”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创新工作思路 推动全省金融工作繁荣发展[A];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2010年

8 孙翠兰;;“十二五”时期京津冀区域金融产业协同发展总体思路[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李爱君;;现代金融监管理念的重塑与构建[A];金融法学家(第一辑)[C];2009年

10 谢玉明;;中国正面临一场伟大的金融战争——这是经济全球化“你中有我与我中有你”搅和在一起对付世界严重经济危机的伟大战争[A];科技创辉煌——中国创新成果与学术精典[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南政法大学 黄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N];上海金融报;2003年

2 市委副书记 常务副市长 吴兴龙;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促进经济金融双赢双活[N];黄石日报;2006年

3 记者 张长江;努力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 实现金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N];铜川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陈静;促进经济金融共兴共荣[N];湘潭日报;2008年

5 梁忻;从金融安全看我国金融改革[N];中国企业报;2003年

6 记者 潘永东;金融创新:回归实体经济需求并纳入金融监管[N];金融时报;2010年

7 ;金融稳定四大政策目标亟待明确[N];上海证券报;2005年

8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袁志刚;如何从“建设金融”过渡到“财富管理金融”[N];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记者 朱晨晖;我市部署金融工作[N];张家口日报;2012年

10 唐双宁;把“金融街”打造成金融创新的新平台、新亮点[N];金融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卫军;基于开发性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冯小初;新兴经济体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6年

3 叶莉;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4 孙伍琴;不同金融结构下的金融功能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蔡则祥;中国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满海红;金融监管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7 郗文泽;金融服务产业集聚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8 李立华;基于相空间重构技术的金融混沌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蔡彬彬;金融分工与金融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10 司振强;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鲁;金融对延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张博;基于马克思金融资本理论解析清代晋商金融运作[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孙楠;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曾伟;邓小平的金融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高薇;陕西地方金融业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海龙;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市场道德风险的伦理防范[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赵晓燕;海尔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曾林子;朱昒基金融改革思想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9 高立志;我国CBD金融资源优化路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10 刘广明;产业传导视角下的江西金融—经济关联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49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ihuoqq/2549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1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