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新疆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与保护开发

发布时间:2016-12-04 14:41

  本文关键词:新疆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与保护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 61 卷 第 3 期 2006 年 3 月

地 理 学 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ol.61, No.3 Mar., 2006

新疆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与保护开发
黄 松
(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桂林 541001)
摘要 : 国

际、国内地质遗迹保护的发展反 映 出 地 质 遗 迹 保 护 理 念 从 单 一 保 护 到 保 护 与 开 发 相 协 调 的 演 进 , 联合国教科文 组 织 建 立 的 地 质 公 园 将 地 质 遗 迹 保 护 与 促 进 地 方 经 济 可 持 续 发 展 紧 密 结 合 起 来 , 成 为 地 质 遗迹保护的最 佳 途 径 。 新 疆 地 质 遗 迹 数 量 大 、 类 型 齐 、 等 级 优 , 复 杂 的 地 质 地 貌 环 境 , 造 就 和 控 制 了 新 疆地质遗迹的 类 型 和 空 间 分 布 , 主 要 类 型 为 地 质 地 貌 景 观 和 水 体 景 观 , 空 间 分 布 可 划 分 为 阿 尔 泰 、 准 噶 尔、天山、塔里木 、 昆 仑- 阿 尔 金 5 个 区 , 其 中 天 山 区 和 昆 仑- 阿 尔 金 区 是 新 疆 最 重 要 的 地 质 遗 迹 区 。 基于首次全疆地质遗迹系统调研, 指出新疆滞后的地质遗迹保护现状的根本致因是保护与开发协调性 差 , 确定保护 类 型 - 形 式 - 模 式 - 级 别 - 时 序 - 分 区 六 大 保 护 步 骤 , 提 出 地 质 公 园 和 地 质 遗 迹 保 护 区 及 其他 保 护 地 相 结 合 的 复 合 型 保 护 模 式 优 选 思 路 和 5 个 优 选 模 式 , 并 据 此 建 立 针 对 新 疆 209 个 重 要 地 质 遗 迹的保护开发备选名录。 关键词 : 地质遗迹 ; 分布特征 ; 保护开发 ; 新疆



引言

地质遗迹是地球 46 亿年演化过程的遗存 , 是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发展并保 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 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 是 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1]。地质遗迹及其所构成的地质环境 , 是地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基 础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 对地球上生物分布和人类文明演进均有深刻影响。国内外地 质学、地理学、旅游学及相关学科学者对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2-14]、保护与开发的 协调性 [15, 16]及与旅游业的关系 [17, 18]等进行了广泛研究。新疆是我国地质遗迹资源最丰富的 省区之一 , 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的研究程度较低 , 本文试图从分析国际和国内地质遗迹 保护的发展轨迹入手 , 结合新疆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特征 , 在对新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 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 提出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的步骤和优选模式 , 并据此建立新疆重要 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备选名录。 1.1 国际地质遗迹保护的发展 人类对地质遗迹的探索和研究由来已久 , 近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随矿业兴起而出现 的现代地质学 , 使地质遗迹的研究走向深入 , 地质遗迹的价值逐渐得到认识 , 其保护得 到国际学术组织和各国政府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国际地质遗迹保护的发展经历了从自发 走向自觉、从分散走向联合、从国家走向世界三个阶段。 1872 年 , 美国为了保护间 歇 性 喷 泉 等 独 特 的 地 质 1.1.1 第一阶段—从自发走向自觉 遗迹及生物多样性 , 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 , 并逐渐完善和形成 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随后 , 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近两千个 国家公 园 , 这 些 国 家 公 园 中 有 相 当 部 分 包 含 地 质 遗 迹 , 或 者 是 以 其 为 核 心 内 容 建 立 的 。 国家公园的建立把人类对地质遗迹的保护由自发上升为自觉的行动 , 由分散的社会努力 上升为国家行为 , 但未能形成全面科学系统的规划 , 只产生了局部影响和效果 [2]。
收稿日期 : 2005-07-17; 修订日期 : 2006-01-10 基 金 项 目 :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资 源 补 偿 费 专 项 项 目 (2004046) [Foundation: Special Project of the Resources

Compensation of Xinjiang, No.2004046]
作 者 简 介 : 黄松 (1967-), 男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 , 主要从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

E-mail: hs0773@126.com

227-240 页

228

地 理 学 报

61 卷

第二阶段—从分散走向联合 该阶段表现为地质遗迹的保护已由各国分散行动变 为国际组织发起和推动的全球性行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科学部 (UNESCO Division of Earth Science)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 (IUGS) 、国际地理联合会 (IGU) 等国际学术组织 成为推动这一工作的中坚 [2]。 1991 年 6 月 , 来自 30 多个国家的 150 余位地球科学家在法 国 Digne 通 过 了 《国 际 地 球 记 录 保 护 宣 言 》 (International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the Memory of the Earth) , 宣言指出 , 地球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重要 , 号 召 全 人 类 行 动 起来 , 珍惜和保护地球演化历史的见证—地质遗迹。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工作组也推动 了各国 Geosites 的登录。各国纷纷响应 , 开始建立各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 保 护 区的建立 , 对地质遗迹的保护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 但由于保护工作与合理开发利用彼此 脱节 , 难以成为各地方政府参与和居民支持的影响广泛的行动[3]。 该阶段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1.1.3 第三阶段—从国家走向世界 建设为特征。地质遗迹保护尽管得到了社会和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 , 但保护区不菲的保 护费用和对区内资源开发的限制 , 增加了保护的难度。 1996 年 8 月 , 在北京召开的第 30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 , 法国的马丁尼 (Guy Martini) 和希腊的佐罗斯 (Nickolus Zoulos) 基于 “以发展地质旅游开发来促进地质遗迹保护 , 以地质遗迹保护来支持地质旅游开发”的全 新理念 , 提出建立欧洲地质公园 (Eurogeopark) 的倡议 , 并得到欧盟组织的支持 , 被纳入 Leader II Programme , 由法国、西班牙、希腊、爱尔兰、英国、德国的 10 个公园组成了 欧洲地质公园网络 [4], 欧洲地质公园走出了建立国际性的世界地质公园的第一步 [3], 为地 质公园走向国际积累了经验 [5-7]。 1999 年 11 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29 届全体会议上通 过了 “创建独特地质特征的地质遗迹全球网络”的决议。 1999 年 3 月 , 第 156 次联合国 教 科 文 组 织 执 行 局 会 议 上 , 正 式 通 过 了 “ 世 界 地 质 公 园 计 划 ” (UNESCO Geopark Programme) 议 程 [8], 该 计 划 将 密 切 与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世 界 遗 产 中 心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和人与生物圈计划 (UNESCO's MAB) 进行合作 [9], 以弥补 上 述 计 划 在 地 质遗迹保护方面的不足。世界地质公园计划每年将在全球建立约 20 处世界地质公园 , 最 终实现 500 处世界地质公园的远景目标 [8]。 2002 年 5 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世界地 质公园网络指南》 , 开始启动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 2003 年 12 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和中国国土资源部联合组建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 ,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建设进入了 实施阶段。 2004 年 6 月 , 首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 , 制定和通过了 《世界 地质公园大会》章程并发表了保护地质遗迹 《北京宣言》 , 会议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和中国 的地质遗迹保护事业 , 成为地质公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中国和欧洲是最积极响应世界 地质公园的国家和地区 , 2004 年 2 月和 2005 年 2 月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经过 专家评审 , 将 33 个地质公园批准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 其中中国和欧洲分别为 12 个 和 21 个 ①。 1.2 国内地质遗迹保护的发展 我国对地质遗迹 保 护 工 作 十 分 重 视 , 笔 者 根 据 地 质 遗 迹 受 保 护 的 属 性 , 从 时 间 上 , 将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划分为从属保护、独立保护、保护与开发协调三个发展阶段 ( 图 1) 。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至 80 年代 中 期 , 地 质 遗 迹 的 保 1.2.1 第一阶段—从属保护阶段 护主要 依 托 各 类 保 护 地 来 完 成 , 最 主 要 的 保 护 形 式 为 自 然 保 护 区 , 其 次 为 风 景 名 胜 区 、 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等 [10]。该阶段中 , 地质遗迹的保护价值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并上升 为国家行为 , 地质遗迹成为各类保护地的保护内容之一 , 但从属保护的属性使得大量有 价值的地质遗迹未获保护 , 既便是进入各类保护地的地质遗迹 , 所获保护也相当有限。 1987 年地质矿产部颁布了 《关 于 建 立 地 质 自 然 保 护 1.2.2 第二阶段—独立保护阶段 标志着我国地质遗迹的保护进入了建立独立保护区的阶段。 区的规定》 1995 年 , 地质矿 ,
① 数据来源 : http://www.cigem.gov.cn/ReadNews.asp?NewsID=3368

