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投融资论文 >

“赤道银行”绿色信贷的国外经验与国内实践

发布时间:2020-04-22 16:5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亦日益凸显,发展绿色金融是解决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国致力于建立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2003年作为国际绿色信贷权威指导性原则的“赤道原则”正式成立,截至目前全球已有84家商业银行宣布接受该原则,加入“赤道银行”的行列。近年来全球“赤道银行”通过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有效地推动各国新能源、环保、节能等行业的发展,成为发展全球绿色金融的重要力量。本文首先对“赤道原则”、“赤道银行”和“绿色信贷”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之后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在2008年9月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从法规、政策背景、业务发展状况、环境风险评价机制、产品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阐述,之后选取彭博资讯公司公布的绿色信贷业务排名前三的美国花旗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和日本瑞穗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的法规、政策背景、业务规模、环境风险评价机制、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国外“赤道银行”绿色信贷成功的实践以及发达国家针对绿色信贷制定的政策、法规,对我国商业银行以及政府部门的启示。然后运用比较分析法将兴业银行与国际三家“赤道银行”的绿色信贷进行了比较,分析兴业银行内部自身绿色信贷业务开展和外部国家绿色信贷法规、政策存在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最后根据国际经验和做法,提出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对策建议。
【图文】:

花旗银行,绿色,数据来源


及时上报牵头部门,重新对客户还款能力和违约风险进行评估,确定放款。(2)在贷后建立起健全的环境风险管控报告制度,贷后管理负责人员定期制向牵头部门出具,当客户出现重大环境风险事故时,银行可以及时制定出处置行的社会风险和贷款损失降至最低。在之后要编写事故报告,银行可以根据报故原因以及绿色信贷业务流程中的漏洞进行修改,从而尽量避免事故的再次花旗银行还聘请专业技术扎实且经验丰富的业内专家运用 5C 法(道德acter,还款能力 capacity,资本实力 capital,抵押担保 collateral,经营ition)对借款企业进行定量分析,帮助企业做出绿色信贷决策。4 加大绿色信贷产品设计投入美国花旗银行十分注重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旨在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使本贷产品体系始终保持活力与竞争力。

行业环境,敏感度,环境风险


商业银行向此类行业的贷款担负一方面违反了国家环保政策,另一方面给贷款的风险。因此为了提高自己社会声誉,降低贷款损失的风险,银行愿意以损失为代价,主动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信贷考核标准中。巴克莱银行在 2003 年加入“赤道原则”,之后在遵循其要求和规定的前提下国不同行业的环境标准和发展状况,集团制定了面向不同行业的差异化环境风案,以达到在规避环境风险的同时最大化银行的信贷业务盈利能力。巴克莱银经对 40 多个行业指定了针对性的审批材料核查方法、环境风险评估方法、授管理方法等,实现了对绿色金融客户的定制化服务。巴克莱银行还运用 Vintage 分析法模型分析企业环保数据以及信用历史数据,分析的方法推导预期违约率以及环境风险等级。除此之外,,巴克莱还对不同行业的环境风险敏感度进行划分(如图 6),用以对项目进行定性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83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智雄;葛察忠;段显明;龙凤;;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6期

2 梁亚会;;绿色信贷的金融支持及其创新[J];时代金融;2014年08期

3 郑冲;;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建设的思考与政策建议[J];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03期

4 陈伟光;胡当;;绿色信贷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与效应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吴英姿;;低碳金融体系的构建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0年13期

6 陈龙;;我国商业银行碳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研究[J];金融经济;2010年18期

7 曹洪军;陈好孟;;不确定环境下我国绿色信贷交易行为的博弈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8 李东卫;;绿色信贷:基于赤道原则显现的缺陷及矫正[J];环境经济;2009年Z1期

9 于飞;;浅谈“绿色信贷”与环境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08年09期

10 常杪;王世汶;李冬n

本文编号:2636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2636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1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