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期货论文 >

A煤炭企业采矿权评估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5 03:37

  本文关键词:A煤炭企业采矿权评估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煤炭企业 采矿权评估 现金流量法 实物期权


【摘要】:煤炭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能源,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中占有较大份额,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尤为关键。煤炭资源采矿权的市场流转有助于实现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使煤炭资源的生产活动得以再循环。同时,在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急需进行产业整合。在产业政策引导下,煤炭行业兼并重组活跃,煤炭企业价值评估需求增多,而其中采矿权作为煤炭企业的核心资产,其价值评估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煤炭企业采矿权评估过程中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更加公平准确的评估煤炭企业采矿权价值是采矿权流转市场有效运转以及企业进行相关经济活动的基础。本文是围绕A煤炭企业采矿权评估实例对评估方法展开研究,指出了传统评估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分析近年来在采矿权评估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方法为现金流量法,其在应用过程中对参数确定的严谨性较弱。本文提出了实物期权理论,认为后者可以反映采矿权未来经营和战略的不确定性价值,可有效弥补传统现金流量法的局限性。由此,本文基于现金流量法对其进行改进,引入了静态现金流现值加期权溢价的评估思路,为煤炭企业采矿权评估提供方法参考。此外,采用HP滤波法分析煤炭价格的趋势变化和周期波动,结合分析结果对未来煤炭价格的预测过程进行修正,可提高评估过程的合理性。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改进的评估模型应用于A煤炭企业采矿权评估案例中,并与案例原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对于煤炭企业采矿权评估具有适用性及有效性,提高了采矿权估值过程的合理性。此外,案例原采矿权估值较高,其原因主要为在应用现金流量法的过程中预测未来各年现金流量保持不变,忽视了市场因素对参数确定的影响。煤炭价格会对采矿权评估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可以从市场周期角度分析预测未来煤炭价格的波动。同时,实物期权理论考虑的价值驱动因素更加全面,在静态现金流现值基础上加入实物期权价值可以使评估过程更加合理。
【关键词】:煤炭企业 采矿权评估 现金流量法 实物期权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21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2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13-14
  •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14-16
  • 2. 文献回顾16-20
  • 2.1 采矿权及其特征16
  • 2.2 采矿权价值评估16-18
  • 2.3 行业周期18-19
  • 2.4 文献述评19-20
  • 3. A煤炭企业采矿权评估背景20-25
  • 3.1 A煤炭企业采矿权评估背景20-22
  • 3.1.1 评估对象20-21
  • 3.1.2 评估目的及基准日21
  • 3.1.3 A煤炭企业采矿权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21-22
  • 3.2 传统评估方法及其局限性22-25
  • 4. 基于实物期权的采矿权评估模型构建25-33
  • 4.1 实物期权理论及其应用25-29
  • 4.1.1 实物期权分类25-26
  • 4.1.2 实物期权的定价模型26-29
  • 4.1.3 实物期权理论应用现状及其优劣势29
  • 4.2 煤炭企业采矿权项目的实物期权识别29-30
  • 4.3 模型评估思路30-31
  • 4.4 模型应用过程31
  • 4.5 参数选取31-33
  • 5. 评估模型的应用33-51
  • 5.1 自由现金流的预测过程及结果33-47
  • 5.1.1 A煤炭企业产量及煤炭产品价格的预测33-39
  • 5.1.2 其他评估参数的确定39-44
  • 5.1.3 折现率确定44-45
  • 5.1.4 自由现金流预测及结果45-47
  • 5.2 基于实物期权的评估过程及结果47-50
  • 5.2.1 实物期权识别及模型选择47-48
  • 5.2.2 实物期权模型评估参数的确定48
  • 5.2.3 实物期权模型应用过程及结果48-50
  • 5.3 对比分析50-51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51-53
  • 6.1 主要结论51
  • 6.2 建议51-53
  • 参考文献53-56
  • 附录A56-59
  • 附录B59-60
  • 作者简历60-62
  • 学位论文数据集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采矿权进市场 管理亟待完善[J];资源·产业;2000年10期

2 ;辽宁省国土资料厅采矿权公告(第一号)[J];国土资源;2001年04期

3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采矿权公告(第二号)[J];国土资源;2001年06期

4 矿文;全省砖石及粘土采矿权出让新举措[J];河南国土资源;2002年12期

5 朱国平,杨国强;建立市场体制下采矿权管理模式[J];国土资源;2002年06期

6 ;南京首次拍卖采矿权[J];采矿技术;2002年04期

7 徐益良;安全和效益才是真——对培育采矿权市场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2年01期

8 ;南京将公开拍卖采矿权[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2年11期

9 ;我国应加快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J];矿业快报;2003年01期

10 ;我国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基本成熟[J];矿业快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应红;;探矿权采矿权市场体系建设问题研究[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梁凯;;探矿权采矿权市场标准化建设浅析[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周锐;;重庆市云阳县推进采矿权市场建设初探[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苏迅;张慧君;;我国探矿权采矿权发展简史[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郝芳;;国外探矿权采矿权流转制度[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郑圣良;;关于加快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的几点建议[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孟新华;;浅议探矿权与采矿权的非经济替代属性[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毛瑞;;采矿权市场建设的若干建议[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郭远生;;探矿权采矿权经营及其发展趋势[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聂莉斌;;矿业权两级市场中的采矿权权属探析[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现文;山东采矿权市场活跃[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2 记者 渔舟;对采矿权的出让范围作出规定[N];辽宁日报;2003年

3 段伟华;我省采矿权拍卖开门红[N];山西日报;2008年

4 长兴县地矿局 徐益良;采矿权转让的前置条件[N];中国矿业报;2000年

5 熊彦召 付林林;擅自转让采矿权 该罚[N];中国矿业报;2000年

6 徐益良;采矿权进市场 管理亟待完善[N];中国矿业报;2000年

7 ;吉林采矿权市场渐露峥嵘[N];中国矿业报;2004年

8 舒永;我国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基本成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9 宋治富;永川出台规定规范采矿权交易[N];中国矿业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志新;560万采矿权减免价款去了哪儿[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喻建良;国有采矿权转让价值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 马林;基于套利定价理论的采矿权估价模型构建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3 刘正伟;煤炭资源采矿权价值评估及风险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4 邹绍辉;基于期权的煤炭资源采矿权估价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继锋;论采矿权的流转[D];山西大学;2010年

2 宁培鑫;折现现金流量法在蒙泰煤矿采矿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5年

3 孙晓晶;采矿权出资法律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4 肖光富;采矿权流转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陈媛媛;A煤炭企业采矿权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黄明权;基于B/S结构的国土部门采矿权审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内蒙古大学;2016年

7 游争艳;未经行政审批采矿权转让合同效力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6年

8 赵华栋;采矿权流转法律制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9 李柏林;采矿权价值评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1年

10 欧阳瑜华;采矿权评估中主要参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本文编号:734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ihuoqq/734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3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