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松辽盆地北部民73-民7井区扶余油层沉积相及砂体分布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23:05

  本文关键词:松辽盆地北部民73-民7井区扶余油层沉积相及砂体分布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朝阳沟阶地-长春岭背斜构造带位于三肇凹陷东南部地区,是大庆油田持续稳产的重要资源领域。通过对朝长地区有利勘探目标区的多轮优选,认为该区民73-民7井扶余油层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扶余油层河道砂体的单层砂体规模小,而且河道砂体横向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一系列不利因素加大了扶余油层的勘探难度。因此开展精细沉积微相研究和河道砂体分布预测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沉积岩石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以及石油地质学为理论指导,在精细岩芯观察和测井、录井资料解释基础上,综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对民73-民7井扶余油层(即扶Ⅰ组和扶Ⅱ组)开展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研究工作,建立了研究区扶余油层精细层序地层格架,然后研究了高频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的沉积体系特征。最后,对研究区的砂体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储层砂体在垂向上、剖面上和平面上的沉积特征,重点分析了曲流河发育的规模。主要取得的成果和认识如下:1)依靠岩芯、测井、录井资料,确立了研究区扶余油层高频层序界面识别的标志,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和依据,以基准面旋回为约束,并结合地层沉积厚度作为约束条件,将扶余油层扶Ⅰ组和扶Ⅱ组划分为12个短期旋回。其中,扶Ⅰ组划分为7个短期旋回,扶Ⅱ组划分为5个短期旋回。2)通过对工区大量取芯井的精细岩芯观察和描述,明确了研究区岩石相及沉积相类型。统计表明,扶余油层主要发育泥岩类、粉砂岩类和细砂岩类三个大类,进一步可划分为5类泥岩相、6类粉砂岩相、4类细砾-细砂岩相。通过岩相类型及特征分析,结合测井相标志,认为研究区为一套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进一步可划分为5种亚相、10种微相类型。其中曲流河相最为发育,主要为河床亚相、河漫亚相和堤岸亚相,浅水三角洲相可划分为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不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决口扇、分流河道、洪泛沉积等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决口扇、支流间湾等微相。3)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对各小层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民73-民7井扶余油层主要为一套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Q3-SSC1时期为三角洲平原沉积,受南部物源控制;Q3-SSC2-Q4-SSC3时期为曲流河沉积,受到南部物源控制,其河道宽度整体较大;Q4-SSC4-Q4-SSC5时期,主要为曲流河和三角洲平原沉积,沉积水体逐渐变深,河道宽度呈现出变窄的趋势;Q4-SSC6-Q4-SSC7时期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沉积水体进一步变深,河道宽度普遍较窄。民73-民7井区扶余油层沉积相纵向演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由下往上,显示沉积水体先由深变浅,再由浅变深的先湖退后湖侵的沉积过程。4)精细分析了研究区扶余油层不同河道砂体的成因类型及沉积特征,研究了储层砂体沉积旋回发育的期次,并分析了其剖面和平面展布特征。曲流河道砂体以细砂岩、粉砂岩沉积为主,层理规模较大,以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块状层理、平行层理为主,砂体规模相对于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明显较大,其内部沉积旋回次数主要在3-10次。顺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较好,呈多条带状;而垂直物源方向,砂体连续性较差,呈透镜状。5)对研究区的砂体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储层砂体在垂向上、剖面上和平面上的沉积特征。精细刻画了储层砂体内部构型,并重点定量分析了民73-民7井区曲流河道砂体规模。每个细分层单元内一般发育两期河道砂体。利用经验公式计算以及与密井区井间约束相结合,统计认为曲流河道厚度分布在2-12.5m,规模介于300-1450m。
【关键词】:民73-民7井 扶余油层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曲流河 浅水三角洲 沉积相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
  •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4 主要研究内容13
  •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13-14
  • 1.6 完成工作量14-15
  • 1.7 主要成果及认识15-18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8-23
  • 2.1 区域地质背景18-19
  • 2.2 盆地演化与构造运动19-20
  • 2.3 地层发育特征20-21
  • 2.4 物源背景21-23
  • 第3章 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23-32
  • 3.1 地层对比方法与原则23
  • 3.2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23-25
  • 3.3 扶余油层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识别及特征25-27
  • 3.4 典型单井层序地层划分27-30
  • 3.5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30-32
  • 第4章 沉积相研究32-51
  • 4.1 沉积相识别标志32-33
  • 4.2 岩相类型及组合特征33-37
  • 4.3 沉积相类型划分及特征37-40
  • 4.4 高频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展布40-51
  • 第5章 储层砂体精细刻画及分布规律51-63
  • 5.1 储层砂体精细解剖51-54
  • 5.2 储层砂体内部构型特征54-56
  • 5.3 储层砂体展布特征56-61
  • 5.4 储层砂体定量分析61-63
  • 第6章 结论63-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9
  • 个人简介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波;王革;王雪;张顺;林铁锋;;安达向斜达9井扶余油层油流的确定[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6期

2 付广;刘美薇;;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油成藏的控制[J];沉积学报;2010年01期

3 屈振国;;提高葡南扶余油层动用程度技术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11期

4 张微;;扶余油田扶余油层与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试验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8期

5 黄德利;姜洪福;曹海涛;范彩匣;;肇州油田扶余油层优质储层概率分布[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6期

6 刘磊;刘风卫;刘继文;;松辽盆地南部红岗北扶余油层小层划分与对比[J];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7 肖超;吕鹏贤;张洪峰;王桂娟;杨东;;查干湖地区扶余油层产能预测方法研究[J];油气井测试;2010年04期

8 陈博;李占东;单丹丹;李吉;;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余油层主河道预测及其油气意义[J];价值工程;2012年30期

9 夏建慧,周书欣;关于松辽盆地扶余油层的油源问题[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10 赵莹;;头台油田茂11区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2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魏宪成;肇州油田扶余油层产能工程投产[N];中国石油报;2006年

2 刘祥飞;大庆地震预测技术在扶余油层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记者 立春;地震预测技术在扶余油层取得重大突破[N];大庆日报;2005年

4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余虹娜;大庆油田水平段最长井固井成功[N];中国石油报;2011年

5 杜志清 本报记者 王敬;科技引擎助力外围油田持续稳产[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姚仕文 本报特约记者 刘安岐 冯金有;挑战极限勇者胜[N];中国石油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穆广田;“通吃”油层深挖潜[N];中国石油报;2010年

8 记者 裴丽;杏北油田为4000万吨稳产再做新贡献[N];大庆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鑫;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州401区块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刘云燕;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3 刘宗堡;三肇凹陷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4 张雷;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5 康德权;肇州油田州201区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周永炳;齐家油田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有效开发配套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杨庆杰;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油气成藏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李延平;大庆油田州201区块扶余油层精细地层格架与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宋土顺;低孔低渗砂岩储层中优质储集条件的形成机制及预测[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猛;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扶余油层精细沉积相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李鑫;大庆长垣南部敖南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淑晶;肇源南长47井区油水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任欢颂;朝44南区扶余油层井震结合构造精细刻画[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陈素凤;大安油田扶余油层次生孔隙发育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王佳慧;临江地区扶余油层精细建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7 周浩;储层预测技术在吉林油田中央坳陷区扶余油层中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8 郝泽翰;大安油田扶余油层沉积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9 翟雪;大安油田扶余油层裂缝发育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10 许玲玉;高台子油田扶余油层精细构造解释[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松辽盆地北部民73-民7井区扶余油层沉积相及砂体分布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7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77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5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