1.1.2

3期

黄 松 : 新疆地质遗迹的分布与保护开发

229

产部颁布了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 , 首次提出地质遗迹保护区的概念。地质遗迹保护 区是地质自然保护区的延伸和发展 , 标志着地质遗迹作为一项专门的保护内容 , 其价值 得到了更充分的肯定 , “规定”的颁布使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 我 国目前已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 400 处 , 其中国家级 28 处 ①。该阶段中 , 地质遗迹的保护 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 对一些有价值的地质遗迹建立了地质遗迹保护区或地质自然 保护区 , 实施独立的保护 , 但由于完全依赖国家有限的保护经费 , 地质遗迹的保护仍具 有一定的局限性。 1998 年国土资源部在制 定 “十 年 地 质 遗 迹 保 1.2.3 第三阶段—保护与开发协调阶段 护规划”中 , 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地质公园 , 2000 年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全面启动 , 标 志着我国地质遗迹的保护理念从单一的保护到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由政府组织实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 , 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 世界地质公园的国家 [4], 经过 2000 年、 2001 年、 2003 年和 2005 年四次申报和评审工作 , 目前我国共批准建立了 138 个国家地质公园 ②。 2004 年、 2005 年我国有 12 个国家地质公 园获准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 占全球世界地质公园总数的 1/3 , 成为拥有世界地质公园 最多的国家。我国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建设和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以及 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 , 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推广和发展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 人类在探索自然历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保护地球遗迹的重要性 , 而地质遗迹有效 保护的关键是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国际、国内地质遗迹保护的发展体现出保护理 念上的转变和由此带来的保护形式的演进。通过适度的旅游开发 [17, 18], 地质公园将地质遗 迹保护与支撑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扩大当地居民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 并在广泛开展地 质科学研究 , 推动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加之国家地质公园尤其 是与世界遗产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世界地质公园巨大的品牌效应 , 使地质公园建设得到 了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参与 , 成为保护地质遗迹的最佳途径。


2.1

新疆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

新疆地质遗迹类型和级别 新疆幅员辽阔 , 东西跨度约 2000km , 南北跨度约 1600km , 面积约 164× 104 km2, 占 全国国土面积的 1/6 , 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经历了复杂的大地构造演化阶段 , 它 与新疆古大陆的形成、裂解及古亚洲洋、特提斯海的产生、发展、消亡有密切联系[19], 复 杂多样的构造运动尤其是新构造运动 , 造就了新疆 “三山 ( 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 ) 夹 两盆 ( 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 ”的地貌格局。 漫长的地质发展历史 , 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和多旋回的岩浆活动 , 使新疆拥有大量 稀缺的典型地质遗迹和丰富齐全的地质遗迹类型 , 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地质遗迹资源大区。 依据国土资源部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 (2002) 地质遗迹 ( 景观 ) 分类和评价系统 ( 该分类系统专门针对地质遗迹 , 共有 7 个主类 , 40 个亚类 , 基本涵盖 了所有的地质遗迹类型 ) , 对新疆 166 个重要地质遗迹进行了分类 ( 表 1): 新疆地质遗迹分 为 7 个 主 类 和 28 个 亚 类 , 占 总 主 类 的 100% , 总 亚 类 的 70% , 地 质 遗 迹 类 型 丰 富 而 齐 全。在 7 个地质遗迹主类中 , 以地质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占绝大多数 , 数量和所占比例 分别为 : 92 、 43.8% , 60 、 28.7% ; 在 28 个地质遗迹亚类中 , 以湖泊景观 ( 数量和所占比 例 : 23 、 11.0% , 下同 ) 、风成地貌 (21 、 10.0%) 、河流及地貌景观 (19 、 9.1%) 、典型矿床 及采矿遗迹景观 (19 、 9.1%) 、冰川地貌 (18 、 8.6%) 、山岳地貌 (14 、 6.7%) 、古生物化石

② 数据来源 : http://www.cigem.gov.cn/readnews.asp?newsid=4363

230

地 理 学 报
表 1 新疆地质遗迹分类
Tab. 1 Classification of the geological her itages in Xinjiang

