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昌宁—孟连结合带北段湾甸—凤庆地区构造特征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发布时间:2017-03-29 09:00

  本文关键词:昌宁—孟连结合带北段湾甸—凤庆地区构造特征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昌宁 孟连结合带是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的板块缝合带,是研究特提斯构造域最理想的地区之一,它保留了洋盆内及洋盆两侧板块的物质组成及演化的重要信息。论文选择昌宁 孟连结合带北段湾甸 凤庆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造山带演化过程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地表地质的详细调查结合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其各构造层次的耦合情况、变形构造的几何特征、运动特征进行了详细剖析,并探讨了其分区的古应力方位。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厘定了昌宁 孟连结合带中 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序列及演化过程。昌宁 孟连结合带西侧有怒江断裂带,东有澜沧江断裂带,根据研究区内地层古生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及断裂变形标志等多层次的证据下,证明了湾甸地区与凤庆地区的地层特征、元素组合特征、古生物种属特征的差异,断裂发育情况以及深部电阻差异、地震波速异常均显示了将昌宁 孟连结合带作为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板块汇聚带主带的合理性,并由此划分出研究区3个一级构造单元,6个二级构造单元,7个构造变形单元。昌宁 孟连结合带北段湾甸 凤庆地区内平面构造形迹具总体为一向南东东凸出的弓型的特征。将研究区自西向东可分为五个变形构造带,依次为挤压 伸展褶断构造带、逆冲推覆 滑脱拆离构造带、断层三角挤压褶断带、反向逆冲推覆构造带及碰撞 伸展 花岗岩构造带。研究区西侧,构造样式受西侧怒江断裂带影响较多,摆榔复背斜、湾甸坝复向斜以开阔褶皱发育为主,英韬逆冲推覆构造与勐统滑脱推覆构造以发育前展式逆冲 滑脱断层和不对称褶皱组合为特征,同时也受到后期反向挤压或伸展作用发育反向断裂。研究区东侧,构造样式受澜沧江断裂带影响为主,勐佑复背斜发育褶皱及逆冲断层组合,茶寨滑脱推覆构造自东向西发育,以形成后展式逆冲 滑脱断层和平卧褶皱为特征。凤庆侵入岩推覆构造以平面上发育平行的菱形网结式韧性剪切带为特征。摆榔褶断带与湾甸坝褶皱带是由西向东的挤压形成的纵弯褶皱作用,受控于怒江断裂带影响、继承板块碰撞时的初始形态发育。英韬褶断 冲断带自板块碰撞开始发育,受控于怒江断裂带和澜沧江断裂带的双向挤压作用,该分区先发育自西向东的逆冲运动,后叠加自东向西的反向逆冲或伸展运动,并发育晚期南北向挤压作用。勐统褶皱基底滑脱 推覆带受控于怒江断裂带和澜沧江断裂带的双向挤压作用,覆盖在板块结合带之上,这可能是研究区未见蛇绿岩的原因。勐佑褶断带发育的褶皱构造主要受控于澜沧江断裂带的隆升作用,由纵弯褶皱作用形成。茶寨褶皱推覆带中澜沧岩群的逆冲运动受澜沧江断裂带隆升的影响,由多次的脆 韧性逆冲作用形成了现在的展布形态。将研究区中 新生代的地质演化历史概括为6个演化阶段:洋壳俯冲 碰撞形成阶段(P_3-T_2),保山 镇康地块与扬子地块发生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开始,褶皱、断裂初始发育,形成区域性面理(S_2);(2)区域性地壳沉降 新特提斯洋的形成阶段(T_3);(3)成陆造山、陆内造山阶段(J_1-J_2),怒江断裂带开始隆升,镇康地块的褶皱基底王雅岩组及允沟岩组滑脱 推覆作用盖在昌宁 孟连残余洋盆之上,掩盖了板块结合带,局部火山断陷;(4)后造山陆内伸展阶段(J_3-K),造山作用间歇期,陆内伸展岩浆白垩纪似斑状花岗岩侵入;(5)推覆构造形成阶段(E-N_1),澜沧江断裂带隆升,研究区内双向挤压,澜沧岩群滑脱推覆出露地表,形成平卧褶皱,再叠加宽缓褶皱,发育区域性面理(S_3);断裂差异活动,发育浅表层次的脆 韧性动力变质;(6)伸展裂陷 盆岭构造形成阶段(N_2-Q),研究区应力松弛时岩浆活动,脉岩发育。
【关键词】:构造单元划分 构造样式 运动学特征 构造演化 昌宁-孟连结合带中 新生代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17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2-14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4-16
  • 1.4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16-17
  • 第2章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基本特征17-38
  • 2.1 区域构造轮廓17-18
  • 2.2 构造单元划分的标志18-34
  • 2.2.1 地层古生物标志18-25
  • 2.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25-26
  • 2.2.3 构造变形标志26-32
  • 2.2.4 深部地球物理标志32-34
  • 2.3 构造单元划分方案34-36
  • 2.4 构造变形单元特征36-38
  • 第3章 昌宁 孟连结合带北段构造变形几何学分析38-54
  • 3.1 地表构造的变形样式38-41
  • 3.2 构造变形带几何学分析41-52
  • 3.2.1 挤压 伸展褶断构造带41-43
  • 3.2.2 逆冲推覆 滑脱拆离构造带43-48
  • 3.2.3 断层三角挤压褶断带48-50
  • 3.2.4 反向逆冲推覆构造带50-51
  • 3.2.5 碰撞 伸展 花岗岩构造带51-52
  • 3.3 几何学特征小结52-54
  • 第4章 昌宁 孟连结合带北段构造变形运动学特征54-73
  • 4.1 摆榔褶断带运动学特征54-55
  • 4.2 湾甸坝褶皱带运动学特征55-57
  • 4.3 英韬褶断 冲断带运动学特征57-61
  • 4.4 勐统板块结合带及混杂岩带运动学特征61-66
  • 4.5 勐佑褶断带运动学特征66-68
  • 4.6 阿里侯基底褶皱推覆带运动学特征68-73
  • 第5章 昌宁 孟连结合带北段中 新生代造山带形成演化73-82
  • 5.1 构造期次及古应力场73-78
  • 5.1.1 共轭节理反映古应力场73-75
  • 5.1.2 褶皱构造反映古应力场75-78
  • 5.2 构造变形序列78-79
  • 5.3 中 新生代构造演化79-82
  • 结论82-84
  • 致谢84-86
  • 参考文献86-9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惠兰,王承书,J.C.Aitchison;西藏雅鲁藏布结合带演化之新探[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年02期

