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投融资论文 >

我国林业绿色信贷标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2 20:33
【摘要】:绿色金融作为一种能产生环境效益并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于20世纪末提出,并得到国际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和推广,已成为国际金融业普遍遵循的行业准则。我国政府也将发展绿色金融体系作为我国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方针。林业在绿色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主体角色,林业的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以世界银行等为主的一批国际金融机构林业绿色信贷项目实施推动了我国林业的发展,但目前林业绿色信贷在我国尚未得到大多数国内金融机构的支持,该领域存在着配套法律制度薄弱、政策标准不统一、外部监督不足等问题。本文采用SWOT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法对我国林业绿色信贷政策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林业绿色信贷的内涵和政策现状,对我国林业绿色信贷进行SWOT可行性分析,探讨林业绿色信贷政策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我国林业绿色信贷政策的战略选择。在比较国内外林业绿色信贷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林业绿色信贷的环境与社会标准,借鉴世界银行林业贷款实施项目的经验,为完善我国林业绿色信贷政策制度提出政策建议。(1)在分析我国绿色金融与绿色信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分析并界定了适用于中国语境的林业绿色金融及林业绿色信贷的理论基础与内涵。林业绿色信贷指的是在林业发展中本着从保护林业资源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对符合环境社会监测标准、污染治理效果和生态保护的信贷提供金融支持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活动。相对于常规的林业信贷,林业绿色信贷核心就是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权利的有关要求纳入到金融业的信贷核算与决策之中,以支持可持续林业的发展。(2)基于SWOT分析,提出我国林业绿色信贷政策机制发展的可行性和战略选择。文章认为我国林业绿色信贷政策的优势主要是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林业自身的优势;劣势主要为林业绿色信贷政策体系不完善,未建立统一有效的政策标准,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以及未建立林业绿色信贷激励机制;机遇主要为国际社会绿色金融发展的大趋势,银行信贷结构的转型,生态保护的日趋重视;挑战为林业产业有较高的风险,金融机构的经济目标与社会责任的矛盾,林业保险发展落后。并据此分析其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环境,提出我国现阶段林业绿色信贷战略选择应选择劣势—机会(WO)战略组合,完善林业绿色信贷政策法律制度,建立统一的林业绿色信贷标准,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3)对主要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情况以及林业绿色信贷政策的相关要求,提出我国林业绿色信贷的标准和实施路径。所提出的8个环境与社会绩效标准包括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劳工权利、当地社区权利、文化遗产的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林地权属以及利益方参与和协商机制,政策实施途径包括建立科学的评级方法、引入第三方合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等。(4)对世界银行林业综合发展项目的案例实践研究表明,林业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在我国是可行的,有利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生态林的修复、多功能人工林的营造,并保障了当地居民的权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值得我国其它银行借鉴与参考。(5)综合以上研究,讨论提出了我国林业绿色信贷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规范政策标准体系、建立林业信贷激励机制、完善林业信贷监督体系、加大林业信贷产品的开发创新以及规避林业产业的风险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83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振敏;;中、日、韩绿色金融制度比较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2 邓翔;;绿色金融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3 葛晋;赵丽娅;;新形势下中外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1期

4 吴时舫;;面对资源环境问题的绿色投融资体制建设[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文同爱;倪宇霞;;绿色金融制度的兴起与我国的因应之策[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崴;中国绿色信贷制度效果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2 何杨彪;论我国绿色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D];湖南大学;2010年

3 赵静;绿色金融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振兴;绿色金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新领域[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2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2752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4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