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发布时间:2017-03-30 04:23

  本文关键词: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选取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飞仙关组储层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现代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基础,现场调查、岩芯观察和测井资料、测试分析资料相结合,综合进行飞仙关组/长兴组地层界限划分以及沉积微相、相特征研究。通过深入的储层特征研究,进一步分析储层主控因素,为寻找新的有利勘探区块提供地质依据。获得以下成果与结论:1、首次综合利用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和岩屑岩石学、古生物、牙形石、测井、地震等多种手段对研究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界线进行系统厘定划分,首次发现的Hindeodus sp.牙形石支撑了新的地层划分方案,新的地层划分方案符合海槽西侧沉积格局和油气勘探实际;飞仙关组五个旋回的地层,平面上具有西南薄、东北厚的地层变化特点。2、在相标志分析基础上,将研究区飞仙关组划分为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台地前缘斜坡等相带,并进一步对亚相和微相进行划分和特征分析,弄清了飞仙关组鲕滩平面展布规律。3、飞仙关组储集岩以溶孔残余鲕粒白云岩、亮晶溶孔状鲕粒(砂屑)灰岩、晶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内、粒间溶孔及晶间溶孔为主,孔径以小于0.2mm的微溶孔为主,裂缝以构造缝为主,可作为重要的渗流通道,孔喉以片状喉道为主,孔喉结构参数相差较大;储层总体上为低孔、低渗储层;4、飞仙关组储层受鲕粒滩、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控制,飞仙关组台缘、台内鲕滩构成了最有利储层形成相带,近地表白云岩化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白云岩化流体为飞四段沉积结束前的海水,热对流循环为近地表白云石化流体循环提供了动力源,晚期溶蚀作用扩大了储层的分布,构造裂缝增加了储层的渗流能力。鲕粒滩+溶蚀作用+白云石化是飞仙关组获高产、稳产最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川东北 飞仙关组 地层 沉积相 储层主控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4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 1.3 研究内容10
  • 1.3.1 飞仙关组地层划分与对比10
  • 1.3.2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的研究10
  • 1.3.3 储层特征研究10
  • 1.3.4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10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10-12
  • 1.5 完成的工作量12-14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4-17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14
  • 2.2 区域构造特征14-16
  • 2.3 地层特征16-17
  • 第3章 地层17-30
  • 3.1 长兴组/飞仙关组地层划分17-26
  • 3.1.1 飞仙关组顶界划分18-19
  • 3.1.2 长兴组顶界/飞仙关组底界(T/P界线)划分19-25
  • 3.1.3 台地相—长兴组与龙潭组(吴家坪)的界线25
  • 3.1.4 海槽相—大隆组与龙潭组(吴家坪组)的界线25-26
  • 3.2 飞仙关组内部地层划分26
  • 3.3 飞仙关组地层平面分布特征26-30
  • 第4章 沉积相特征30-39
  • 4.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30-32
  • 4.2 飞仙关组平面展布32-39
  • 4.2.1 纵向变化32-34
  • 4.2.2 横向展布及其演化34-39
  • 第5章 储层特征39-58
  •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39-40
  • 5.2 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40-43
  • 5.3 储层物性特征43-50
  • 5.3.1 孔隙度特征43-46
  • 5.3.2 渗透率特征46
  • 5.3.3 孔隙结构46-50
  • 5.4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50-58
  • 5.4.1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50-57
  • 5.4.2 成岩阶段划分57
  • 5.4.3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关系57-58
  • 第6章 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58-71
  • 6.1 沉积相对鲕滩储层分布的控制59-60
  • 6.2 成岩作用对鲕滩储层发育的控制60-71
  • 6.2.1 白云石化作用60-66
  • 6.2.2 溶蚀作用66-68
  • 6.2.3 构造裂缝进一步改善储层的储渗条件68-71
  • 结论71-72
  • 致谢72-73
  • 参考文献73-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思仪;王兴志;张帆;王一刚;王宪文;;川东高峰场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年01期

2 雷卞军;唐楷;邓超;蔡正旗;王身建;赵永刚;;四川广安市响水飞仙关组剖面特征及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07年01期

3 牟传龙;马永生;谭钦银;余谦;王瑞华;;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J];地质学报;2007年06期

4 罗冰;谭秀成;刘宏;李凌;夏吉文;邹娟;海涛;;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因机制分析[J];沉积学报;2009年03期

5 朱竞;王兴志;谢林;张博文;朱永刚;李勇;王艳梅;;川西北部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刘璐;刘微;魏小薇;曹雯;陈春竺;;龙岗东部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评价[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2年02期

7 秦媛媛;孟X;;重庆云阳石梁飞仙关组剖面特征及地质意义[J];四川地质学报;2013年04期

8 吴斌;肖世洪;冯明友;;川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形成与演化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9 黄平;孙巧玲;邹定永;;铁山、双家坝飞仙关组储层预测[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年01期

10 王涛;朱祥;谭代英;;毛坝构造飞仙关组裂缝储层综合预测方法[J];石油物探;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增业;李剑;吴世祥;杨威;张林;;川西北飞仙关组优质烃源岩的发现及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宋章强;王兴志;许建;张帆;曾德铭;;川西北地区飞仙关组滩相储层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刘柳红;罗平;罗忠;杨式升;;川东北飞仙关组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寻找有利的储集相带[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黄强;李栋富;石元会;;川东鄂西三叠系飞仙关组实钻储层特征及含油气性分析[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陶士振;张宝民;曹宏;杨晓萍;;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成因类型及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强子同;曾德铭;王兴志;吴仕玖;;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滩白云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A];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胡明毅;魏国齐;扬威;刘满仓;;四川盆地北部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及鲕滩储层预测[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汪泽成;赵文智;王一刚;;四川盆地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高效气藏形成之我见—探讨成藏三要素耦合作用对高效气藏形成的控制[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9 姜磊;蔡春芳;李开开;;川东北飞仙关组高能滩相储层成岩流体特征及演化[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罗忠;罗平;刘柳红;苏立萍;杨式升;;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特约记者 裴敬秀;铁北101—X1井飞仙关组八个解释储层获试油验证[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记者 张学斌;大湾102井喜获高产工业气流[N];中国石化报;2008年

3 记者 周泽山;飞仙关鲕滩气藏开发方案浮出水面[N];中国石油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王刚毅 通讯员 黄毅;江汉油田强化天然气开发研究[N];中国石化报;2010年

5 记者 胡德沛;西南油气田勘探形势良好[N];中国石油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周泽山;筑牢希望之基[N];中国石油报;2010年

7 周泽山 陈宁阳 刘伟;西南油气田分公司370万元重奖科技精英[N];中国矿业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于洋;普光气田三叠系飞仙关组深埋优质白云岩储层成因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2 陈更生;大巴山前缘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及控制因素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3 王铜山;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天然气成因特征及其生成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4 胡作维;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形成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胡安平;川东北飞仙关组高含硫化氢气藏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储昭宏;川东北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黄先平;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综合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8 沈平;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目标评价[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艺;中上扬子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岩相古地理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胡颖;四川宣汉渡口河剖面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永梅;四川桥亭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正江;云南会泽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环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泳龙;龙岗气田飞仙关组沉积及储层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6 曹脊翔;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汪娟;川东东部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控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8 朱竞;九龙山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9 唐丹;川东北龙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10 谢琪;龙岗东龙会场区块飞仙关组气藏储层特征研究及有利区优选[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6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c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