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王槐子沟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02:05

  本文关键词:王槐子沟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七里村油田王槐子沟区为例,通过对地层水中离子含量进行分析,结合地质资料,研究水化学组成、异常带分布和油藏富集规律之间的联系。针对七里村油田王槐子沟长6油层组84口井的地层水进行了化学组成研究,分析认为该区地层水矿化度较高,Cl-和Ca2+含量最高,该区长6地层水均为CaCl2水型。矿化度和氯离子质量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变质系数和还原系数较低,说明长6储层受渗入水影响较小,储层封闭性好,有利于油气的保存。运用地层水矿化度、变质系数和还原系数等参数对本区长6油层流体运移聚集成藏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层水化学组成所反映的油气运移成藏规律与勘探开发取得的实际认识相一致。长6油层虽然埋藏浅,但是并没有受到地表渗入水的影响,完整的保存了地层水原始特征。根据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内油气运移聚集成藏有利区进行了预测,探索地层水化学组成在深化油田勘探开发方面的可行性。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油藏富集 王槐子沟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41.46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1
  • 1.1 课题简介7-11
  • 1.1.1 油田水化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7-8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8
  • 1.1.3 开发历程和现状8-9
  • 1.1.4 研究目标9
  • 1.1.5 主要研究内容9-10
  • 1.1.6 技术研究路线10
  • 1.1.7 总体研究框架10-11
  • 第二章 区域基本地质特征研究11-26
  • 2.1 地质概况11
  • 2.2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11-18
  • 2.2.1 地层概况11-13
  • 2.2.2 划分对比原则13-15
  • 2.2.3 划分对比结果15-16
  • 2.2.4 构造研究16-18
  • 2.3 研究区沉积相特征与砂体展布研究18-26
  • 2.3.1 沉积演化背景及沉积物源分析18-20
  • 2.3.2 沉积微相研究依据20-21
  • 2.3.3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21-23
  • 2.3.4 沉积微相纵向分布特征23-24
  • 2.3.5 砂体纵向展布特征24-25
  • 2.3.6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25-26
  • 第三章 王槐子沟区长6地层组水化学特征26-46
  • 3.1 水文地质条件26-27
  • 3.1.1 水文地质旋回26
  • 3.1.2 流体运移26-27
  • 3.2 地层水化学特征研究27-46
  • 3.2.1 地层水化学组成27-38
  • 3.2.2 地层水类型38-40
  • 3.2.3 地层水化学特征参数平面特征40-44
  • 3.2.4 地层水化学特征参数垂向特征44-46
  • 第四章 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藏富集规律46-58
  • 4.1 试油试采特征46-49
  • 4.2 长6~3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藏富集规律49-50
  • 4.3 长6~2层水化学特征与油藏富集规律50-54
  • 4.3.1 长6~2层水总矿化度与油藏富集的关系50-52
  • 4.3.2 长6~2层水还原系数与油藏富集的关系52-53
  • 4.3.3 长6~2层水变质系数与油藏富集的关系53-54
  • 4.4 长6~1层水化学特征与油藏富集规律54-58
  • 4.4.1 长6~1层水总矿化度与油藏富集的关系54-55
  • 4.4.2 长6~1层水还原系数与油藏富集的关系55-56
  • 4.4.3 长6~1层水变质系数与油藏富集的关系56-58
  • 第五章 结论58-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付启;金强;姜桂凤;张永梅;侯泽生;;地层水在天然气保存中的积极作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5期

2 冷济高;庞雄奇;张凤奇;崔丽静;刘海波;;辽河西部凹陷地层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张琴;汪宗余;王广源;龙鹏宇;唐颖;聂海宽;;永安地区地层水成因分析及与油气的关系[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2期

4 刘健;潘建军;;地层水综合管理方法的实现:从油藏管理到环境保护[J];国外油田工程;2010年09期

5 关云梅;王兰生;张鉴;张琦;施雨华;;地层水与残酸、钻井液混合液特征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1年02期

6 封猛;肖辉;胡广文;王倩;张俊明;王福升;;基于D函数鉴别地层水的方法与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年04期

7 吴巧英;谢润成;陈珊珊;谭平川;;中扬子地区地层水特征及与油气保存的关系[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年05期

8 蔡映宝;地层水中苯系物的色谱分析方法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1982年01期

9 周佳美;;新肇油田地层水影响及抑制方法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03期

10 程晓东;肖中海;王彬;李凤琴;;地层水鉴别标准及其在二连油田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崔永强;;幔源油气与碱性地层水[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0: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深循环及其地质环境效应[C];2009年

2 曲希玉;刘立;;乌尔逊凹陷含片钠铝石地层水特征及成因[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李晓燕;向立宏;解玉宝;银燕;;东营凹陷地层水成因演化与油气成藏[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4 崔永强;;松辽盆地碱性地层水、碱源及其碱交代作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5 曲希玉;刘立;;乌尔逊凹陷含片钠铝石层位与其他层位地层水对比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汤勇;杜志敏;孙雷;;考虑地层水存在的注CO_2混相驱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成艳;;平湖油气田地层水特征分析及其与油气保存关系[A];上海市石油学会中青年科技论文集(2007)[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郑晓东;利用废弃油井开发地层水十分可行[N];人民政协报;2007年

2 余琪祥 江其勤;仅靠地层水难识油气真面目[N];中国石化报;2013年

3 豆孝珍 宁以 秦祖奎 曹阳;降本小动作 增效大文章[N];中国石化报;2014年

4 资深财经观察人士 晋风;重视地陷:不要让地层再窒息[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5 张可春 王金发 周立波 董艳;开拓的步伐[N];中国石化报;2001年

6 枫火;有效提高作业质量的XZD-66型堵水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5年

7 田锟邋邓贤伟;让塔里木河水更清天更蓝[N];中国石化报;2008年

8 朱润忠 王自力;研讨川西深层开发环保配套技术[N];中国石化报;2009年

9 记者 滕艳;中国五个地区最有希望找碘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银德;靖边气田马五_1气藏南二区地层水特征及开发对策[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2 何晓;横观各向同性地层声波测井波场模拟与地层渗透率反演[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熊生春;碱溶液在地层多孔介质中的输运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9年

4 于志超;饱和CO_2地层水驱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刘向峰;采动损伤地层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6 李智强;低频聚焦型电磁波测井响应及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金文辉;低渗透砂岩气藏气水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俊龙;川西气田地层水配制压裂液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延飞;川西坳陷中段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保存条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志刚;地层化学元素测井仪研发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鲁平;吴起采油厂18号注水站清污混注工艺技术优化[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薛东圆;王槐子沟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6 王丽丽;压裂后庆深地层水地化参数提取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杨晓辉;徐家围子断陷地层水地化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8 段雁超;砾岩电各向异性地层中感应测井响应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9 宫亚军;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地层水成因及水岩相互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涛;新场地区须家河组气藏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王槐子沟区域水文地质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6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66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3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