61 卷

/ (% ) LM ,234 ? 4 4N4 I;<W8 XY 84.   119.             121.   152.! " 161. ( ) 162. * + # $% &’ 133. . / 0 1 131. 5 6 7 8 9 : ; < = > 4 85. / @ A B 4 C 137. D $ E F G . H I J K ? 4  136. O P D  Q R I ; S T Q 4 U V T Q 4 6. Z [ \ W " ] ^ & W 8 _ 15. ‘ & a ^ & W 8 _ 56. b c  \ W " d e 102. f g h  Q 149. i j k W 8 l 151. m n I ; < W 8 153. o p q r s t u < W 8 154. v w x y z W 8 157.z {  ^ & W 8 160. | } Q 8 ~  W 8 _ 163.? ?  165.? ? ? $ ? ? \ W " 164. ? ? Q  ? ? 5 ? : ? ? 4 8 ? ? W 8 _ ? :% M? ? u<W8 _ 52. I ; < ? W 8 | ? 44. ? ?  I 4 ? 110. ? 8 ? 114. j k > 4 ? e 30. o ?  ? F G ? ? 7. ? ? } ? ? ? 14. ¤ Q 1 ? ? ? 36.? § ? F G ? ? 40. ¨ " $ ? ? 45. " ? } ? ? ? 67. ? ? D ? F ? ? ? 140. i " ? } ? ? ? 167. ? ° ± ??: ?? 168. j ? F ? ? 170. ? ? D ? ? ? 171.? ? ?  ? F G 8 ? ? 173. ? · ? ? ? 177. ? ? ? ? ? ? 178. ? D ? ? D ? ? ? 182. ? ? ? w ? ? ? 183. @ ? ? ? ? ? 185. ? ? Q ? ? 11.} ? D ? ? ? ? 16. / ? ? ? ? Q 25.  " } ? ? ? 26. ? ? ? ? ? 29. f $ ? 46. I $ ? ? I ? ? ? 48. ! " # $ ? × ? ? ? ? 33. & ? ? ? ? 34. ? ? ? 72. " ? ? ? Q 74. ¨ ? ? ? ? ? 75.o p ?  % ? ? 76. ?  ; < > 4 ? ? ? 82.  w ? } ? ? ? ? 87. z {  ? ?  90. à ? ? á ? ? ? 92.  "  ? ? Q ? ? 96. o / ? ? ? Q 97. Z [ ? ? ? 104.  ? ? ? ? 108. ? $ ? ? ? Q 5.  ? % ? ? 9. ? è  é w ? % ? ? 23. v w x T ê Q 60. ? ? ? 105.  ? ? Q ?e 86. ? ì í ? , - 95.? ?  - ? ? Q T Q 118. f ?  T Q 123. O g   T Q 139. ò & ó T Q ? 4 ? 142. ? Q   T Q 194. % ? ÷  T Q 195.? ? T Q 4 ? ? 196. ù w T Q 4 ? ? 197. ú 8 |  T Q 4 ? ? 198. ? ü ? T Q 199. ? ?  T Q 50. j k ? 8 54. / ? ? ? 8 Q 187. Q 39. / @ ? w ? 8 e 147. ? ? } ? e 80. ? ’ ? Q ? ? 111. ? ì ? ? ? 115.  ? ? ? 190. ??? 113. ? Q ,124. %  125. O $  %  134.  D ? Q ? |    135. o ?  ? F G   141. f w "  ? Q   150.   $     Q   31. O Z ? ? ? Q 88. j ?  ? Q 192.  $ ? ? Q 4. j ? F ? 8. ? ? } ? ? 12.  ? ? 41.0 ? $ ? 42. 0 ? $ ‘ ! ? 91." # } ? Q 175. ¨ " $ ? 176.? ? ? ? ? 179.? $ O ? ? 180. ? ? ? w ? % ? 181. ? ? ? w ? 5 ? 184. ? ? Q ? 186. " ? } ? ? 193. } ? / ? & Q 2. ? $ ? ? ° ±  3. ¤ Q ¤ ’ 13.? ? "  20.  ?    21. j ± ?  27. f ( I  32.) *  43. % + ?   63. )  64. , ? D ?  65. ? D    73. / ? ?  94. O ? ?    99.- . ?  100. ?  109. ? ° ±  ? / 116. ¨     130. [ ?  132.? D 0 1  ? / 138. O g    146. 2 3 4 ? ’ 174. ?  188. 5 6 " 51. ? ? 7 ? ? l 53. ? ? ? ? 59. ¤ Q " 8 ? 66.} 9 : ? ? 81. ? ; ? 83. < D ? D ? ? = > ? ? 89. ? @  ? A ? ¤ B C D 4 93. à ? ? 103.f g ‘ E ? 128.  ? ? ? 144. 5 F T & G H I ? 145. J ? T & G H I ? 17. K L ± ? ? M  D ? Q N O ? 18. P é ? Q 22. } ? " ? M ? / R 28. S $  ± ? 37. 0 T ? 38. } ? " ? ? ? U  47. ? ×  57. 5 V ? 62. ? D ? g ? 69. ? $ W ? % X Y 71. f ( I ? 77. ? ? ? ? . Z [ ? \ 78. ?]? ??^ @ 79. ? ÷ ? 8 _ 106. ? ‘ ? a 112. ? ? ? ? I ? @ 166. b c ? d U e ; J f g 189. h $  ± ? M ? $ ? ? U  191. ? & ? g ? 19. / @ ? w ? ¤ k  j 49. / ? ?  j U ? 3 ? 55. 5 V ? ? j 107. ? D 169. l V j 172. ? ? j ? $ ?? j 117. ? ? ?  ? F G m 122. n D o ? $ m 98. Z [ | Q r s t q  101. u v r s t q  58. y z ù ? w x 68. O n ? F G w x l 129.   w x 148. i j k w x 156. z {  } 8 ? 159. ? ? u } 8 10. } ? D ? ? ? ? 0 1 24. v w x C D 4 61. o p C D 4 1. ? ? ¨  ? ? ? ? 35. ? ? ? ? ? ? 70. ú ? Q 120.? ? ? 0 T ? 8 ? ? 126. ? ± r ? 127. ? 5 $ ? ? ? ? 143.? % ? 4 155.?  ? ? D ? I ? ? 158.% ? ? 8 ? 200. p $ ? ? 8 ? 201. O D ? ± ? 8 ? 202.} ?  ? ? ? 8 ? 203.? & D ? ? 8 ? 205. O ? ? ? ? 8 ? 206.? ? ? 8 ? 207.  ?  I ? 8 ? 8 ? 204. 208. ? ? ? 8 ? 209. o F ? ? ? 8 ? 209 ? ?B ? ?à ? ?? $? ? ? ¤ ? ? & 1? Z ? § 6/2.9 1/0.5 1/0.5 2/1.0 1/0.5 13/6.2

I; <? ?

? ??

? I;< XY 4? ? ?? ?

1/0.5 3/1.4 18/8.6

??

?

21/10.0

?? TQ

? ?

5/2.4 12/5.7

?ó4 ? 8e ? ?? ? ,- ?

3/1.4 2/1.0 4/1.9 7/3.3

?Q Q

? ?

3/1.4 14/6.7

?i ??

???

23/11.0

?

??

12/5.7

?U ??

?

19/9.1

j

??

6/2.9 2/1.0 2/1.0 4/1.9 2/1.0 3/1.4 19/9.1

m pq wx ?? }8~ ???? LM ?? U? ? ?? {|

7? ? ? ? A /B ? A

28 ?

209/100

3期

黄 松 : 新疆地质遗迹的分布与保护开发

231

图例
阿尔泰地质遗迹区 准噶尔地质遗迹区 天山地质遗迹区 塔里木地质遗迹区 昆 仑- 阿 尔 金 地 质 遗 迹 区 保护开发级别 世界级 国家级 自治区级 县市级 保护开发时序 近期 中期 远期 地质遗迹位置及编号 保护开发形式 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保护区

图 1 新疆地质遗迹分布特征与保护开发图 Fig. 1 The distribu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geological heritages in Xinjiang

保存地 (13 、 6.2%) 、火山地貌 (12 、 5.7%) 和泉类景观 (12 、 5.7%) 为主 ; 新疆地质遗 迹 资源等级优越 , 209 个地质遗迹全部达到县级以上标准 , 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 12 个 , 占 5.7% , 国 家 级 、 自 治 区 级 、 县 市 级 地 质 遗 迹 数 量 和 所 占 比 例 分 别 为 : 76 、 36.4% , 80 、 38.3% , 41 、 19.6% , 大量稀缺和具有垄断性的地质遗迹为新疆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创 造了优越的条件。 2.2 新疆地质遗迹分区特征 地质遗迹以一定的物质和形态反映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物质运动、生物进化及内外动 力作用特征 , 地质遗迹的形成和演化 , 由于受到地质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 其 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以大地构造单元和地貌单元为依据 , 将新疆地质遗迹划 分为阿尔泰 (I) 、准噶尔 (II) 、天山 (III) 、塔里木 (IV) 、昆仑 - 阿尔金 (V) 5 个地质遗迹区 ( 图 1) , 通过对各个分区地质遗迹的数量、类型、级别等要素的分析 ( 表 2) , 探讨新疆地 质遗迹的分区特征。 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 , 额尔齐斯—布尔根板块缝合 2.2.1 阿尔泰地质遗迹区 (I) 带以北地区 , 以额尔齐斯河与准噶尔地质遗迹区相隔 , 走向 NW-SE 。阿尔泰区属山地型 地质遗迹区 , 是所有分区中面积最小和拥有地质遗迹数量最少的 , 仅占总数的 7.2% , 类 型以地质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为主。该区最主要的特征为地质遗迹的级别优越 , 全疆 12

232

地 理 学 报
表 2 新疆地质遗迹分区特征
Tab. 2 Regional char acter s of the geological her itages in Xinjiang
 15/7.2 6/40.0 5/33.4 2/13.3 2/13.3 15/100 2/13.3 5/33.3 5/33.3 3/20.1 15/100  18/8.6 1/5.6 4/22.2 6/33.3 4/22.2 1/5.6 2/11.1 18/100 1/5.6 8/44.4 4/22.2 5/27.8 18/100  95/45.4 9/9.4 10/10.5 40/42.2 27/28.5 6/6.2 2/2.1 1/1.1 95/100 4/4.2 30/31.6 37/38.9 24/25.3 95/100 (%)  24/11.5 7/29.3 14/58.2 1/4.2 2/8.3 24/100 2/8.3 9/37.6 11/45.8 2/8.3 24/100

61 卷

- 57/27.3 1/1.8 33/58.0 10/17.4 1/1.8 12/21.0 57/100 3/5.3 24/42.1 23/40.4 7/12.2 57/100