2 刘登忠,,王国芝,李佑国,朱利东,陶晓风,徐新煌;澜沧江结合带北段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新进展[J];中国区域地质;1999年03期

3 李兴振,刘朝基,丁俊;大湄公河次地区主要结合带的对比与连接[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年04期

4 曾勇,赵建梅;雩山结合带及其非史密斯化过程[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郝天珧,刘建华,王谦身,Suh. Mancheol,戴明刚,阎晓蔚;对下扬子与华南边界结合带东延问题的地球物理探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年02期

6 周永章;曾长育;李红中;梁锦;刘小雨;郑蕾;;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地质演化及其不均一性研究[J];矿物学报;2011年S1期

7 胡国成;吕文超;黄颖;;钦-杭结合带金属矿产分布综述[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10年02期

8 王承书,惠兰,J.C.Aitchison;印-亚碰撞时代的重新厘定:藏东南雅鲁藏布结合带下中新统冈仁波齐砾岩[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3年02期

9 徐磊;李三忠;刘鑫;索艳慧;吴奇;王鹏程;;华南钦杭结合带东段成矿特征与构造背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年05期

10 曹圣华,罗小川,唐峰林,陈鲁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侧弧-盆系时空结构与演化特征[J];中国地质;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庆高;刘鸿飞;胡敬仁;毛国政;蒋光武;陈国荣;;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中段地质结构及形成演化新探[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曹圣华;罗小川;唐峰林;陈鲁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侧弧—盆系时空结构与地史演化[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潘桂棠;王立全;耿全如;尹福光;;20年后再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卢书炜;任建德;杜凤军;刘品德;裴中朝;;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尼玛段闭合时间探讨[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秦元喜;董志远;张福振;;额尔齐斯—玛因鄂博断裂带——新疆一个重要的构造结合带[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9)[C];1991年

6 郝天珧;刘建华;王谦身;Suh Mancheol;戴明刚;阎晓蔚;;对下扬子与华南边界结合带东延问题的地球物理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7 戴宗明;胡世华;于远山;彭波;罗森林;王康明;;甘孜-理塘结合带区调新进展[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李兴振;潘桂棠;罗建宁;;论三江地区冈瓦纳和劳亚大陆的分界[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0)——“三江”论文专辑[C];1990年

9 贺日政;高锐;侯贺晟;酆少英;熊小松;;横过塔里木盆地与西南天山南缘结合带深反射地震剖面[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贺菊瑞;王爱国;芮行健;李春海;;钦—杭结合带东段成矿作用初探[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金凯;南天山—塔里木盆地结合带深地震反射剖面精细处理与叠前成像[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绍敏;活性子宫内膜和结合带评估宫腔粘连严重程度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2 胡元邦;昌宁—孟连结合带北段湾甸—凤庆地区构造特征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徐磊;钦—杭结合带(东段)多期次构造变形与成矿作用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昌宁—孟连结合带北段湾甸—凤庆地区构造特征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4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4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2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