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地质工程考研相关专业_地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_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05 09:19

  本文关键词: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1.6 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1 引言

地质工程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地质工程专业的专门人才。

地质工程专业以地质学理论、力学理论为基础,培养系统掌握工程地质,岩土钻掘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适应21世纪工程建设发展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爱岗敬业,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学生在学习数理化、外语、计算机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资源勘察、工程勘察、工程管理、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基本能力及其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能在地质工程设计、地下资源勘探、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评价、岩土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单位从事各类资源勘察与评价、管理及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与监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新组建的地质工程专业包括了原来的工程地质专业和勘察工程专业。原工程地质与勘察工程专业都属于是地学中的工科专业,因而地质工程专业仍然属于地质工科类专业。它主要从事地质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工程勘察与设计、岩土钻凿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地质灾害评估与治理、地球及外星球科学勘探等方面的研究、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服务于与地球科学、资源勘察及岩土工程相关的各个领域与部门。

地质工程专业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学科基础涉及到地质学、力学、工程力学、土质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由于其多学科的交叉和较强实践性特色,目前没有能替代它的相应专业。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地质、石油、煤炭、冶金、建材、能源、道路、

矿山、化工、交通、水电、市政建设、国防、地质环境保护等十多个领域,以及人类在上天、入地、下海、登极伟大计划的科学探索与实践。目前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以及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如南水北调工程、能源开发工程、核能利用与核废料处置等都离不开地质工程,因此,地质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地质环境保护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2 地质工程专业历史沿革与成就回顾

2.1 地质工程专业的历史沿革

我国在工程勘查和钻凿工程领域具有灿烂的古代文明。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凿井取水的历史;春秋时代建筑的鸿沟;战国时代李冰父子在四川发明了钻凿盐井方法和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隋朝修建的赵州桥,该桥利用了砂质地层作为桥基,现代科学技术分析证明,如果没有对地基土工程性质深入的了解,,是难以做出如此合理的设计方案的。北宋时期在四川就有了竹篾绳索冲击式钻进法——卓筒井(104l—1045年);清嘉庆年间(1803—1809年)修建的江西临川文昌桥,桥志中已对地基土的压缩性有了详细的描述;道光年间(1835年),在自贡钻成了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海井,该井的深度达1 001.42m,既产卤,又产气,卤水自喷量每日约14m3,并且能日产4 800~8 000 m3天然气。11年后,俄国的谢苗诺夫才于1846年钻成了一口浅井,采出少量石油;又过了13年,美国的狄拉克才于1859年8月,钻成一口21.69m深的井,而且只从井里采出1.8t多的石油。尽管我们的祖先在钻凿技术和工程地质领域具有很长的文明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没有上升到理论,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没有形成独到的系统工艺研究方法。

19世纪中叶,国外的地质工作者开始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工程地质学的学科体系。解放以前,我国的“地质工程”隶属于土木工程的范畴,没有建立独立的地质工程学科。新中国建国之初,国家出于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进行院校调整。

1952年,成立了原北京地质学院和长春地质学院两所地质院校,归原地质部管理。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急需,在前苏联科学家的帮助下,我国在北京地质学院和长春地质学院中分别建立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探矿工程两个学科,工程地质和探矿工程(岩土钻凿工程)分属于两个专业,且建校之初的长春地质学院仅设有探矿工程部分专业课。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援华的前苏联专家、老地质人员转行和归国留学人员。人才培养采用4种方式:选派优秀青年留学(主要派往前苏联)、举办教师进修班、前苏联专家培养研究生、招收大学新生,并按前苏联的教育体系、教育方案和教材进行教学活动,专业设置很细、知识领域较窄的专业,学生受到地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对人才的需

求量的快速增加,在原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和长春地质学院(现并入吉林大学)之后,又先后建立了成都地质学院(1956年,现成都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学院(1953年建中专,1972年转本科,现石家庄经济学院)、西安地质学院(原为中专,1979年转本科,现并入长安大学)。各校均设立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探矿工程(后改名为钻探工程、勘察工程等)专业。各行业如水利、水电、煤炭、冶金、铁道、交通等部门所属院校也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纷纷设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和钻凿技术专业或与两个专业的部分专业课,如中南矿业学院(现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固体矿产勘查与开发、地下水及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建筑基础工程、市政建设、道路桥梁建设、国防、建材、水利、水电等十几个领域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2.2 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概况

