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电力需求侧管理下负荷优化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8 19:00

  本文关键词:电力需求侧管理下负荷优化管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电力需求侧管理 负荷优化管理 负荷分类 负荷特性


【摘要】:电能是一种清洁、方便、容易运输和控制,并能以简单的装置高效地转化为其他能源的二次能源。在当今社会,电气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负荷持续增长,能源瓶颈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为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实现低成本的电力服务,电力需求侧管理必将越来越成为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研究热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终端用户进行负荷管理,使用电负荷平均化,提高终端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实现综合资源规划等。加州电力市场危机、美加大停电、印度“7.30"大停电等事故,愈发突出地反映了单纯地增加发电侧容量不足以解决电能供应紧张的局面,同时也说明了电力需求侧管理是保证电力工业安全、平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首先分析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介绍了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和我国的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 DSM)的研究经验和发展现状;2.其次从DSM的基本概念出发,说明了DSM的具体内容与现实意义,以及DSM管理规划和潜力分析;3.对电力系统中常用的负荷指标进行了介绍,选取本地的负荷实例进行特性分析,根据行业特性,对几个典型的行业负荷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负荷特点;4.根据国内外DSM的实施经验,在负荷分类的基础上,考虑电力市场的经济性要求,以时段错峰、移峰填谷、削峰这三种主要负荷管理方式为手段,分别建立了各种负荷管理方式的数学模型,进而建立整体的负荷优化管理模型,并且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数据分析,最终得到一条优化后的、平稳的电力负荷曲线,提高了负荷率等各项指标,证明了本文建立的模型能够实现负荷的优化与管理,能够改善电力工业现存的电能紧张局面,对电力系统给的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力需求侧管理 负荷优化管理 负荷分类 负荷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7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4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1.1 美国DSM发展过程及现状11-12
  • 1.2.1.2 其他国家开展DSM的经验介绍12
  • 1.2.2 国内发展情况12-13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13-14
  • 第2章 电力需求侧管理概述14-19
  • 2.1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基本概念14
  • 2.2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14-16
  • 2.3 电力需求侧管理规划16-17
  • 2.4 电力需求侧管理潜力分析17-18
  • 2.5 本章小结18-19
  • 第3章 电力系统负荷特性分析19-36
  • 3.1 负荷特性指标分类19-22
  • 3.1.1 负荷率19-21
  • 3.1.2 峰谷差21
  • 3.1.3 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21-22
  • 3.1.4 同时率22
  • 3.2 负荷特性实例分析22-30
  • 3.2.1 典型日负荷特性曲线分析22-25
  • 3.2.2 月负荷特性曲线分析25-27
  • 3.2.3 年负荷特性曲线分析27-30
  • 3.3 典型行业负荷特性变化分析30-35
  • 3.3.1 重工业负荷特性变化分析30-31
  • 3.3.2 轻工业负荷特性变化分析31-32
  • 3.3.3 农业负荷特性变化分析32-33
  • 3.3.4 商业负荷特性变化分析33-34
  • 3.3.5 商业负荷特性变化分析34-35
  • 3.4 本章小结35-36
  • 第4章 基于用户分类的负荷优化管理建模36-46
  • 4.1 负荷优化管理方式建模36-39
  • 4.1.1 时段错峰36-37
  • 4.1.2 移峰填谷37-38
  • 4.1.3 削峰38-39
  • 4.2 模型约束39-41
  • 4.2.1 参与时段错峰的模型约束39-40
  • 4.2.2 参与移峰填谷的模型约束40
  • 4.2.3 参与削峰的模型约束40
  • 4.2.4 其他约束40-41
  • 4.2.5 目标优化41
  • 4.3 负荷划分及优化算法41-42
  • 4.3.1 负荷划分41-42
  • 4.3.2 负荷优化算法42
  • 4.4 仿真验证42-44
  • 4.4.1 分时电价42-43
  • 4.4.2 优化前负荷总电价43-44
  • 4.4.3 优化后负荷总电价44
  • 4.5 本章小结44-4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6-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作者简介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琼慧;杨娅妙;;2000年~2004年我国电网负荷特性对比研究[J];电力技术经济;2005年06期

2 易文,刘志祥;大工业用户运用峰谷电价参与电网削峰填谷的实践[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3年06期

3 杨海生;王德亮;王海鹏;;蓄冷空调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及建议[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6年05期

4 张艳馥;曾鸣;高巍;张潇;;DSM成本回收机制研究[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6年06期

5 刘健;王双虎;明正峰;;需求侧负荷管理中最优错峰计划的生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08期

6 周明,李庚银,倪以信;电力市场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机制初探[J];电网技术;2005年05期

7 张晋华;刘雪枫;;电价机制-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在我国的发展[J];水利电力机械;2006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昌;电力需求侧管理模式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黄宇腾;负荷形态分析与负荷管理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41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641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6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