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范立民:陕西省区域性瓦斯地质分带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13 15:52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区域性瓦斯地质分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历史 >> 范立民:陕西省区域性瓦斯地质分带研究


第 41 卷 第 2 期 2013 年 4 月

煤田地质与勘探

COAL GEOLOGY & EXPLORATION

Vol. 41 No.2 Apr. 2013

文章编号 : 1001-1986(2013)02-0012-04

陕西省区域性瓦斯地质分带研究王 英 1,范立民 2,安秀煜 3
(1.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2.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 西安 710065; 3. 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摘要 : 瓦斯地质规律和瓦斯地质区划研究是煤矿瓦斯宏观管理和瓦斯资源科学利用的基础和依 据。根据陕西省“三级”瓦斯地质编图成果,系统分析和研究了陕西省瓦斯地质规律。结果显示: 陕西省瓦斯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化特点明显;瓦斯赋存与分布受多种地质因素影响,其中地质构 造是主控因素。文章还根据陕西瓦斯地质条件和瓦斯分布与变化特征,在全区划分出榆林单斜低 瓦斯带、延安单斜低瓦斯带、黄河断褶高瓦斯带、渭北断隆高瓦斯带和秦巴构造系高瓦斯带等 5 个区域性瓦斯地质带。这不仅对全省煤矿瓦斯管理与煤层气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 对于全国瓦斯地质规律研究和丰富瓦斯地质理论与方法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 键 词 : 瓦斯;瓦斯地质分带;构造控气;瓦斯地质图;陕西省 文献标识码 : A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3.02.003 中图分类号 : P618.11

Regional gas geological zon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WANG Ying1, FAN Limin2, AN Xiuyu3
(1. College of Geology and Environment,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2. Shaanxi Geological Survey, Xi'an 710065, China; 3. Shaanxi Coal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Institute, Xi'an 710065, China) Abstract: Study on gas geological regularities and gas geologic zoning is foundation and basis of coal mine gas resources macro-management and scientific utilization.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of compiling gas geological maps of three levels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paper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and studied deeply the gas geological regular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It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in Shaanxi Province gas 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complex and have significant various features. Gas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many geological factors, among them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dominant controlling factor. On the basis of gas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gas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5 regional gas zones have been divided in the province. It has not onl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oal mine gas, but also some theoretical importance for research on gas geological regularities and enrichment of gas geological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China. Key words: gas; gas geological zonation; structural control of gas; gas geological map; Shaanxi Province

煤矿瓦斯既是一种危害煤矿安全的不良因素, 又 是一种可抽采利用的洁净能源。 瓦斯地质区划是煤矿 瓦斯宏观管理和科学利用的基础, 是瓦斯地质条件和 瓦斯赋存规律的综合反映, 是预测煤矿瓦斯含量变化 和煤与瓦斯突出的依据
[1-2]

显,各煤田 (矿区 )瓦斯地质条件和瓦斯危害程度差异 很大。 长期以来, 陕西省内的瓦斯地质规律和区划研究 仅局限于矿井和矿区层面,缺乏全省系统性宏观研 究, 这给相关主管部门和规划部门宏观管理煤矿瓦斯 与规划利用瓦斯 (煤层气 )资源带来了一定困难。本文 以 2009 年 (国家能源局部署的 )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 图工作为基础,根据陕西省矿区、矿井、采掘工作面 三级瓦斯地质图编制成果, 在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瓦



陕西省南北狭长,地跨华北陆块、秦祁昆造山系 和扬子陆块等多个大地构造单元;发育有寒武系、石 炭 -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等不同地质时代、不同 类型的含煤岩系;瓦斯地质背景复杂,多样化特点明

收稿日期 : 2012-03-29 基金项目 : 国家能源局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项目 (国能煤炭 [2009] 117 号 ) 作者简介 : 王 英 (1959—),男,陕西蒲城人,教授,从事煤地质和矿井地质教学与研究工作 .

