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期货论文 >

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16:02

  本文关键词: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股票期权激励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目的是为了解决股份制企业中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它的实施对企业业绩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股票期权激励开始出现在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当中,,特别是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期权激励更是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具体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本文首先对股票期权激励的涵义、基础理论、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分析期权激励产生的正负效应,对比中美期权激励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得出期权激励进行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似不相关估计SUR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并构造了“有管理激励”和“没有管理激励”的对比分析组,来具体研究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以及企业如何运作才能更好提升期权激励的作用效果。 分析的结果显示,(1)同行业中,实施期权激励的企业,其经营效益明显好于未实施激励的公司。(2)融入价格因素的激励强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3)企业绩效与企业规模、市场化指数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4)企业成长性机会越高,企业规模越大,其期权激励敏感度越高,激励效果越好,同时民营企业的激励效果要好于国有企业。(5)行业分析中,股票期权激励在信息技术业的作用效果要好于制造业,且不同行业间激励敏感度的影响因素亦有所差别。(6)在“实施管理激励”的情况下,激励敏感度变化幅度与股价回报率显著正相关。在“无管理激励”的情况下,股票回报率的涨幅对激励敏感度仅有较小的提升作用,而跌幅则对其没有太大影响。实施管理激励,对提升绩效敏感度有很大的正向作用。最后,针对分析结果,对我国如何更好地发展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提出了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股票期权激励 企业绩效 薪酬-绩效敏感度 股票价格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1
  • 1.2.1 研究目的11
  • 1.2.2 研究意义11
  • 1.3 文献综述11-14
  • 1.3.1 股票期权激励研究文献回顾11-12
  • 1.3.2 股票期权绩效敏感度研究文献回顾12-14
  • 1.3.3 文献综述小结14
  • 1.4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14-17
  • 1.4.1 研究内容14-16
  • 1.4.2 基本框架16-17
  • 第2章 股票期权激励的基本理论及分析17-28
  • 2.1 股票期权激励概述17-19
  • 2.1.1 股票期权激励的涵义17
  • 2.1.2 股票期权激励的基本要素17-19
  • 2.1.3 股票期权激励的特征19
  • 2.2 股票期权激励的理论基础19-23
  • 2.2.1 委托-代理理论19-20
  • 2.2.2 剩余索取权理论20
  • 2.2.3 人力资本理论20-21
  • 2.2.4 管理学激励理论21-23
  • 2.3 股票期权激励的效应分析23-25
  • 2.3.1 股票期权激励的正效应23-24
  • 2.3.2 股票期权激励的负效应24-25
  • 2.4 股票期权的定价模型25-27
  • 2.5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中美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实践及评价28-35
  • 3.1 股票期权在美国的发展及评价28-30
  • 3.1.1 股票期权激励在美国的快速发展28
  • 3.1.2 近几年美国高管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发展趋势28-29
  • 3.1.3 对 21 世纪后股票期权激励下降趋势的解释29-30
  • 3.2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的发展及实施现状30-34
  • 3.2.1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的早期发展(2006 年以前)30-32
  • 3.2.2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的近期发展(2006 年以后)32-34
  • 3.3 对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启示34
  • 3.4 本章小结34-35
  • 第4章 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实证分析35-65
  • 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35
  • 4.1.1 样本选取35
  • 4.1.2 数据来源35
  • 4.2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公司的描述性统计分析35-39
  • 4.2.1 股票期权激励授予比例统计分析35-36
  • 4.2.2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行业分布特征36-37
  • 4.2.3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上市公司地区分布特征37-38
  • 4.2.4 同行业“实施”与“未实施”期权激励的企业效益对比分析38-39
  • 4.3 股票期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实证分析39-52
  • 4.3.1 研究假设39-40
  • 4.3.2 变量设计40-42
  • 4.3.3 模型构建42-43
  • 4.3.4 总体样本实证分析43-49
  • 4.3.5 实证分析结果解释49-50
  • 4.3.6 分行业样本实证分析50-52
  • 4.3.7 实证分析结果解释52
  • 4.4 股票期权激励薪酬-绩效敏感度影响因素分析52-59
  • 4.4.1 期权激励薪酬-绩效敏感度公式52-53
  • 4.4.2 研究假设53-54
  • 4.4.3 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54-55
  • 4.4.4 总体样本实证分析55-56
  • 4.4.5 实证分析结果解释56-57
  • 4.4.6 分行业样本实证分析57-58
  • 4.4.7 实证分析结果解释58-59
  • 4.5 期权激励薪酬-绩效敏感度变化率分析59-63
  • 4.5.1 期权激励薪酬-绩效敏感度效果模型的改进59-60
  • 4.5.2 模型构建60
  • 4.5.3 实证分析结果60-62
  • 4.5.4 实证分析结果解释62-63
  • 4.6 建议63-64
  • 4.7 本章小结64-65
  • 结论65-67
  • 参考文献67-71
  • 附录71-8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87-89
  • 致谢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茶;国有企业股票期权激励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4年01期

2 方拥军,柴玉珂;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障碍和政策建议[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宋静;;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处理解析[J];辽宁丝绸;2009年04期

4 胡经生;重新认识股票期权激励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蒋力 ,刘松青;新修订的美国股票薪酬会计准则及启示[J];会计师;2005年04期

6 曹莹莹;潘越鹏;;浅议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的实践[J];齐鲁珠坛;2006年05期

7 张军;;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个人所得税问题分析[J];浙江金融;2009年05期

8 李晓莎;;试论中小企业的股票期权激励——虚拟股票期权激励的实施[J];会计师;2009年08期

9 郑崖民;;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年08期

10 李雪琴;贾建军;;股票期权激励会计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J];商业会计;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有志;郭勇峰;;多元化影响企业绩效的杜邦分析视角——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项先权;;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公司法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默;刘海建;梁鲁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Meta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文芳;胡玉明;;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R&D投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张晓玲;赵毅;李东;;商业模式基本构成要素间的匹配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以创业板及中小企业版企业为例[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钱婷;邢U

本文编号:299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ihuoqq/299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4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