从20世纪的80年代至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政策的调整,逐步实现了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地质行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快速进入到了萧条时期。这一时期只有工程地质的勘查市场和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在整个地质行业中发展比较快,很多地质队伍纷纷转向与国家基础建设相关的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领域和城市建设中的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方面。与地质工程有关的各个院校纷纷开设了与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有关的专业课程。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工程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强度的增加,自然资源被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出现了大多数矿产资源危机、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与利用,造成了各种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其强度和频度也不断加大,已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并被写进《里约热内卢宣言》。我国率先签约并拟定了《中国21世纪行动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21世纪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我国地质行业的有识之士率先提出地质环境的概念,即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积极相互作用的岩石圈、土壤和水圈中的地下水部分也属于环境的一部分概念。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为适应市场,工程地质学和探矿工程(岩土钻凿工程)两专业方向进行了专业的拓宽,注重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工程地质的课程体系由认识和评价地质环境向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方向深化,学科交叉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及应用(如计算机技术、“3S”技术、非线性理论等);探矿工程(岩土钻凿工程)专业则在保持与固体矿床勘探相关的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加大了地基处理技术和工程施工技术方面的课程,计算机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岩土工程施工新技术、

新方法也不断涌现出来。这种变革体现在全国各地质院校对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目标的重大转变上,在近20年的时间里培养出来大量的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方面的人才,已形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特色。各学校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对地质类的工科专业进行了大幅度的拓宽和改造。原长春地质学院于1990年开始进行了“勘察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为专业的拓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先后荣获了吉林省和国家教学成果奖。在专业拓宽的基础上原国家教委将探矿工程(岩土钻凿工程)更名为“勘察工程”。但研究生培养阶段仍然采用“探矿工程”的专业名称。这个时期,前苏联的教育体制仍然对我国的教育发挥着重要影响,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思想的人才培养层次模式仍起主导作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延续到“文革”后的80年代末,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极大的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再次进行了全国高校专业调整,按照宽基础、大口径、多方向的要求实行了专业重组。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将原地矿类工科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应用地球物理(物探)和遥感工程等地质类工科专业,合并成为了一个基础较宽、口径较大、方向较多的新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引导性专业为“地质工程”。根据国家建设对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重新定位了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制定了专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地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

根据教育部调整学科专业的定位要求,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主要从事研究地质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并以勘察的技术手段,来获取与矿产资源、能源和工程建设场地有关的地质信息,并评价其地质条件或工程地质条件,为资源开发、场地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服务的工程科学,属地质类的工科专业。该专业培养具备工程地质学、岩土钻凿工程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在资源勘探、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等方面从事各类资源勘探与评价、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监理和管理、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新专业设置的要求,要求打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及部分专业课,扩大了知识范围,加强了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增大了学生的就业机会。毕业生可在水利水电、铁路、交通、建筑、国土资源、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相关专业技术、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因此,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组建后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打破了原来以产业部门分割归口的专一的窄口径的专业内容,专业知识面和所涵盖的领域大大拓宽,培养出来的人才的适应能力得到了增强,就业

领域和范围有所增大。但在办学过程中相应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原来各专业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专业的研究领域和专业的学科基础不尽相同,有的学科方向的差别非常大。如应用地球物理和应用地球化学与勘察工程专业方向相差甚远,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很多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既然为一个专业,每个专业方向都应该对其它专业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设置了勘查技术方法概论一课,而各专业方向因学科基础的巨大差异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些问题在其他各自专业方向都普遍存在着需要在发展中加以认真彻底的解决。

但是,新专业目录实施几年来,由于各校办学历史、办学特色的差异,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定位和内涵差别很大。目前仅在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三所学校具有原来全部地质工科的办学能力,其他学校培养的学生只是其中的某个方向,但都是一个“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名称,造成了目前的比较混乱的局面,不得不在专业后面加上括号说明,即便如此也导致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发生较大困难。另外,当前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与学校培养的人才类型的差距日益扩大。但这样的专业设置是不是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全部?新专业今后将如何发展?地质工科专业如何设置才能更好体现出学科的内涵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专业的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教学体系的更新,而且还关系到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如何解决这个现实存在的重大问题,成为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讨论和争论的热门话题之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使办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开放化,让社会更加清楚地了解本专业的全貌,有必要进行地矿类学科各相关专业的发展战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专业规范,以指导新专业健康发展。

在2004年9月在武汉召开的“教育部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与会的教指委委员和各校专家代表经过热烈而慎重的讨论,决定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修改地质工科本科专业目录的建议。建议在地质工科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地质工程”专业,涵盖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工程地质部分以及勘察工程(岩土钻凿工程)专业的全部。尽管工程地质和探矿工程(岩土钻凿工程)过去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专业,但就专业的发展和服务领域而言,两个专业有着许多共性和互补性。共性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服务领域,两者共同为地质的工程领域服务;互补性则强调了以各自不同的专业特色,形成了地质工程领域所涉及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一条龙”服务的完整性。这样划分,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各校的办学特色,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需求,又充分考虑了地质工程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又与研究生的培养实现了接轨,这对于地质工程专业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


  本文关键词: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9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9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2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