第2期



英等 : 陕西省区域性瓦斯地质分带研究

? 13 ?

斯地质规律的基础上, 提出了陕西省区域性瓦斯地质 分带方案,总结了各瓦斯地质分带的主要特征,以期 对全省煤矿瓦斯管理与治理以及煤层气开发利用提 供依据, 并为全国瓦斯地质规律和瓦斯地质理论研究 提供参考。

轴部往往压应力集中,矿井瓦斯涌出量也相对较高 (图 1),加之陕西省内的褶皱构造多有长期继承性发 展的特点, 向斜轴部煤层和厚度较大, 成气物质较多, 地应力逐渐集中,导致瓦斯含量较高;而在背斜轴部 部位,成气物质较少,并受到拉伸作用,构造相对发 育,常常形成低瓦斯区。这一点在黄陇侏罗纪煤田的 彬长、焦坪和黄陵矿区表现的尤为明显 [5-6] ,矿井瓦 斯涌出量与煤层底板标高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大佛寺煤矿 4 号煤层瓦斯含量较高的钻孔,如 D32、 5.20 m3/t D78 和 D180 钻孔瓦斯含量分别为 6.29 m3/t、 和 4.42 m3/t,就位于井田内主要向斜 (师家店向斜 )轴 部区域; 瓦斯含量较低的钻孔则分布于师家店向斜轴 部区域的两侧。

1 1.1

瓦斯赋存的地质规律 地质构造对瓦斯的控制 地质构造控制煤的形成与富集, 也控制着瓦斯的

赋存 [3-4] 。陕西高瓦斯区域基本分布于两个地质单元 的复合过渡地带, 如彬长矿区位于彬黄坳褶带与庆阳 单斜的过渡地带, 焦坪矿区位于彬黄坳褶带与铜韩断 褶带的交接部位, 黄陵矿区位于彬黄坳褶带与延安单 斜的过渡地带, 韩城北区位于铜韩断褶带与黄河断褶 带的复合部位,这些矿区均为高瓦斯矿区。 低瓦斯区大都位于隆升构造单元的斜坡地带, 如 处于瓦斯风氧化带的陕北侏罗纪煤田所在的榆林单 斜,实则是北部近东西向伊盟隆起西南坡的组成部 分;渭北煤田低瓦斯区的铜川矿区、蒲白矿区和澄合 矿区现有生产矿井也都位于渭北断隆带的斜坡地带。 陕西的断裂构造多集中在渭北断隆与渭河断陷 的过渡地带,并以 NEE-NE 向张性开放型断裂为主, 常常形成瓦斯逸散的通道, 这是造成渭北煤田韩城南 区以西瓦斯含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 也是导致韩城 矿区南低北高的主要原因,韩城南区以断层为主,而 北区以褶皱为主。 在渭北煤田内部北西向等其他方向 的断层往往成带分布,也以正断层为主,在断层带附 近,煤层瓦斯含量和矿井瓦斯涌出量往往偏低。如蒲 白矿区杜康沟逆断层以南,有数条断距在 100~300 m 的大型正断层,呈北东向斜交于杜康沟逆断层之上; 在铜川矿区和澄合矿区边浅部以及韩城矿区的边浅 部和南区,张性断裂也比较发育,这些区域甲烷浓度 和含量普遍较小。然而,在小断层密集区,由于煤体 结构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煤层微裂隙增加,导致 瓦斯相对富集,瓦斯涌出量偏高。如象山煤矿北一采 区的小断层较为密集, 绝对瓦斯涌出量平均 9 m3/min; 而南一采区的小断层稀少 , 煤体结构较为完整,瓦斯 涌出量仅为 3 m3/min。 褶皱构造尤其是压扭性褶皱构造较发育的地区, 煤层受到强烈挤压和揉搓,煤体结构遭到破坏,变得 疏松,产生大量微裂隙,使煤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增 加,有利于煤层瓦斯的局部富集,韩城北区、黄陇侏 罗纪煤田西南部偏高并多次发生瓦斯事故均与此有 关。同时,在褶皱发育、断层相对稀少的地区,向斜

