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达性评价与优化方法

发布时间:2023-11-22 19:0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交通出行需求迅速增长。由于我国大城市人口密度大,土地利用开发强度高,只有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可达性角度出发,考虑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达性进行建模评价和优化。本文首先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可达性的研究,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将可达性定义为利用某种交通系统,从给定地点出发,到达活动地点或获取机会的难易程度。本文系统地分析可达性的特征,包括空间属性、时间属性及社会经济属性。归纳总结影响可达性的四类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因素、交通系统因素、时空因素和个体因素。在分析多种可达性评价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城市交通可达性综合评价模型。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总结如下:(1)基于城市公共交通中乘客的出行数据,从地铁客流OD(Origin-Destination)数据、公交刷卡数据和出租车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轨迹数据中提取乘客出行数据,并根据起讫点的经纬度坐标计算得到出行位移。对每种出行方式的实际位移数据,分别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对候选模型进行参数拟合,最终采用赤池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人类移动性
        1.3.2 交通可达性
        1.3.3 多模式出行
        1.3.4 国内外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达性
    2.1 可达性概念
        2.1.1 可达性定义
        2.1.2 公共交通系统可达性
        2.1.3 可达性的特征
        2.1.4 可达性的适用性
        2.1.5 可达性与机动性
    2.2 可达性影响因素
        2.2.1 土地利用因素
        2.2.2 交通系统因素
        2.2.3 时空因素
        2.2.4 个体因素
    2.3 可达性评价模型
        2.3.1 距离度量法
        2.3.2 空间阻隔模型
        2.3.3 重力模型法
        2.3.4 累积机会法
        2.3.5 效用模型
        2.3.6 时空约束模型
        2.3.7 两步移动搜索法
        2.3.8 可达性评价模型的比较
    2.4 城市交通可达性综合评价建模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公共交通乘客移动特性
    3.1 引言
    3.2 数据简介
        3.2.1 地铁刷卡交易数据
        3.2.2 公交刷卡交易数据
        3.2.3 出租车GPS数据
    3.3 数据处理
        3.3.1 出行定义
        3.3.2 出行度量
        3.3.3 数据筛选
    3.4 模型的比较和选择
    3.5 乘客移动特性
        3.5.1 地铁乘客移动特性
        3.5.2 公交乘客移动特性
        3.5.3 出租车乘客移动特性
        3.5.4 多种公共交通方式乘客移动特性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网格的出租车可达性评价
    4.1 引言
    4.2 数据简介
        4.2.1 研究区域
        4.2.2 出租车轨迹数据
        4.2.3 出租车GPS数据预处理
        4.2.4 北京市兴趣点数据
    4.3 基于网格的累积机会法
    4.4 机会指标的空间分布
    4.5 基于网格的可达性
    4.6 出租车可达性之间的相关性
    4.7 本章小结
5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可达性评价
    5.1 引言
    5.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两阶段可达性评价方法
        5.2.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网络建模
        5.2.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站点可达性评价方法
        5.2.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网络可达性评价方法
    5.3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
    5.4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可达性
    5.5 城市轨道交通可达性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可达性的支线公交建模与优化
    6.1 引言
    6.2 支线公交服务区域
    6.3 支线公交运营模式建模
        6.3.1 固定站点固定线路支线公交建模
        6.3.2 招手即停固定线路支线公交建模
        6.3.3 需求响应环形线路支线公交建模
        6.3.4 需求响应往返分离支线公交建模
    6.4 数值分析
        6.4.1 固定站点固定线路支线公交可达性分析
        6.4.2 不固定站点支线公交出行时间分析
    6.5 仿真分析
        6.5.1 基于仿真的支线公交可达性评价
        6.5.2 不同方向乘客比例对支线公交可达性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本文编号:3865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865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2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