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投融资论文 >

特定目的信托破产隔离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2 23:07
  自2005年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迅速发展开来。时至今日,虽然证券化形成了以信托或专项计划为主的两种模式,但其实质都是以特定目的信托为载体构建破产隔离机制。然而,究竟特定目的信托架构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破产隔离,值得思考。本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除了引言和结语,全文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特定目的信托破产隔离机制的基本理论,以为整个文章奠定理论基础。由文而知,特定目的信托的本质依旧是信托,具有信托的共性,但同时也因其仅为资产证券化这一特定目的,是故也具有个性。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在于破产隔离,即隔离发起机构、受托机构和证券持有人的破产风险,而这需要借助真实出售和特定目的实体的构造共同作用。其中,真实出售实现第一层破产隔离,即隔断发起机构债权人对证券化基础资产的影响,而特定目的实体实现第二层隔离,即隔断发起机构、受托机构、证券持有人的破产影响,此处主要的方式便是设立有效的特定目的信托,借助信托的天然属性——信托财产独立性——实现隔离。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特定目的信托破产隔离具体机制实现的制度困境。从理论上来说,破产隔离实现需要真实出售和特定目的信托有效设立,但是... 

【文章来源】: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特定目的信托破产隔离机制一般理论
    (一)特定目的信托与破产隔离机制概述
        1.特定目的信托内涵
        2.破产隔离机制的具体要求
    (二)特定目的信托破产隔离具体机制
        1.真实出售
        2.特定目的实体构造
二、特定目的信托破产隔离机制的制度困境
    (一)实现真实出售的制度挑战
        1.真实出售面临的交易风险
        2.信托制度与真实出售的冲突
        3.真实出售判断标准缺失
    (二)特定目的信托有效设立的制度难题
        1.信托公示制度的缺陷性
        2.信托生效规则的矛盾性
三、特定目的信托破产隔离机制的比较法分析
    (一)真实出售规则的域外模式与启示
        1.投资者保护模式与债权人保护模式
        2.美国实践走向——由债权人保护向投资者保护转变
        3.我国模式选择
    (二)特定目的信托设立制度的价值取向
        1.日本——交易效率优先
        2.台湾地区——交易安全优先
四、特定目的信托破产隔离机制之完善
    (一)真实出售法律标准建构
        1.真实出售认定的积极标准
        2.真实出售认定的消极标准
    (二)特定目的信托设立制度完善
        1.信托行为之认识
        2.信托公示制度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企业资产证券化法律结构的脆弱性[J]. 沈朝晖.  清华法学. 2017(06)
[2]论法律行为视角下的信托行为[J]. 金锦萍.  中外法学. 2016(01)
[3]日本信托法及信托相关法律的最新发展与课题[J]. 神作裕之,杨林凯.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2(05)
[4]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与信托财产归属的关系——兼论中国《信托法》第2条的解释与应用[J]. 楼建波.  广东社会科学. 2012(02)
[5]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J]. 陈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6]论信托的本质——兼与“信托异化论”商榷[J]. 刘迎霜.  法学评论. 2011(01)
[7]我国资产证券化“真实出售”之探析与完善刍议[J]. 黄荷懿.  法学杂志. 2010(10)
[8]论信托公示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兼评我国《信托法》第10条之规定[J]. 文杰.  中国商法年刊. 2008(00)
[9]商事信托:制度特性、功能实现与立法调整[J]. 施天涛,周勤.  清华法学. 2008(02)
[10]论资产证券化中“真实出售”的法律问题[J]. 宋晓燕.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7(06)

博士论文
[1]资产证券化资产转让法律问题研究[D]. 董京波.中国政法大学 2007
[2]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研究[D]. 胡鹏翔.中国政法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我国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研究[D]. 张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6



本文编号:3079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3079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c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