1

6=

  !"#$% &$% ’($% )* $% +,$% -./0$% 23 456 786 9: 6 ;<6 23

个世界 级 地 质 遗 迹 该 区 占 有 2 个 , 是 所 有 分 区 中 区 内 世 界 级 地 质 遗 迹 所 占 比 例 最 高 的 。 同时 , 区内拥有新疆 3 个国家地质公园中的 2 个 , 是目前新疆国家地质公园最集中的区 域, 体现了该区地质遗迹集中度高, 等级优越的特点, 是北疆地区重要的地质遗迹带。 代表性地质遗迹为布尔津喀纳斯湖 ( 国家地质公园 ) 和可可托海稀有矿遗址 ( 国家地质公 园)。 位于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 南与天山地质遗迹区相 2.2.2 准 噶 尔 地 质 遗 迹 区 (II) 隔, 北与阿尔泰地质遗迹区相接。准噶尔区属盆地型地质遗迹区, 地质遗迹数量不多, 仅占全疆的 8.6% , 类型齐全 , 拥有 7 个地质遗迹主类中的 6 个 , 以古生物景观和地质地 貌景观为主 , 地质遗迹等级较高 , 以国家级为主 (44.4%) , 是 5 个分区中区内国家级地质 遗迹所占比例最高的 , 同时拥有新疆目前 3 个国家地质公园中的 1 个。区内优势地质遗 迹类型为古生物景观主类中的古生物化石保存地亚类 , 代表性地质遗迹为奇台硅化木— 恐龙化石产地 ( 国家地质公园 ) 。 包括新疆境内的整个天山山脉以及东部的吐哈盆地 , 近东 2.2.3 天山地质遗迹区 (III) 西走向横亘于新疆中部 , 北邻准噶尔地质遗迹区 , 南接塔里木地质遗迹区。天山区是典 型的山地型地质遗迹区 , 天山山脉极端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使该区地质遗迹的数量、类 型和级别在所有分区中均首屈一指 : 该区拥有全疆地质遗迹总量的 45.4% , 拥有所有 7 个 地质遗迹类型主类 , 拥有世界级、国家级、自治区级、县市级地质遗迹数量居 5 个分区 之首 , 分别占全疆总数的 33.3% 、 39.47% 、 46.25% 、 58.5% , 体现了该区地质遗迹数量巨 大、类型齐全、等级优异的特点 , 是新疆最重要的地质遗迹区。区内优势地质遗迹类型 为地质地貌景观主类中的峡谷地貌、山岳地貌、冰川地貌亚类和水体景观主类中的湖泊 景观亚类 , 代表地质遗迹为库车大峡谷、温宿库都鲁克大峡谷、博格达峰、托木尔峰冰 川和天山天池、博斯腾湖。 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 , 北接天山地质遗迹区 , 南 2.2.4 塔里木地质遗迹区 (IV) 临昆仑山—阿尔金山地质遗迹区。塔里木区属盆地型地质遗迹区 , 区内地质遗迹数量不 多 , 占总数的 12.1% , 类型高度集中于水体景观 ( 占 58.2%) 和地质地貌景观 ( 占 29.3%) , 是 5 个分区中区内水体景观所占比例最高的。地质遗迹级别以自治区级和国家级为主, 世界级、国家级、自治区级地质遗迹占区内总数的比例在 5 个分区中均居第二。区内优 势地质遗迹类型为水体景观主类中的河流及地貌景观亚类和地质地貌景观主类中的风成

3期

黄 松 : 新疆地质遗迹的分布与保护开发

233

地貌亚类 , 代表地质遗迹为塔里木河三河汇流 ( 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交汇成塔里 木河 ) 、塔克拉玛干沙漠、龙城雅丹地貌。 位于新疆最南缘的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区域 , 北 2.2.5 昆仑—阿尔金地质遗迹区 (V) 与塔里木地质遗迹区相连 , 南与西藏、东与青海接壤 , 走 向 自 西 向 东 由 NNW-SSE 变 为 NEE-SWW。 昆 仑 - 阿 尔 金 区 地 处 世 界 屋 脊 青 藏 高 原 的 北 缘 , 属 典 型 的 山 地 型 地 质 遗 迹 区 , 地质地貌条件极为优越 , 拥有的地质遗迹数量仅低于天山地质遗迹区居全疆第二位 , 占总数的 27.3% , 类型高度集中于地质地貌景观 ( 占 58.0%) 和水体景观 ( 占 21.0%) , 是 5 个分区中区内地质地貌景观所占比例最高的 , 该区拥有的世界级、国家级、自治区级地 质遗迹数量也仅低于天山地质遗迹区居全疆第二位 , 分别占全疆总数的 25.0% 、 31.58% 、 28.8% , 体现出该区地质遗迹数量大、级别高、特色鲜明的特征 , 是新疆最重要的地质遗 迹区之一 , 同时该区由于背景条件好 , 研究程度低 , 而成为新疆最具资源潜力的地质遗 迹区。区内优势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景观主类中的冰川地貌、山岳地貌、火山地貌 亚类 , 典型矿床及采矿遗迹景观主类和水体景观主类中的湖泊景观亚类 , 代表地质遗迹 为奥依塔克冰川、洋布拉克冰川、乔戈里峰、于田阿什库勒火山、大同玉石矿和喀拉库 勒湖。


3.1

新疆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

新疆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新疆地质遗迹保护起步较晚 , 与国内其他省区相比 , 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 基于首 次全疆地质遗迹资源系统调研 , 对新疆 166 个重要地质遗迹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 ( 表 3) 。 保护属性分为独立保护 ( 建立专门的地质遗迹保护区或 3.1.1 保护属性、级别、数量 地质公园 ) 和从属保护 ( 作为其他保护地的保护内容 ) 两类 , 新疆地质遗迹目前大多为从 属保护 , 占全疆重要地质遗迹总数的 30.9% , 而独立保护的仅占 2.7% ; 保护级别分为世 界级、国家 级 、 自 治 区 级 三 类 , 其 数 量 和 所 占 比 例 分 别 为 : 3 、 1.4% , 33 、 14.6% , 40 、 17.6% , 可见 , 即便是以从属保护为主 , 新疆地质遗迹的保护级别仍然较低 ; 新疆受保护 的地质遗迹 76 个 , 仅占全疆重要地质遗迹总数的 33.6% , 且存在重复保护现象 , 如天山 天池既是“人与生物圈计划” (MBA) 保护区又是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自治 区级自 然 保 护 区 , 喀 纳 斯 湖 既 是 国 家 地 质 公 园 又 是 自 治 区 级 自 然 保 护 区 和 风 景 名 胜 区 , 反映出在从属保护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 , 新疆地质遗迹受保护的数量仍然严重不足。 根据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协调关系 [16], 将新疆地质遗迹 3.1.2 保护与开发协调性分析 划分为五种类型 , 按协调性由弱到强依次为 : ① 保护开发双差型 , 指既未被列入各类保 护地又未进行旅游开发的地质遗迹 ; ② 单一开发型 , 指位于各旅游区内的地质遗迹 ; ③ 单一保护型 , 指进入“人与生物圈计划” 、自然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地质遗迹 ; ④ 开 发为主保护为辅型 , 指进入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地质遗迹 ; ⑤ 保护开发趋于协调型 , 指进入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通过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协调性分析 , 探讨导致新疆滞后 的地质遗迹保护现状的原因。 保护 开 发 双 差 型 协 调 性 最 弱 , 是 新 疆 目 前 最 主 要 的 地 质 遗 迹 类 型 , 数 量 为 110 个 , 占总数的 48.7% , 表明新疆地质遗迹有一半无论是科学价值还是美学价值均未得到认可和 重视 , 使其成为受人为和 ( 或 ) 自然破坏最严重的地质遗迹类型 , 尤其是古生物化石产地 和地层剖面类地质遗迹。 单一开发型协调性较差 , 是新疆目前主要的地质遗迹类型之一 , 数量为 40 个 , 占总 数的 17.7% , 由于完全定位于旅游开发 , 仅注重开发地质遗迹的美学价值 , 科学性被掩盖 起来 , 同时该类地质遗迹往往由于超载开发 , 出现较严重的保护问题。如乌鲁木齐附近

234

地 理 学 报
表 3 新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现状
Tab. 3 The cur r ent situation of the pr 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geological her itages in Xinjiang

61 卷

  ?  