图1
Fig.1

陈家山煤矿瓦斯聚集区和喷出点在向斜轴部的分布
Gas accumulation area and blowout point in synclinal axis in Chenjiashan mine

1.2

煤层顶底板岩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当煤层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碳质泥岩等致密

岩层时,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岩层多发生塑性变形, 原生结构保存较为完好, 对煤层瓦斯常常起到封闭作 用,有利于瓦斯保存,这些区域煤层瓦斯含量和矿井 瓦斯涌出量往往较高,泥岩等致密岩层越厚,越有利 于瓦斯保存;而当煤层顶板为砂岩等脆性岩石时,在 构造运动中多发生破裂变形, 导致煤层瓦斯通过其孔 隙和裂隙逸散, 煤层瓦斯含量和矿井瓦斯涌出量会比 较低。如焦坪矿区 [7-8],其南部的 3 对矿井煤层顶板 以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等致密岩层为主,3 矿井 均为高瓦斯矿井;而位于北部的玉华煤矿,其井田中 发育多条同声冲刷带, 冲刷带内的含煤区域煤层顶板 多为细砂岩或粗砂岩,瓦斯赋存量较少,为焦坪矿区 大型矿井中唯一个低瓦斯矿井。

? 14 ?

煤田地质与勘探

第 41 卷

煤层厚度及煤层埋深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在一个井田或一个矿区的小范围内, 煤层厚度与 瓦斯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更为密切,煤层厚度越大,瓦 斯含量越高。 陕西各矿区的大多数矿井均呈现这一特 点,尤其在黄陇侏罗纪煤田表现突出。因此,煤层厚 度是瓦斯涌出量预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煤层埋深与瓦斯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煤层埋深 的增加,矿井瓦斯涌出量逐渐增大 (图 2),这不仅在 煤层埋深变化较大的区域 ( 如渭北煤田、黄陇煤田和 陕北石炭 ?二叠纪煤田 )表现明显, 而且在煤层埋深变 化不大的陕北侏罗纪煤田中也有所表现。渭北煤田、 黄陇煤田和陕北石炭 ?二叠纪煤田边浅部基本上属于 瓦斯风化带,而向深部瓦斯明显增高。如渭北煤田的 铜川、蒲白和澄合 3 个矿区,埋深 300 m 以浅,瓦斯 成分以 N2 为主,甲烷含量一般都小于 4 mL/g;而韩 城矿区,煤层埋深在 1 000 m 左右时,甲烷含量已达 到 19.99 m3/t,甲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特点, 在本煤田中表现得极为明显。 1.3

图3
Fig.3

陕西省瓦斯地质分区略图

Gas geological zon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图2
Fig.2

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与工作面埋藏深度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gas inflow and burial depth of mining face

b. 延安单斜低瓦斯带 该瓦斯带基本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延安及其周 边区域, 北邻榆林单斜低瓦斯带,, 南与渭北断隆相接, 基本涵盖整个三叠纪煤田, 带内发育三叠纪煤系, 主体 构造为榆林单斜, 东北部边缘跨伊盟隆起一角, 岩层近 于水平。目前,该瓦斯带主要处于资源勘查阶段,未参 加本次瓦斯地质编图, 勘查资料显示, 其瓦斯含量不高。 c. 渭北断隆高瓦斯带 该瓦斯带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南缘、桥上以北地 区,北邻延安单斜低瓦斯带,南与渭河断陷毗邻,呈 北东东向展布, 渭北煤田、 黄陇煤田均分布于此带内。 发育石炭 -二叠系和侏罗系两套含煤地层,侏罗纪煤 系主要赋存于其北部的彬黄坳褶带内,石炭 ?二叠纪 煤系分布于南部铜韩断褶带内。 彬黄坳褶带主要由一 系列北东向排列、 北西向分隔的串珠状含煤坳陷群所 组成,断层稀少;铜韩断褶带主体呈向北西倾斜的挠 褶构造, 断层主要沿挠褶构造的顶部边沿呈近东西向 分布,挠褶部底断层稀少,煤层平缓,一般在 10°以 下。该瓦斯带东西两端均为高瓦斯区,中部为低瓦斯

