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部东辛地区古近系沙一段沉积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09:23

  本文关键词: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部东辛地区古近系沙一段沉积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运用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沉积学和测井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东营凹陷东辛地区沙一段沉积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建立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并对研究区沉积相、沉积微相、垂向演化特征及平面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科学的阐明其沉积体系特征、分布以及控制因素等,建立符合东辛地区沙一段的沉积模式。取得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1)应用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研究,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部东辛地区沙一段地层划分为2个体系域,分为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进一步划分为5个准层序组,确立了划分方案,建立东辛地区沙一段层序地层格架。(2)根据东营凹陷东辛地区沙一段砂体的岩性、构造特征及测井响应等特征,研究区沙一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识别出滨浅湖滩坝砂体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两种沉积亚相类型,进一步划分为滩坝、生屑滩坝、滨浅湖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等沉积微相类型。(3)综合对比分析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总结主要沉积微相在岩心、录井和测井上的主要特征,建立了东营凹陷东辛地区沙一段主要沉积微相的岩-电对应关系。(4)运用点—线—面的研究思路,在层序地层格架内部分析总结沙一段沉积体系垂向演化和平面展布规律。东辛地区沙一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存在南部和北部两个方向物源。(5)本文从古气候,古地貌,古物源等控制因素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建立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辛地区滩坝沉积模式,即“风—源—湖”系统控制滩坝模式。(6)东营凹陷东辛地区非常规滨浅湖环境滩坝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古地貌条件:研究区内中央隆起带发育辛镇背斜与穹隆背斜,为滩坝沉积提供有利的地理条件。(2)古风力条件:沙一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受4级东南风及5级北风影响,是滩坝形成的有利风力。(3)古物源条件:低位体系域时期沉积厚层砂岩以及沙一段晚期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为滩坝发育提供物源。
【关键词】:滩坝 沉积模式 控制因素 中央隆起带 东营凹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P51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引言11-20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12-16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15-16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6-18
  • 1.3.1 层序地层研究16-17
  • 1.3.2 沉积相及沉积微相研究17
  • 1.3.3 砂体沉积控制因素分析17
  • 1.3.4 关键技术17-18
  • 1.4 完成工作量18
  •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18-20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20-25
  • 2.1 工区概况20-21
  • 2.2 地层特征21-22
  • 2.3 构造特征22-25
  • 2.3.1 构造演化史22-24
  • 2.3.2 构造格架24-25
  • 第三章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25-39
  • 3.1 层序界面的划分原则及标识25-27
  • 3.1.1 层序界面的划分原则25
  • 3.1.2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25-27
  • 3.2 体系域界面的识别27-28
  • 3.3 准层序组类型及识别28-30
  • 3.4 层序单元的划分方案30
  • 3.5 东辛地区沙一段层序地层划分30-38
  • 3.5.1 单井层序地层分析31-35
  • 3.5.2 连井层序地层分析35-38
  • 3.6 小结38-39
  • 第四章 东辛地区沙一段沉积相研究39-59
  • 4.1 沉积相类型与标志39-47
  • 4.1.1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39-41
  • 4.1.2 滨浅湖滩坝41-45
  • 4.1.3 沉积相类型划分方案45-47
  • 4.2 岩心单井沉积相分析47-52
  • 4.3 砂体剖面对比分析52-54
  • 4.4 沉积相平面展布54-58
  • 4.5 小结58-59
  • 第五章 东辛地区砂体控制因素及沉积模式59-75
  • 5.1 古地貌恢复59-67
  • 5.1.1 残余厚度求取与校正60-62
  • 5.1.2 倾角校正62
  • 5.1.3 压实恢复62-67
  • 5.1.4 古地貌恢复结果67
  • 5.2 古风场分析67-71
  • 5.2.1 古风向恢复68-70
  • 5.2.2 古风力恢复70-71
  • 5.3 古物源分析71-72
  • 5.4“风—源—湖”系统对滩坝的控制72-73
  • 5.5 沙一段沉积模式73-74
  • 5.6 小结74-75
  • 结论75-76
  • 致谢76-77
  • 参考文献77-81
  • 附录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克;查明;;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油气事件成藏规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3期

2 李春芹,许建华,郝新武,周李军,王思文;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西端复式油气成藏特征[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马丽娟,郑和荣,解习农;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及油气运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2期

4 刘华,蒋有录,杨万琴,王宁;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油-源特征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1期

5 刘学锋;巴彦浩特盆地中央隆起带成因机制及油气远景初探[J];河南石油;1997年03期

6 徐守余,李学艳;胜利油田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层封闭模式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5年01期

7 史双双;祁鹏;艾能平;;歧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样式及形成演化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3期

8 贾志斌;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变动与油气分布的相关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年02期

9 张明学;刘洋;吴海波;;松辽盆地北部古中央隆起带变速成图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6期

10 曾宪勇,毛江辉,王立杰,刘青河;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勘探潜力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俊杰;羌塘中央隆起带“展金组”沉积特征与构造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尹微;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寒武系构造—沉积作用及响应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日丽;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志留系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王金臣;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基底构造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孙晓玮;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部东辛地区古近系沙一段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裴明波;古中央隆起带深层层序地层学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5 谢君;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辛地区断裂与油气运聚关系[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东部东辛地区古近系沙一段沉积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4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94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c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