 CD EF G

uv  MAB H?  G

  

?±  ? è G

 wx 

! 2."#$% 6. &’ ()*+ ,-). / 1.  167. " # $0 12 34 187.56 7 188.8 9* %  wx 3.: 7:; 21.< $= % 25. >*? @A B H IG yz 2.JKL "#$ % 17. MN$ OPQR ST7 UVW X 23.YZ 7 24.  [ \]^ _‘ 29.a Kbcd e 53.fghij 59.:75 *j 134.R y S T7 kl mn op  { 3.:7: ; 16.qrs tA7 17.M N$O PQRS T7UV W X 134. R ST 7k lm nop H IG 7.| }?~3 4 ? ?× 3.: 7:; 4. <@? ? 168. <@? 34   2.JKL "#$ % 18.w ?O? 19.q? J\~ :?%? 43. ??A? % 44.??%? ?? 45.*??@?34 83.?S ~S~r ?? j 81.?? j 92. >* >r?7 AB 93.?jO 94. ??~ >?% 125.?K?? no 167."# $012 34 173.???34 174.? % 202.???~ ?? . 209. ??r ~? . 186. *? ?@ ? 199.? ?% Y7 H IG 3.:7: ; 9.&’()*+,-)./ 12. ?¤r? 22.?r*O Q? ? O§¨ D? 33.-e?? X 34.?J? 40. *K34 46.? K? ? ??A B 52.? °±?) .l? 63.? %? 78.??O ??J? ? · D? 79.??O .? 80.??O??7?P 82.> \~?@ C? X 95. ? ?%Y 7??? 7Y7 97.& ’cde 113.??7 ?? 123. ? ?>? Y7 138.?? >?% 139.?- ?01 ?Y7? ?? 140.?* ? ? @34 175.*K? 176.?=@r? 177.? =@r3 4 169.?? ? 179.J? ??? 180.??J\?×? 181.??J\ ??? 182.?? J\ ? 34 183.?? ?T 34 198. ?? ?Y 7  155.à ?~ á?S? ?? ?× AAAA 3.: 7:; 2. "#$ % 167. "#$ 01 23 4 wx AAA 16.qrst A7 17.MN$OPQRST 7UVW 21. <$=% 27.a? ? % 53.f gh ij 54. qr s? .7 ? 134.R ST 7klm no p AA 5.>?? ?P 13.?r *% 14.:7 1 ì34 20.>?>?% 26.í?c d é ?ê e 32.? ?% 47.í?? 50.<ò ?.h 51. ijá ijó 60.?fh 65." S >?% 66. ?? ?ij 70.÷?7 72.* ùtA7 99.ú? ?% 100.? % 102.a? ü?7 103.a???j 104.>??? X 105.?7?v 106. ? ? O?? 110.? .? 119.>?% ? ? W 128.?h O ij 141.? 7  j 145. eY  j 148. 144.8 Y? <ò h   149.? <ò ).ó 190. ?  ?? O? P 8. ? @? 9.>? \~?? P 10.?~S  AB  11.?~S  AB 15.? -  ,- ). / 27.a ??O 28. K $O 30.? ! ? " ? # 34 31.?&~ ??7 34.$%  W 35.?J ? &? 36.? ’( ~? #) * 34 37.+, O 38.? r*O - O ./ 39.q? J\~.v 41.  @ K34 42.@K ? 34 48. 0 * 1 Kí?e 49.qr s%? éj 2 O 57. 8? O 56.3 4 % ()* uv 55.8 ?OP? 58.56 7 ?h  61.? 8 ^_‘ 62. "S" ?O 64.9 ~S~ % 67.??S : ? # 34 68.? ; ?? #  ó 69.? K < O= ? >?@73.qrs% 74.~ A ? ? X 75.k %?? P 76. k%° ± BC ? C D X 77. ~r?O EF èO G 85.q?h HI ? J 86.? K h LM ?? 87. NO % P ? 88.<? Q ?7 89.- ·j -A R j:?^ _‘ 90.?rCG C D X 91.ST ? ~7 96.?qOtA 7 98.& ’l7 U H? 101. V h U H WXY 107. " S?> KOP? 108.J KLtA7 109. #$% Z § 111. ~ A ? K O?P 112.~r? O ? O· 114.<ò C ??v 115.[ ??? P 116.?> ?% 117.? !\ ??? # ] 118. a ? Y7 120.? ?O +, ?. ^_ 121.‘ ?h W 122.; S a @ K ] 124.bcd ? no 126.e $ U 127."8K ?? f 129.‘ ?h   130.’ ??% Z § 131. ? g h . i 2 °± B C ? 132."S + j % Z § 133.E q  W 135.? ! ? " ? # nop 136.? k S?7 l ? ° * Y7? é m Y 7? 137.SK n ? # Eo ?? pZ ?? 140.~× ì‘ 142.q 7 ? Y7 146.rs ‘?; 147.| }?~ t v 150.uv K - / ?7 w n Y 151.x y ?° ±). 152. 0 * 1 K ?-? W 153.? 8z{|} ~ ±)./ 154.[\] N )./ 156. NO %, ) . 157.NO % ? . ? 158.? ? ?. 159. ? O ? . 160.l?7. ? ?)./ 161.? ? h W 162.? h W 163. -? % M () * 164.? c7 -fg h ? ?) ./ 165.? J ? K0 1 2 ~ ±) . 166.?? O ? é ? ° ? ?? 171.? !\ ?? ? # .3 4 172.A?? 170.? JS ~ 34 178.~S ? }S~3 4 184. 7? 185.  734 189.? K $OQ JKLO ./ 191.? -"?O 192. ?K b?7 193.? eq~ ? 7 194.??? ?Y7 195. jfh Y7 ??? 196.7 \ Y7?? ? 197. ÷.l% Y7? ?? 200. 8 K ? ?. 201.?S  $?. 206.?? ? . 207.> ? R??. 203.? ? S ?. 204.b cd ?. 205.?@ ?? ?. 208.|? A ?.  

 /  (%) 6/2.7 3/1.4 8/3.5

4/1.7 1/0.4 3/1.4 19/8.4

31/13.7

1/0.4 3/1.4 7/3.1 30/13.2

110/48.7

? ? ?? ?  ??  ¤  )? ?§?¨ ? ? ?? ? (209) ?