2

区域性瓦斯地质分带特征
根据瓦斯分布与变化特征, 结合大地构造单元划

分,可将陕西省煤矿瓦斯(煤层气)分布划分为榆林单斜 低瓦斯带、延安单斜低瓦斯带、黄河断褶高瓦斯带、渭 北断隆高瓦斯带、 秦巴构造系高瓦斯带等 5 个带(图 3)。 a. 榆林单斜低瓦斯带 该瓦斯带位于陕北北部陕、宁、蒙接壤地带,沿 靖边 —神木一线大致呈 NE45°延展,西到陕宁交界, 东止黄河断褶带,几乎涵盖整个陕北侏罗纪煤田。主 体构造为榆林单斜,其东北部边缘跨伊盟隆起一角, 岩层近于水平。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 9 层,各煤层厚 度变化均较小,煤层埋深多不足 200 m,顶板岩性多 为砂岩和泥岩。煤层瓦斯含量含量很小,均在瓦斯风 氧化带内,矿井无瓦斯或涌出量极小,矿井绝对瓦斯 涌出量基本都在 2 m /min 以下,相对瓦斯涌出量不 足 1.5 m /t。
3 3

第2期



英等 : 陕西省区域性瓦斯地质分带研究

? 15 ?

区。 西端彬长矿区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 77.71 m3/min, 相对涌出量 67.82 m /t;东端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和 相对瓦斯涌出量分别为 17.4 m /min 和 143.17 m /t, 陕西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也均集中于该瓦斯带东端。 其中,彬长矿区、韩城矿区及以北的宜川勘查区是瓦 斯地面抽采的有利地段。 d. 黄河断褶高瓦斯带 该瓦斯带沿晋陕边界呈南北向展布, 由一系列近 南北向断裂与褶皱构成,东与山西台隆相邻,西接榆 林单斜、延安单斜、铜韩断褶带,在陕西境内基本表 现为低强度断隆构造,陕北石炭 ?二叠纪煤田即沿此 带分布。位于其中的陕西北部的府谷矿区,煤系地层 向西倾斜,边部地层较陡,向西逐渐变缓甚至近于水 平。目前所有矿井均在浅部开采,矿井瓦斯涌出量较 低, 最大瓦斯绝对涌出量和相对涌出量均不大于 2 m /min 和 2 m 3/t, 但根据煤层瓦斯含量和已采区梯度法预测, 随着向深部推进,相对瓦斯涌出量最高可达 15 m3/t 以上。故将该带定为高瓦斯带。 e. 秦巴构造系高瓦斯带 陕南秦巴山区煤层赋存范围小,成煤时代多,分布 零星,煤矿大多为小窑式开采,开采深度不大,矿井 瓦斯等级普遍不高。 但仍有些煤矿的瓦斯相对涌出量 高达 15 m /t 以上, 如镇坪县大河煤矿相对瓦斯涌出量 绝对瓦斯涌出量为 0.50~1.10 m3/min。 为 7.20~15.84 m3/t, 考虑到秦巴山区秦岭造山带的地质构造、煤层厚度、 煤层埋深、煤层围岩特征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变化 大,瓦斯赋存条件复杂,故将其定为高瓦斯带。
3 3 3 3 3

