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断裂控制的滑坡分布规律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14 11:27

  本文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长安大学》 2013年

断裂控制的滑坡分布规律及机理研究

张莹  

【摘要】:断裂控制滑坡的灾害效应是多年来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界科研工作者一直关注但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断裂与滑坡之间的关系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断裂控制滑坡的分布及形成机理对于断裂发育山区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及道路选址等人类工程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收集大量断裂控制滑坡的实例,总结分析了断裂带附近滑坡的分布规律,并且初步探讨了断裂附近滑坡的成因;然后,对安康市岚皋县柳家坡滑坡进行调查,查明滑坡区的地质环境条件,柳家坡滑坡的地质环境背景及变形现状,初步分析滑坡的成因,为下面的数值模拟的模型建立、边界条件及材料参数的确定提供依据;最后,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MIDAS/GTS,建立三维模型,采用天然状态与渗流状态两种工况进行分析,对数值分析结果,从位移、应力及最大剪应变等方面归纳总结出柳家坡滑坡的形成机理。 本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深大断裂带内部的次级断层密集部位、两条或两条以上断裂带交汇区常常是滑坡的密集分布地带。断裂控制的滑坡的分布通常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与断裂的交切关系密切相关;(2)柳家坡滑坡的的变形破坏模式为:西侧断裂带通过处坡体侧壁(最大剪应变值最大处)发生剪切破坏,前缘坡体向前运动,坡体后缘产生张拉裂缝(最大主应力值与最小主应力都为拉应力),从而带动东侧坡体的变形、破坏,当形成一贯通面时,由于坡体前缘为临空面(位移最大),滑坡就发生了。(3)渗流对柳家坡滑坡的的变形破坏模式的影响表现为:渗流状况下的坡体的破坏模式与天然状态下相似,渗流的作用体现为使得坡体内的位移及最大剪应变增大,应力差也变大,,使得坡体更易发生变形破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642.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礽晔;李树城;;陕西省岚皋县滑坡的成因机理分析及稳定性计算[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2 吴树仁;王涛;石玲;孙萍;石菊松;李滨;辛鹏;汪华斌;;2008汶川大地震极端滑坡事件初步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3 黄润秋;;汶川8.0级地震触发崩滑灾害机制及其地质力学模式[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4 邓宏艳;孔纪名;王成华;;考虑竖向地震力的极震区滑坡稳定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S1期

5 黄润秋;李为乐;;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1期

6 黄润秋;李为乐;;“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12期

7 李晓;李守定;陈剑;廖秋林;;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9期

8 董云鹏;查显峰;付明庆;张茜;杨钊;张燕;;秦岭南缘大巴山褶皱-冲断推覆构造的特征[J];地质通报;2008年09期

9 孙强;秦四清;马平;;以边坡为例论工程地质活动中地下水的问题[J];路基工程;2008年03期

10 杨为民;吴树仁;张春山;张永双;孙炜峰;潘芬;;陕南岚皋县柳家坡滑坡形成机制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晖;岚皋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QIN Xianghui;CHEN Qunce;FENG Chengjun;DU Jianjun;WU Manlu;MENG Wen;SUN Dongsheng;;Reexamining the Seism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day Stress State of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6年02期

2 李占飞;刘静;邵延秀;张金玉;袁兆德;王鹏;唐茂云;王朋涛;;基于LiDAR的海原断裂松山段断错地貌分析与古地震探槽选址实例[J];地质通报;2016年01期

3 韩晓明;刘芳;张文韬;李娟;侯迪;;基于震源机制资料分析河套地震带的应力场变化特征[J];地震地质;2015年04期

4 张致伟;周龙泉;程万正;阮祥;梁明剑;;芦山M_w6.6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及震源区应力场[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10期

5 黄伟亮;杨晓平;李安;张玲;李胜强;杨海波;;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变形速率[J];地震地质;2015年03期

6 孙东生;丰成君;许洪斌;佟志利;赵金生;李国岐;陈群策;;大台沟矿区深孔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及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7 张重远;王振峰;范桃园;侯春堂;付长垒;区明益;汪西海;陈群策;;西沙群岛石岛浅部基底地壳应力测量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3期

8 MENG Wen;CHEN Qunce;WU Manlu;FENG Chengjun;QIN Xianghui;;Tectonic Stress State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chuan M_s 8.0 Earthquak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5年01期

9 戴训也;沈军;吴传勇;杨会丽;;新疆阜康断裂带中段大黄山探槽晚第四纪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J];地震地质;2014年04期

10 陈群策;范桃园;李绪深;何胜林;张重远;孟文;;中国南海海域北部地区现今地应力实测及综合分析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方斌;祁连山北缘断裂系东段地震过程库仑应力调整及其与强震的关系[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4年

2 张重远;原地应力对比测量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

3 李鹏;汶川地震中小鱼洞断裂形成机理物理模拟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4 杨词光;都汶公路地震前后地应力场演化规律与软岩隧道底鼓防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健;熊探宇;赵越;张永双;陈群策;;龙门山活动断裂带运动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S2期

2 郭卫星;李书兵;刘树根;罗啸泉;王睿婧;;川西坳陷中段盆山过渡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演化[J];断块油气田;2012年06期

3 丰成君;陈群策;吴满路;赵金生;李国歧;安其美;;水压致裂应力测量数据分析——对瞬时关闭压力p_s的常用判读方法讨论[J];岩土力学;2012年07期

4 张重远;吴满路;陈群策;廖椿庭;丰成君;;地应力测量方法综述[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5 金文正;万桂梅;崔泽宏;王俊鹏;杨孝群;白万奎;;四川盆地关键构造变革期与陆相油气成藏期次[J];断块油气田;2012年03期

6 孟庆彬;乔卫国;韩立军;林登阁;门燕青;;榆树井煤矿地应力测量及分布规律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7 崔效锋;胡幸平;俞春泉;陶开;王艳华;宁杰远;;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8 罗啸泉;李书兵;赵锡奎;;川西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油气关系[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4期

9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series:Results and implications[J];Earthquake Science;2011年01期

10 杨长清;岳全玲;燕继红;于福生;;龙门山北段构造变形特征与物理模拟[J];断块油气田;2010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刚;朱杰勇;龚红胜;;昆明市滑坡分布规律与特征浅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年01期

2 王治华;;三峡水库区城镇滑坡分布及发育规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年01期

3 聂世平,王志旭;长江流域滑坡分布与环境关系的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1987年06期

4 白云峰,周德培;滑坡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浅析[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5 李小林;马建青;张婷婷;史立群;吴文新;徐旭;孙莹;;青海省特大滑坡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城市地质;2008年04期

6 傅传元;滑坡七类七型分类和中国铁路滑坡分布规律[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7 田宝柱;李昌存;谭靖;;唐山市北部地区滑坡分布及发育特征浅析[J];资源与产业;2008年06期

8 陈刚;朱杰勇;龚红胜;;昆明市滑坡分布规律与特征浅析[J];安徽地质;2006年04期

9 夏金梧,郭厚桢;长江上游地区滑坡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7年01期

10 周天智;陈刚;赵旭峰;朱云法;;福建省滑坡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盛恩;;攀枝花市滑坡分布及分区特征[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2 曹炳兰;;巴谢河流域滑坡分布规律及石质黄土层在大型滑坡形成中的作用[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莹;断裂控制的滑坡分布规律及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2 苏卫卫;非发震断裂控制滑坡分布规律及破坏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3 魏刚;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寺沟峡段巨型滑坡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长安大学

相关作者

>苏卫卫 >张莹

>魏刚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2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42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f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