226/100

3期

黄 松 : 新疆地质遗迹的分布与保护开发

235

的天山一号冰川因旅游开发正受到严重破坏和污染 , 而乌什县燕子山的腕足类化石也被 游客敲打得支离破碎 ; 另外单一开发的级别极低 , 进入 AAAA 和 AAA 旅游区的地质遗 迹仅占 4.5% , 表明单一开发多是粗放型的低层次开发 , 既无法充分展现新疆地质遗迹极 高的科学和美学价值 , 更无法实现有效地保护。 单一保护型协调性较差 , 也是新疆目前主要的地质遗迹类型之一 , 数量为 51 个 , 占 总数的 22.5% 。单一的保护性质使地质遗迹的保护完全依赖国家下拨的有限保护经费 , 再 加上从属保护的属性 , 使得该类地质遗迹难以获得有效的保护 , 甚至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如 , 奇台硅化木—恐龙化石产地是一处世界级地质遗迹 , 位于 1982 年建立的自治区级卡 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内 , 然而单一的从属保护并未给遗迹区珍贵的硅化木化石带来 切实的庇护 , 长期疯狂的盗挖几乎使其遭受灭顶之灾 , 直到 2003 年奇台硅化木—恐龙化 石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 , 盗挖现象才得到遏制。 开发为主保护为辅型协调性较好 , 是新疆目前数量较少的地质遗迹类型 , 仅 16 个 , 占总数的 7.0% , 由于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在开发的前提下兼具一定的保护功能 ,, 使得 地质遗迹在开发为主的前提下到了一定的保护。 保护开发趋于协调型协调性最佳 , 却是新疆目前数量最少的地质遗迹类型 , 仅 6 个 ( 截止 2005 年 8 月 18 日 ) , 分别是布尔津喀纳斯湖、奇台硅化木 - 恐龙化石产地和可可托 海稀有矿遗址 , 占总数的 2.7% , 保护形式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地质公园中的地质遗迹 , 多兼具较高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 由于 “在保护中开发 , 在开发中保护”的定位 , 为地 质遗迹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占 1 / 6 国土面积 , 地质遗迹资源的 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在我国均名列前茅的新疆 , 体现保护与开发最佳协调性的国家地质 公园数量仅 3 个 , 不到占全国的 1/40 , 可见 , 新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协调性总体较差。 新疆地质遗迹的保护现状表现为从属保护、级别较低、数量较少 , 而保护与开发协 调性差 , 是导致新疆滞后的地质遗迹保护现状的根本原因。新疆滞后的地质遗迹保护与 开发现状与优越的地质遗迹资源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 , 反映出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的急 需性和艰巨性。 3.2 新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的步骤 契合国内外地质遗迹保护的发展趋势 , 依据保护与开发各环节间的因承关系 , 确定 新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的六大步骤。步骤的提出 , 进一步突出了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 保护理念 , 并以此为主线将原本彼此分离的各个环节按照相互的因承关系串联起来 , 形 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 使地质遗迹的保护更加合理、有序。 步骤一 : 确定保护类型。根据地质遗迹是否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 将其划分为保护开 发型和单一保护型两类 , 保护开发型地质遗迹兼具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 单一保护型地 质遗迹仅具科学价值。保护开发型地质遗迹又再细分为独立开发型和捆绑开发型 , 前者 具较高的美学价值 , 可独立进行旅游开发 , 后者整体美学价值不高 , 但局部或周边有美 学价值较高的地质遗迹可进行捆绑开发。首先根据是否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确定地质遗迹 的保护类型十分必要 , 它使得保护形式的确定有的放矢。 步骤二 : 确定保 护 形 式 。 单 一 保 护 型 地 质 遗 迹 通 过 建 立 地 质 遗 迹 保 护 区 进 行 保 护 ; 开发保护型中独立开发型地质遗迹通过建立地质公园进行保护 , 捆绑开发型地质遗迹通 过建立 地 质 遗 迹 保 护 区 进 行 保 护 。 根 据 地 质 遗 迹 是 否 具 有 开 发 价 值 来 确 定 其 保 护 形 式 , 将使那些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 但缺乏美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得到有效地保护 , 同时使那 些兼具科学和美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实现“在保护中开发 , 在开发中保护”的良性循环。 步骤三 : 确定保护模式。根据不同的保护类型和形式进行地质遗迹保护模式优选 。 对于单一保护型地质遗迹保护区 , 采用一般模式一、二。对于保护开发型中独立开发的 地质公园 , 采用最优模式五、优化模式三、一般模式一 , 对于捆绑开发的地质遗迹保护

236

地 理 学 报

61 卷

区 , 采用最优模式四、五。上述模式的确定 , 实现了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以及其 他保护地的有机整合 , 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地质遗迹的资源价值 , 使地质遗迹的开发和保 护相得益彰。 步骤四 : 确定保护级别。以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形式进行保护的地质遗迹分 别按照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和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中 的分级标准确定世界级、国家级、自治区级、县市级等保护级别。根据地质遗迹所采取 的不同保护形式 , 采用相应的评价标准 , 将使地质遗迹的评价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 步骤五 : 确定保护时序。在地质遗迹的保护级别确定后 , 将每个级别的地质遗迹保 护时序划分为近 (1 ̄5 年 ) 、中 (5 ̄10 年 ) 、远 (10 ̄15 年 ) 三期。保护时序确定的原则是在 同等级别的条件下优先保护 : ① 已受较严重破坏的地质遗迹 , ② 较易受到破坏的地质遗 迹 , ③ 较易实施保护 ( 如位于其他保护地范围内或交通较便利等 ) 的地质遗迹。 步骤六 : 确定保护分区。在拟建的地质遗迹保护区内 , 根据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 定》中的标准划分一级保护、二级保护、三级保护区 ; 在拟建的地质公园内 , 根据 《中 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中的标准划分保护区、游览区、服务区。 3.3 新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的模式优选 根据不同地质遗 迹 保 护 形 式 及 其 空 间 组 合 关 系 , 提 出 5 个 地 质 遗 迹 保 护 开 发 模 式 , 并优选为一般模式、优化模式和最优模式三大类型。 模式一 : 地质遗迹以地质公园或地质遗迹保护区或其他保护地形式保 3.3.1 一般模式 护 , 三种保护形式各自独立、相互分隔 , 该模式未能将资源价值进行有效的整合 , 是一 种单一保护模式 ; 模式二 : 对其他保护地中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建立地质遗迹 保护区进行保护 , 该模式考虑到了其他保护地和地质遗迹保护区的结合 , 但这两种保护 形式均以单一保护为目的 , 未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 故仍是一种单一 的保护模式。 模式三 : 对其他保护地中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地质遗迹通过建立地质 3.3.2 优化模式 公园的形式予以保护 , 该模式将单一保护或保护为主的各类保护地同协调保护与开发的 地质公园相结合 , 是一种较理想的复合型保护模式 , 但由于地质公园套建于各类保护地 中 , 存在着多头管理的弊端 , 如位于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中的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 模式四 : 该模式将地质遗迹保护区中具有美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划分出 3.3.3 最优模式 来 , 在保护区内套建地质公园 , 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均由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统一 管理 , 经费来源上 , 既可获得国家地质遗迹保护经费 , 又可从地质公园的开发中获取资 金, 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完美结合, 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复合型保护开发模式; 模式五: 该模式将地质公园中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划分出来 , 套建地质遗迹保护区 , 或 将地质公园周边的地质遗迹保护区捆绑进来 , 其优越性与模式四相同 , 也是一种十分理 想的复合型保护开发模式。 目前地质遗迹的保护往往将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这两种保护形式截然分割开 来 , 也未能充分考虑到与自然保护区等其它保护地的相互关系 , 使地质遗迹的资源价值 未能充分体现 , 优化模式尤其是最优模式的提出 , 是将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保护区以及 其他保护地有机整合 , 以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全新尝试。 3.4 新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备选名录 基于全疆地质遗迹资源系统调研 , 结合新疆地质遗迹的资源条件、开 3.4.1 方案确定 发条件以及保护开发现状 , 依照前文提出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步骤和模式 , 从保护与 开发的分类 ( 保护开发、单一保护 ) 、形式 ( 地质公园、地质 遗 迹 保 护 区 ) 、 模 式 ( 一 般 模 式、优化模式、 最 优 模 式 ) 、 级 别 ( 世 界 级 、 国 家 级 、 自 治 区 级 、 县 市 级 ) 、 时 序 ( 近 期 、 中期、远期 )5 方面 , 建立针对新疆 209 个重要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备选名录 , 以期形

