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列宁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7 22:23
  列宁文化建设思想是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所作的具体思考,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要跨越“卡夫丁峡谷”可以采取迂回战略,即先通过暴力的政治革命打破封建国家机器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再通过苏维埃政权的力量努力建设文化经济,以达到社会主义制度所要求的水平。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文化的滞后,认为在一个文盲众多的国度里要发展政治和经济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广大群众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参与国家管理和进行民主监督,不可能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先进生产力,也就不可能实现电气化。同时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低会阻碍党的政策在农村的畅通实施,农村的合作化也不可能得以完成。列宁认为做好文化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增加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二是城乡文化联盟以城促乡,互帮互助;三是重视文化教育,坚持在教育中贯彻共产主义信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四是对资产阶级文化要“取之精华取自糟粕”;五是要加大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文化教育和考核;六是重视经济、文化、政治三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 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给我国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带来的借鉴意义就在于:是他告诉我们...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一) 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研究现状
        (二) 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第一章 列宁文化建设思想源起的理论及现实诉求
    一、列宁文化建设思想源起的理论诉求
        (一)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俄国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预想
        (二) 俄国能否及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直通社会主义
    二、列宁文化建设思想源起的现实诉求
        (一) 文化滞后导致民众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低
        (二) 文化滞后导致国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受阻
        (三) 文化滞后导致特权思想盛行滋生腐败
        (四) 文化滞后严重制约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第二章 列宁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原则
    一、列宁关于俄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 文化建设是巩固新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 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条件
        (三) 文化建设是推动农业合作化的重要途径
        (四) 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
    二、列宁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 加大扫盲力度,增加农民群众受教育的机会
        (二) 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国民文化素质
        (三) 加强城乡间文化联盟,以城促乡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四) 正确对待资产阶级文化,充分利用其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五) 在教育中坚持坚持以共产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教育
        (六) 加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其服务能力
    三、列宁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 全局性原则
        (二) 人民性原则
        (三) 继承性原则
        (四) 长期性原则
第三章 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 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 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二) 文化建设队伍薄弱,文化人才需求缺口极大
        (三) 内外因素冲击,农村传统文化遭受严重的破坏
        (四) 群众文化生活单调,不良文化盛行
第四章 列宁文化思想对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农村的全面发展需要协调好经济文化政治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城乡文化联盟,以城促乡推进农村文化发展
    三、努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五、大力清除农村不良文化,努力继承农村传统优秀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76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976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5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