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21 21: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升和科技能力的进步,连续刚构桥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发展愈来愈快。因为跨度的增大,工程建设中不确定的因素增大,导致连续刚构桥存在了较大的风险,所以,务必采取积极方法来应对。本文以某大跨径混凝土刚构桥为工程背景,从桥梁工程建设实际出发,对采用悬臂浇筑法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进行研究。悬臂浇筑法是一种应用于连续刚构桥建设较为普遍的施工工艺,此方法具有克服不利地形的优点,使得桥梁上部结构分节段施工,具有施工简便、耗资较少、结构整体性良好、维修相对简单、养护工作量较小的优点。为我国地理情况复杂地区桥梁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伴随桥梁施工工艺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悬臂浇筑法在施工和监控方面需要不断改进、进步,以便适应更大跨度桥梁的建设。所以,为确保大跨度连续刚构悬臂施工过程的安全性、成桥内力和线形均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拥有一套科学的施工控制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武汉市四环线跨汉丹汉宜铁路立交桥为背景桥,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有效的施工措施,最终符合工程的审美要求。如:结合工程施工进度,研究施工监控方法,完全对建筑进行监控。(2)通过设计参数进行有效...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控制内容与影响因素
    2.1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内容和流程
        2.1.1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流程
        2.1.2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内容
    2.2 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2.2.1 结构参数
        2.2.2 施工工艺
        2.2.3 施工监测
        2.2.4 结构分析计算模型
        2.2.5 温度变化
        2.2.6 材料收缩、徐变
    2.3 施工控制中设计参数的识别与修正
        2.3.1 设计参数的敏感度分析
        2.3.2 设计参数的修正
    2.4 桥梁施工监控重要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施工监控计算
    3.1 结构分析计算方法
    3.2 监控计算基本阶段
        3.2.1 施工前仿真计算
        3.2.2 施工过程跟踪计算
    3.3 监控计算初步分析
        3.3.1 材料特性
        3.3.2 主要计算荷载
        3.3.3 结构内力及变形的计算工况及验算内容
        3.3.4 计算模型
        3.3.5 主桥施工阶段初步分析成果
第4章 桥梁监控理论模型及验证分析
    4.1 武汉市四环线跨汉丹汉宜铁路立交桥工程概况
    4.2 主要技术标准
    4.3 施工监控的依据
    4.4 施工监控的目的
        4.4.1 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4.4.2 提高认识,加强对一线工人的管理
        4.4.3 组织施工,努力抓好工程质安管理
        4.4.4 抓好建筑市场信息,强化项目成本控制
        4.4.5 采取措施,做好施工机械防护
        4.4.6 加强施工过程的控制,提高工程质量
        4.4.7 搞好文明施工,全面实现标准施工
    4.5 本桥施工监控的总体方案
    4.6 施工监测要点
    4.7 应力测试
        4.7.1 应力测试原理
        4.7.2 应力测试元件
        4.7.3 武汉市四环线跨汉丹汉宜铁路立交桥主桥应力测点布置
    4.8 温度场测试
        4.8.1 温度对结构变形和受力的影响
        4.8.2 监测方法
        4.8.3 测点布置
    4.9 施工监控技术指标
第5章 监控监测结果分析
    5.1 线形监控结果
        5.1.1 悬臂浇筑施工阶段线形监测结果
        5.1.2 合龙相对高差监测结果
        5.1.3 全桥合龙线形监测结果
    5.2 应力监控结果
    5.3 温度监测结果
    5.4 监测结果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05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905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d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