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激波管中冲击波与砂层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21:03

  本文关键词:激波管中冲击波与砂层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地震、土中爆炸、爆炸冲击防护等过程中涉及到冲击波与颗粒骨架的相互作用,及渗透气流与颗粒层压缩之间的相互耦合等问题。本论文基于激波管技术建立了冲击波与石英砂颗粒层相互作用的实验平台,研究了冲击波在不同石英砂样本中的波系演化,及砂体的冲击应力-应变响应。给出了渗透气流、颗粒尺寸、含水量等变量对上述问题的影响。本研究工作为评价颗粒材料防护屏障的冲击吸能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通过记录砂层冲击压缩过程的高速摄影图片,描述了砂层在冲击过程中的运动轨迹,提取出了不同深度处砂层的压缩量,进而计算出压缩应变随砂层深度的变化。通过砂层侧壁不同深度处和尾端的孔压及总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描述了砂层内部透射波和压实波的运动轨迹及速度变化。进入到砂层中的透射波演化为上升速率随深度减小的压缩波,浅层的孔压幅值会最终上升到P5;压实波具有尖锐的初始峰,宽度不超过1ms,此后浅层的压实应力在稀疏波的影响下迅速衰减,而深层的压实应力会稳定在某个远小于P5的压强。渗透气流能够明显增大孔压的幅值和上升的速率,使浅层应力峰值略有增加,但对深层应力影响不大。砂粒尺寸变大致使砂层孔隙率和渗透率变大,渗透气流影响更明显,从而孔压变大。含水砂体中的孔压以及浅层压实应力均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上升,前者由于液体中传播的透射波对孔压的贡献增大,后者由于液膜的润滑效应导致摩擦耗散被削弱。而由于冲击排水及底部液体渗出,深层中压实应力与含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通过将砂层侧壁和尾端压实应力的峰值作为砂层侧向和轴向应力的近似,得到了不同样本的应力-应变关系。发现渗透气流强化了砂层的冲击响应,其动态杨氏模量明显高于排除渗透气流的情况。少量的间隙水使得砂层更为难以压缩,动态杨氏模量增大;排水效应随着含水量增大而越发明显,留下的大量孔隙导致砂层软化,更容易压缩。通过粒径分析仪定量获得了冲击后砂粒的破碎程度,发现气流渗透受阻的砂层内,由于应力形成过程拉长,砂粒破碎效应增强;有效应力较大的含水砂层内砂粒的破碎效应也增强。
【关键词】:激波管 冲击压缩 砂层 波系结构 渗透气流 间隙液体 应力应变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3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第1章 绪论14-2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2
  • 1.2.1 描述颗粒层内部波系结构14-18
  • 1.2.2 渗透气流对波系结构的影响18-20
  • 1.2.3 颗粒层厚度对波系结构的影响20-22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2-24
  • 第2章 建立实验体系24-37
  • 2.1 立式激波管及实验段结构25-27
  • 2.2 压力测试系统27-29
  • 2.3 校验入射冲击波条件可重复性29-30
  • 2.4 样品界面处载荷分析30-32
  • 2.5 准备石英砂颗粒样品32-34
  • 2.6 布置高速摄影系统34-36
  • 2.7 本章小结36-37
  • 第3章 分析砂层在冲击加载下的运动过程37-45
  • 3.1 描述砂层在冲击过程中的运动轨迹38-42
  • 3.2 描述砂层向下运动产生的压缩应变42-44
  • 3.3 本章小结44-45
  • 第4章 砂层中压强曲线的实验研究45-69
  • 4.1 连续冲击实验次数对压强信号的影响45-49
  • 4.2 压强信号随砂层深度的变化49-53
  • 4.3 冲击诱导渗透气流对压强信号的影响53-57
  • 4.4 冲击波与小粒径砂层样本之间的相互作用57-60
  • 4.5 砂层含水量对冲击压强信号的影响60-67
  • 4.6 本章小结67-69
  • 第5章 砂层在冲击加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69-73
  • 5.1 描述砂层冲击响应的应力应变关系69-72
  • 5.2 本章小结72-73
  • 第6章 砂粒的破碎效应73-84
  • 6.1 砂层在一次实验后的破碎效应74-77
  • 6.2 砂层在三次实验后的破碎效应77-81
  • 6.3 砂层的平均破碎程度81-82
  • 6.4 本章小结82-84
  • 结论84-87
  • 1 本文的主要结论84-85
  • 2 本文的创新之处85
  • 3 本文的不足之处85
  • 4 研究展望85-87
  • 参考文献87-9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91-92
  • 致谢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湘江,周恒;计算激波的高精度数值方法[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0年05期

2 雷勇,赵振平,范宝春;激波与堆积粉尘相互作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滕宏辉,姜宗林,韩肇元;环形激波绕射、反射和聚焦的数值模拟研究[J];力学学报;2004年01期

4 浦群;;第24届国际激波学术会议简介[J];力学进展;2005年04期

5 林建民;魏以嘉;张大友;;激波管中获得低强度激波的方法[J];实验流体力学;2006年02期

6 李斌;解立峰;韩志伟;朱英中;张玉磊;;激波作用下水膜变形和雾化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11年04期

7 潘良儒;;介绍激波管[J];科学通报;1956年10期

8 郭永怀;;激波的介绍[J];物理通报;1958年05期

9 魏中磊;激波管[J];力学情报;1973年03期

10 崔季平;用激波管研究高温气体的现状与发展[J];力学情报;197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桐;翟志刚;司廷;罗喜胜;杨基明;;柱状汇聚激波的参数测量[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龙桐;王明虎;司廷;罗喜胜;;环形激波的生成及其参数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2年

3 沙莎;陈志华;范宝春;姜孝海;;激波与矩形凹槽相互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2年

4 翟志刚;司廷;罗喜胜;杨基明;;激波诱导下界面不稳定性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朱浩;宫建;沈清;;自由活塞驱动激波管缝合接触面条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朱浩;宫建;;变截面激波管流动的拟一维模型[A];第十五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2年

7 廖钦;徐胜利;;两相激波管设计和气体燃料点火延时测量研究[A];第七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翟志刚;司廷;罗喜胜;;汇聚激波作用下界面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3年

9 许东洋;吴锤结;;激波与多涡列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树海;;激波与强旋涡干扰的数值研究[A];第十届全国分离流、旋涡和流动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武华民邋本报特约记者 刘逢安;钢铁“盾牌”是这样铸成的[N];解放军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宏;笛卡尔网格下激波与物质界面相互作用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2 翟志刚;运动激波作用下气体界面不稳定性演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王泽军;二维轴对称活塞问题激波解的存在性[D];复旦大学;2004年

4 王高峰;基于激波管实验平台的甲烷燃烧化学动力学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王显圣;极小曲面特征界面的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邹立勇;激波冲击气体界面不稳定性和射流发展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7 沙莎;激波与不同物质界面的作用机理及其诱导的波系结构[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李娜;激波与球阵相互作用的动态阻力与激波结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2 杨帆;大口径激波管动态校准系统设计[D];中北大学;2016年

3 余琪琪;激波管中冲击波与砂层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南北;高压激波管的开发及碳氢燃料着火延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张博;激波与微粒相互作用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光;微型激波管内流体特性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7 雷勇;激波与堆积粉尘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8 唐敖;可燃气体中激波聚焦的数值模拟[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9 梁金虎;煤油点火延时特性及其污染效应的激波管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靳建明;火焰在激波诱导下稳定性问题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激波管中冲击波与砂层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6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96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b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