3期

黄 松 : 新疆地质遗迹的分布与保护开发 表 4 新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备选名录
Tab. 4 The pr 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r eser ve list of the geological her itages in Xinjiang
/  (%) 1. 2. !"#$% 3.&’&( 4.)*+, 5.-./01 6.2 8/3.8 3456a7859: 7.;<=>?@ 8.AB=*, 9.DE-FG>/01 10.=>HIJKLMN 2/1.0 11.=>HIJKL 12.RST, 2/1.0 13.UT6% 14.&’ 1 V?@ 15.W8X7859: 16.YTZ[K’ 17.\]$^ 19/9.1 1_‘Ha’bcd 18.eF^f 19.YgG>&h%i 20.-.-j% 21.)$ k% 22.=T6^_lm^no 23.pq’ 24.rGstuv 25.-6=*KL 26.wx yz{ 118.|}~p’ 167."#$???@ 168.)*+?@ 169.??i 170.?H>?@ 27.|??% 28.? ?$^ 29.| ?yz{ 30.??j?+??@ 31.?2>}?’ 15/7.1 32.??% 33.8{?? ? 34.?? 36.U??>+??@ 37.??^ 38.=T ? 123.????-jp’ 171.??¤j?+? 6^?^?? 122.?H?* 9?@ 172.K?i  39.YgG>9¨ 40.6 ?@ 41.M* , 42.M* W , 43./?K?% 44. 22/10.5 ??%??? 45.6?=*?@ 46.? °±??KL 173.??,?@ 174.?% 175. 6 , 176.?k*T, 177.?k*T?@ 178.>H·<H>?@ 179.???, 180.??G??, 181.??G??, 182.??G??@ 183.g}?a?@ 184.AB’, 185.AB’?@ 186.6?=*, 47.w?? 48.?6? w?{ 49.YTZ%i ???^ 50.)??9? 51.D??D 28/13.4 ?? 52.????59?? 53.???D? 54.YTZ?9’? 55.??^1i 56. ??%456?¨ 57.??^ 58.?×?????? 59.&’?6?? 60.??? 61. ??tuv 62."H"?^ 63.?% 64.?>H>% 65."H-j% 66.=àáD? 67.??H?+??@ 68.???+???? 69.. ?^/?? 187.?è’ 188.?é 6% 189.ê ?$^_ !^?? 190.lm^01 191.?8"?^ 70.?ì’ 71.|??^ 72.6í[K’ 73.YTZ% 74.>??? ? 75.???% 12/5.7 /01 76.?%?????òó ? 77.>T?^C??^? 78.lm^÷??? ? ù 79.?ú^9? 80.ü?^??’01 82.-G>=*ò %I ? 88.)? ?’ 89.?ù? K?& 14/6.7 81.? ? 86.? ? 87. tuv 90.Tò òó ? 91.=>’ 92.-6-T?’KL 93.?^ 94. ??>-j% 95.% ’p’ 138.??-j% 140.6?=*?@ 192.R ??’ 96.?Y^[K’ 97.?6? yz{ 98.23?’  99. x% 100.? 12/5.7 % 101.!"?  102.|?#?’ 103.|?W$? 104.-.?? ? 105. ?’,¨ 106.lm^%& 107."H?- ^1i  108. ![K’ 109.I#$%’n 110.?9, 111.>?? ^01 112.>T? 6/2.9 ^?^ù 113.U(’  114.)???,¨ 115.1?001 116.j-j% 117.??¤j?+? ? 5/2.4 193.={Y>2’ 152.?6? /8?3d 119.-j%45 ~6789 3d 120.??^??? 4/1.9 9:; 121.<??3d 153.??=>?@A?59 154.rGsB 59:  2/1.0 35.??C? 1/0.5 127."? ?DE 128.F?^D? 129.<???? 130.3?(% 4/1.9 3d 134.‘H 4/1.9 131.?GH9I?????? 132."H?J%’n 133.CYMN a’??KLMN 84.OP3d 85.Yg?QR?S 135.??j?+?LMN 136.?THj’U?? 6/2.9 Vp’??Wp’? 137.H X+?CY?PZ’ ?7 199.??%p’ 141.|G6??’[\ 142.)’?~p’ 143.>?Vv 3/1.4 144.?]0p8^_‘? 145.a{p8^_‘? 146.bcv?( 147.;<=>d¨ 7/3.3 195.???p’?ef 196.?Gp’?ef 197.?9?%p’?ef 148.)???? 149.)?59? 150.ij -??’kL6  3/1.4 151.lm???59 155.nj>oHU?p 158./q?9 200.? r?9 4/1.9 %s9t 157. %7859 201.?HI$?9 202.=?j>}?9 4/1.9 156. 124.uvw/LM 125.? F/LM 126.x$ 159.y^!s9 4/1.9 160.?=’9z?59: 161.|G6?{|?3d 203.U2H?9 204.uvw 5/2.4 ?9 209.?+T>?9 162.}§?3d 206. ~?9 2/1.0 83.H>H>T??? 163.??% 456 139.?8?p’e?f 194./?ú 6/2.9 ?p’ 198.D??p’ 205.?*???9 164.?y’ ??????ì??9??59:  1/0.5 165.?? ??/ ?? A?59: 208.;üK?9 2/1.0 166.??^? ???P?? 207.-?‘??9 2/1.0 209/100 

237

) ,  *  - e e M  + + ?  w. - 5   ?. ? /   ?

O  P  C Q ?  § 

C

Q

    

C

Q

?  0  C Q g , ?  § h  - e    C +  Q  ?.   w  C    Q ?  0 C  Q ? ?  § C  /    Q     ?.  ?  C   Q ?  0 C  Q à?

? ?  

238

地 理 学 报

61 卷

成一个品类齐全、级次有序、期次合理、分布相对均衡的完整的新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 发体系 ( 表 4 、图 1) , 实现新疆从地质遗迹资源大省到保护与开发大区的飞跃 , 使地质遗 迹的保护与开发成为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催化剂和生产力 [ 20] 。 若干说明 : ① 方案的确定遵照保护级别优先于保护时序的原则 ; ② 在地质公园和地 质遗迹保护区建设过程中 , 可将邻近的若干地质遗迹进行捆绑 ; ③ 级别较低的地质遗迹 可以并入周边级别较高的地质遗迹保护区或地质公园中进行保护。 保护类型上 , 保护开发型地质遗迹占绝大多数 , 数量和比例 为 150 、 3.4.2 方案分析 92.2% , 与新疆地质遗迹可开发性强的特性相吻合 ; 保护形式上 , 以地质公园为主 , 其数 量和比例为 117 、 70.5% , 既体现新疆地质遗迹的资源特色 , 又与国际、国内地质公园建 设 的 大 趋 势 相 契 合 [3, 11]; 保 护 模 式 上 , 针 对 不 同 保 护 类 型 和 保 护 形 式 采 取 不 同 的 保 护 模 式 , 体现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保护区以及其他保护地相结合的复合型地质遗迹保护与开 发模式优选思路 ; 保护级别与新疆地质遗迹资源级别相一致 , 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为主 , 其数量和比例分别为 76 、 36.4% , 80 、 38.3% , 实施过程中 , 应注意不仅要积极申报国家 和世界地质公园 , 更要加大自治区级乃至县市级地质公园的建设力度[21], 只有这样新疆地 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 保护时序以近期为主 , 中期、远期为辅 , 其数 量和比例分别为 88 、 42.1% , 56 、 26.8% , 65 、 31.3% , 以期抓住国际、国内地质公园 建 设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 , 在相对短的时间内 , 实现新疆世界地质公园零的突破 , 扩大新 疆国家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在全国的比重 , 建立完善的自治区级和县市级地质公 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基础体系 ; 保护数量上 , 方案的实施将使新疆重要地质遗迹在 15 年 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保护 , 从根本上改变新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的落后局面。



结论

(1) 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历史的记录 , 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美学价值 , 是全人类失之不 可复得的共同财产 , 其重要性绝不亚于人类自身的历史 , 加强地质遗迹的保护已在全球 范围内取得共识。国际、国内地质遗迹保护的发展分别经历了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分散 走向联合、从国家走向世界和从属保护、独立保护、保护与开发协调三个阶段 , 反映出 地质遗迹保护理念从单一保护到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演进轨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 建立和确认的地质公园将研究、保护地质遗迹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进行科学普及 和地学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 成为保护地质遗迹的最佳途径。 (2) 新疆地质遗迹数量大、类型齐 , 等级优 , 具有极高的保护与开发价值。在拥有的 7 个地质遗迹主类中 , 以地质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占绝大多数 , 在 28 个地质遗迹亚类中 , 以湖泊景观、风成地貌、河流及地貌景观、典型矿床及采矿遗迹景观、冰川地貌、山岳 地貌、古生物化石保存地、火山地貌和泉类景观为主。地质遗迹等级以国家级和自治区 级占绝大多数。新疆地质遗迹区域分异特征明显 , 复杂的地质地貌环境 , 造就和控制了 新疆地质遗迹的空间分布 , 以大地构造单元和地貌单元为依据 , 将新疆地质遗迹划分为 阿尔泰、准噶尔、天山、塔里木、昆仑—阿尔金 5 个地质遗迹区 , 山地型地质遗迹区在 数量、类型和级别上均明显优于盆地型地质遗迹区 , 其中天山区和昆仑 - 阿尔金区分别是 新疆最重要和最具资源潜力的地质遗迹区 , 而阿尔泰区则是新疆目前地质公园最集中的 地质遗迹区。地质地貌环境同时还控制了各分区中的优势地质遗迹类型, 天山区和昆 仑—阿 尔 金 区 的 优 势 地 质 遗 迹 类 型 为 峡 谷 地 貌 、 山 岳 地 貌 、 冰 川 地 貌 、 火 山 地 貌 亚 类 , 典型矿床及采矿遗迹景观和湖泊景观 ; 准噶尔和塔里木区的优势地质遗迹类型分别是古 生物化石保存地和河流及地貌景观、风成地貌。 (3) 新疆地质遗迹的保护现状表现为从属保护、级别较低、数量较少 , 而较差的保护