瓦斯赋存既与聚煤期和成煤条件有关,又受煤质、煤 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煤层埋深、煤层厚度等多 种地质因素所影响。 b. 陕西省瓦斯赋存与分布主要受控于地质构造 的发育与分布特征。韩城矿区以压扭性构造为主,瓦 斯相对富集,多形成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蒲 白、澄合和铜川矿区以张性断裂构造为主,有利于瓦 斯逸散,矿区均为瓦斯矿井;彬长、旬耀和焦坪矿区 以褶皱构造为主, 向斜轴部煤层厚度大, 瓦斯含量高, 常形成高瓦斯矿井。 c. 根据陕西瓦斯地质条件和瓦斯分布与变化特 征,可在全省范围内划分出榆林单斜低瓦斯带、延安 单斜低瓦斯带、黄河断褶高瓦斯带、渭北断隆高瓦斯 带和秦巴构造系高瓦斯带等 5 个区域性瓦斯地质带。

参考文献
[1] 张子敏. 瓦斯地质学[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袁亮,薛生,谢军. 瓦斯含量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研究与应 用[J]. 煤炭科学技术,2011,39(3):47?51. [3] 黄克兴, 夏玉成. 构造控煤概论[M].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1. [4] 范立民, 张晓团, 王英. 陕西省煤矿瓦斯地质图图集[M].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5] 范立民,王英,于峰. 彬长矿区下沟煤矿瓦斯地质规律研究[J]. 煤,2011,19(4):4?6,13. [6] 范立民,王英,高午,等. 黄陵矿区红石岩煤矿瓦斯地质规律 [J]. 陕西煤炭,2011,30(4):1?4. [7] 范立民,申涛.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煤矿瓦斯地质条件[J]. 中 国煤炭地质,2011,23(3):18?23. [8] 许满贵,马正恒,邹憬,等. 焦坪矿区南部瓦斯构造控制规律 [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30(5):513?517. [9] 马正恒. 焦坪矿区 4~(-2)号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研究[D]. 西安: 西安科技大学,2010.

4

结 论
a. 陕西省瓦斯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化特点明显。

(上接第 11 页)

晚三叠世曲线下降, 斜率大, 代表盆地快速大幅沉降; 侏罗纪 —白垩纪,曲线上升 —下降 —上升,反映盆地 在燕山期小幅抬升 —沉降 —大幅隆升剥蚀; 新生代以 来,曲线继续上升后又下降,反映盆地在喜马拉雅期 抬升剥蚀后又继续沉降。 b. 沁水盆地中北部地区沉降作用具有明显的迁 移规律:自晚古生代至新生代,沉降作用总体自南向 北迁移; 晚古生代沉降作用在西南部交口地区最为显 著,中生代迁移至中部榆社 —来远地区,新生代继续 向北迁移至西北部窑子头地区。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10,32(5):199?203. [3] SCLATER J G, CHRISTIE PAF. Continental stretching: an explanation of the post Mid-Cretaceous subsidence of the Central North Sea Basin[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asearch, 1980, 85(B7): 3711?3739. [4] 山西省地质矿产局 . 山西省区域地质志 [M]. 北京:地质出版 社,1989. [5] 承金,汪新文,王小牛. 山西沁水盆地热史演化特征[J]. 现代 地质,2009,23(6):1093?1099. [6] 刘正,张庆辉,王海生. 山西省沁水煤田煤层气资源量预测及 开发潜力 [C]// 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 年全国煤 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苏州:[出版者不详],2010. [7] 刘超,张庆龙,葛荣峰,等. 山西沁水盆地东缘太行大断裂构 造变形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 地质学刊, 2011, 35(2): 113?122. [8] GRADSTEIN FM. 国际地层表[J]. 金玉玕,王向东,王玥,译. 地层学杂志,2005,29(2):97?98. [9] 杜旭东,漆家福,陆春生.沉降史反演的现状与应用[J].世界 地质,1997,16(2):23?27.

参考文献
[1] 王信国,曹代勇,何建坤. 柴北缘西大滩矿区煤系沉降—埋藏 史研究[J]. 中国煤炭地质,2008,20(10):31?33. [2] 李向东,陈刚,李玖勇,等 . 沉降史分析方法及研究现状 [J].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区域性瓦斯地质分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4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4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5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