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大兴安岭明水地区三叠纪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发布时间:2017-03-30 19:03

  本文关键词:大兴安岭明水地区三叠纪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兴安岭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该区花岗质侵入岩广泛分布,早期研究曾认为这些花岗质岩石形成于古生代,但近年来高精度同位素年龄结果显示,该区花岗质岩石多数形成于中生代,以侏罗纪-早白垩世为主。然而,在中生代火成岩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大量成果的背景下,区内关于三叠纪岩浆事件的相关专题报道,尤其是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薄弱,从而导致区内关于三叠纪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和成因等方面的认识并不准确,因而有必要加强对三叠纪花岗岩的研究。本文对大兴安岭中段明水地区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的测试分析,确定了研究区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时代及岩石成因,进而探讨大兴安岭明水地区三叠纪花岗岩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本文研究的大兴安岭明水地区头道河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头道河花岗岩形成于243-240Ma的中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头道河岩体具有高硅(SiO2=62.39%~78.19%),富铝(Al2O3=11.85%~17.17%),贫铁(TFe2O3=0.56%~6.03%)、镁(MgO=0.16%~3.36%)、钙(CaO=0.26%~2.94%)的特征,为一套高钾钙碱性的I型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偏低(ΣREE=75.5×10-6~149.49×10-6),稀土元素分馏较为明显,(La/Yb)N介于8.71~17.61之间,无明显铕异常;微量元素明显富集Rb(50.40ppm~132.00ppm)、Th(4.71ppm~35.80ppm)、Pb(9.24ppm~29.60ppm)、U(1.08ppm~5.19ppm)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8.57ppm~30.80ppm)、Ta(0.44ppm~1.38ppm)等高场强元素。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表明,该岩体花岗质岩石的176Hf/177Hf比值为0.282811-0.283227,εHf(t)为较高的正值(+6.55~+12.19),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介于595~1107 Ma之间。通过年代学、地球化学以及Hf同位素研究我们认为头道河花岗岩的源区物质为中元古代-显生宙期间从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并且结合区域内地质资料及同期火成岩物质的时空展布规律,我们推断研究区中三叠世头道河岩体形成于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并与古亚洲洋的闭合有关。
【关键词】:大兴安岭中段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I型花岗岩 伸展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88.12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15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10-12
  •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问题12-13
  • 1.2.1 研究思路12-13
  • 1.2.2 拟解决科学问题13
  • 1.3 本文依托项目及完成工作量13-15
  • 1.3.1 论文依托项目13
  • 1.3.2 完成工作量13-15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5-20
  • 2.1 区域地质背景15-18
  • 2.1.1 额尔古纳地块15-16
  • 2.1.2 兴安地块16
  • 2.1.3 松嫩地块16-18
  • 2.2 大兴安岭地区地质概况18-20
  • 第3章 明水地区花岗岩的岩相学特征20-22
  • 3.1 二长花岗岩21
  • 3.2 花岗闪长岩21-22
  • 第4章 明水地区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22-28
  • 4.1 样品制备与测试方法22
  • 4.1.1 锆石分选与制靶22
  • 4.1.2 锆石测年22
  • 4.2 锆石U-Pb定年结果22-28
  • 第5章 明水地区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28-36
  • 5.1 分析方法28
  • 5.1.1 主量、微量元素分析方法28
  • 5.1.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方法28
  • 5.2 地球化学特征28-36
  • 5.2.1 主量元素特征28-29
  • 5.2.2 微量元素特征29-33
  • 5.2.3 Hf同位素特征33-36
  • 第6章 明水地区花岗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36-51
  • 6.1 明水地区花岗岩的形成时代36-38
  • 6.2 明水地区花岗岩的岩石成因38-42
  • 6.2.1 花岗岩的分类38-39
  • 6.2.2 成因类型39-42
  • 6.3 明水地区花岗岩的源区性质与地壳增生42-48
  • 6.4 构造背景48-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67
  • 作者 简介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忠礼,莫宣学,潘桂棠,朱弟成,赵志丹,王立全,江新胜;西藏过铝花岗岩研究近况[J];地学前缘;2003年04期

2 王德滋;华南花岗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高校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3 洪大卫;王涛;童英;;中国花岗岩概述[J];地质论评;2007年S1期

4 张旗;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贾秀勤;;21世纪的花岗岩研究,路在何方?——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六[J];岩石学报;2008年10期

5 邵其东;钱元明;吴登晨;;花岗岩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对一些问题的认识[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10期

6 王宠;;关于福建后侏罗纪的两种花岗岩相的简介[J];地质学报;1956年01期

7 Л.В.Таусон ,田华振;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类型[J];地质地球化学;1975年01期

8 张之平;;陕西秦岭地槽区花岗岩成因及成矿问题浅见[J];西北地质;1978年05期

9 S.Suensilpong;P.Putthapiban;N.Mantagit;王志泰;;含锡花岗岩的某些特征及其与构造条件的关系[J];云南地质;1982年02期

10 ;陕西省花岗岩类研究成果评审验收[J];陕西地质;198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旗;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贾秀勤;;21世纪的花岗岩研究,路在何方?——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六[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2 廖忠礼;莫宣学;潘桂棠;朱弟成;王立全;赵志丹;江新胜;;西藏过铝花岗岩的初步研究[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聂凤军;裴荣富;吴良士;张洪涛;;内蒙古中南部古陆边缘花岗岩类及其演化[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5)[C];1992年

4 权恒;;内蒙古东部黄岗地区花岗岩类型及锡矿[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6)[C];1983年

5 王玉太;史明魁;谭运金;张传荣;;南岭地区含稀有金属花岗岩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演化特点[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C];1980年

6 ;中国花岗岩类化学元素丰度(2008年出版专著)[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7 张旗;王元龙;金惟俊;贾秀勤;李承东;;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花岗岩的识别[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旗;王焰;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花岗岩源岩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四[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9 杨树锋;陈汉林;陈芙蓉;竺国强;姜继双;;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的磁性特征及地质意义[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杨树锋;陈汉林;姜继双;竺国强;;高温高压下华南两类花岗岩的波速特征及构造意义[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殿华;袁奎荣把名字刻在花岗岩上的地质学家[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1年

2 博雅;花岗岩类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有本质差别[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科强;浙西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施彬;东昆仑黑海地区加里东期过铝质花岗岩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3 周洁;江南造山带东段含钨花岗岩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彭花明;江西大湖塘钨矿含矿花岗岩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叶张煌;江西三清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特征及形成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禹丽;三江腾冲—保山地块中生代岩浆岩成因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郭春丽;赣南崇义—上犹地区与成矿有关中生代花岗岩类的研究及对南岭地区中生代成矿花岗岩的探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8 李永军;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与集成[D];长安大学;2005年

9 庞振山;河南省西部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地质特征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白宪洲;滇西龙陵地区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及其成矿作用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志才;滇西龙陵象达—平达地区中—新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罗刚;赣西北花山洞钨矿隐伏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定年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安永龙;中祁连中段丹德尔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及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张隆隆;内蒙古乌兰德勒钼铜多金属矿区花岗岩类岩体时空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刘跃;胶东早白垩世早期新城花岗岩成因及其成矿贡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李世民;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过程:西羌塘地块晚侏罗世岩浆岩约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陈虹;内蒙古阿拉善巴音诺尔公一带二叠纪侵入岩地质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魏娟娟;北武夷龙头岗—王坞铜多金属矿田花岗岩类岩浆作用与成矿[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王U,

本文编号:277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77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3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