3期

黄 松 : 新疆地质遗迹的分布与保护开发

239

与开发协调性 , 是导致新疆滞后的地质遗迹保护现状的根本原因。契合国内外地质遗迹 保护与开发的发展趋势 , 提出首先根据地质遗迹是否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 划分保护类型 ; 根据不同的保护类型确定不同的保护形式 ; 再依据不同的保护形式 , 进行地质遗迹保护 模式优选 ; 随后依次确定保护级别、保护时序、保护分区的六大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步 骤。提出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保护区以及其他保护地相结合的复合型地质遗迹保护与开 发模式优选思路和 5 个优选模式 , 并据此建立针对新疆 209 个重要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 发备选名录 , 形成以地质公园为主体 , 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其他保护地为辅助的品类齐全、 级次有序、期次合理、分布相对均衡的完整的新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体系。 参考文献 (Refer ences)
[1] Cowie J W.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and its relevance to ge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Marvern Conference. Winbledon W A P, 1994. 71-73. [2] Zhao Xun. From the protection of the geological heritag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ESCO Geoparks. Land 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2003, (6): 1-9. [ 赵 逊 . 从 地 质 遗 迹 的 保 护 到 世 界 地 质 公 园 的 建 立 . 国 土 资 源 情 报 , 2003, (6): 1-9.] [3] Eder Wolfgang. "UNESCO Geoparks": a new initiative for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s heritage. N. Jb. Geol. Palaont. Abh. Nov. 1999, 214(1/2): 353-358. [4] Zhao Ting, Zhao Xun. The constru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European geoparks. Acta Geoscientia Sinica, 2002, 23(5): 463-470. [ 赵汀 , 赵逊 . 欧洲地质公园建设和意义 . 地球学报 , 2002, 23(5): 463-470.] [5] Eder Wolfgang. Margarete Patzak Geological Heritage of UNESCO European geoparks network. European Geoparks Magazine, 2001, (1). [6] 2002 UNESCO European geoparks network. European Geoparks Magazine, 2002, (1): 27. [7] Progress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rrelation Programme (IGCP). Geoscience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Geological Correlation, 30 Publ: 2002, 156. SC.2002/WS/38. [8] UNESCO. UNESCO Geoparks Programme: new initiative to promote a global network of geoparks safeguarding and developing selected areas having significant geological features. UNESCO 156Ex/11Rev, 15 Apr. 1999, Paris. [9] UNESCO. Recommendations by the MAB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ng Council on the feasibility study on developing a UNESCO geosites/geoparks programme. Executive Board, UNESCO 161EX/9, 2001. [10] Li Minglu, Jiang Jianjun. The geological heritages and protection in China. Geology in China, 2000, (277): 31-34. [ 李 明路 , 姜建军 . 论中国的地质遗迹及其保护 . 中国地质 , 2000, (277): 31-34.] [11] Zhao Xun, Wang Mi11y. National geoparks initiated in China: putting geoscience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Episodes, 2002, 25(l): 33-37. [12] Chen Anze.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 of China. Resources & Industries, 2003, (1): 58-64. [ 陈安泽 .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若干问题 . 资源 . 产业 , 2003, (1): 58-64.] [13] Zhang Chengyu. The definition of the geological heritage in China.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2005, 41(2): 249-257. [ 张 成 渝 . 中 国 地 质 遗 产 概 念 的 确 定 .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2005, 41(2): 249-257.] [14] Li Xiaoqin, Zhao Xuyang, Qin Jianxiong.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eopark.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3, (5): 96-99. [ 李 晓 琴 , 赵 旭 阳 , 覃 建 雄 . 地 质 公 园 的 建 设 与 发 展 . 地 理 与 地 理 信 息 科 学 , 2003, (5): 96-99.] [15] Wu Chengji, Han Liying, Tao Yingke et al. The coordinative operation of national geoparks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eological remain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4, 22(1): 17-21. [ 吴 成 基 , 韩 丽 英 , 陶 盈 科 等 . 基于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的国家地质公园协调性运作 . 山地学报 , 2004, 22(1): 17-21.] [16] Peng Yongxiang, Wu Chengji.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eological remains: the case of Shaanxi Province. Resources Science, 2004, 26(1): 69-70. [ 彭永祥 , 吴成 基 . 地 质 遗 迹 资 源 及 其 保 护 与 利 用 的 协调性问题 : 以陕西省为例 . 资源科学 , 2004, 26(1): 69-70.] [17] Hou Lisheng, Xu Xuegong. National geopark and its tourism development.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3, 22 (5): 54-57. [ 后立胜 , 许学工 . 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3, 22(5): 54-57.] [18] Li Shuangying, Yue Shucang, Wu Yunxia et al. National geopark's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2004, (1): 52-55. [ 李双应 , 岳书仓 , 吴云霞 等 . 论国家地 质公园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52-55.] [19] Cheng Shoude, Zhang Xiangjiang. Geotectonic division of Xinjiang. Xinjiang Geology, 2000, 18(4): 293-296. [ 成 守 德 ,

240

地 理 学 报

61 卷

张湘江 . 新疆大地构造基本格架 . 新疆地质 , 2000, 18(4): 293-296.] [20] Huang Song, Li Yanling. Features of geological heritages and construction of geopark in Xinjiang.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5, 24(4): 107-111. [ 黄 松 , 李 燕 林 . 新 疆 地 质 遗 迹 特 征 与 地 质 公 园 建 设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5, 24(4): 107-111.] [21] Dong Hejin, Hu Nengyong, Zeng Dongquan. Problems on protecting geological relics of Hunan Province. Hunan Geology, 2002, 12(4): 255-260. [ 董 和 金 , 胡 能 勇 , 曾 东 泉 . 关 于 湖 南 省 地 质 遗 迹 保 护 的 几 个 问 题 . 湖 南 地 质 , 2002, 12(4): 255-260.]

The Distr ibution and Pr otection of the Geological Her itages in Xinjiang
HUANG Song
(College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g 541001, China)

Abstr act: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ction on geological heritage reflects the gradual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protection alone to coordination of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the geopark construction by UNESCO, geolog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was closely combined with promo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which has become the best way to protect the geological heritage. The geological heritages in Xinjiang are great in quantity, vary in type and excellent in grade. The complicated geologic-geomorphic environment decided the typ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geological heritages in Xinjiang, where the main types are geologic/geomorpohologic landscapes and water landform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geological heritage provinces, i.e., the Altai, Zhunggar, Tianshan, Tarim and Kunlun-Altun, among which Tianshan and Kunlun-Altun are most important. According to the first systema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geological heritage in Xinjiang, it is confirmed that poor coordination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the falling behind situation in geolog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Six major protection steps are identified, that is, protection type, protection form, protection mode, protection grade, protection priority scheduling and protection zo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optimal-selection thought, which integrates geopark with geolog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area and other dependent territories as well as five modes are put forward.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rve list of 209 important geological heritages in Xinjiang is constructed. Key wor ds: geological heritag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Xinjiang



  本文关键词:新疆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与保护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4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04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2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