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中新世以来奄美三角盆地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08 02:04

  本文关键词:中新世以来奄美三角盆地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来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位于菲律宾海西北部的奄美三角盆地是亚洲大陆风尘物质的重要“汇”,因此从奄美三角盆地沉积物中提取亚洲大陆风尘物质输入的信号对于追溯亚洲大陆古气候、古环境的演化具有重大意义。“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51航次在奄美三角盆地采集了高质量的岩芯沉积物,为开展该海域风尘记录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本文对该航次采集的两个岩芯U1438A孔和U1438B孔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了中新世以来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种类、含量、结晶学参数,以及粘土矿物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中新世以来奄美三角盆地沉积物中粘土矿物主要是由蒙皂石、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组成,其中蒙皂石(~55%)和伊利石(~35%)为主要组分,绿泥石(7%)和高岭石(~3%)含量较低,为次要组分。伊利石的化学指数绝大部分小于0.5,平均值为0.3,伊利石结晶度指数在0.18-0.43°Δ2θ之间变化,平均0.3°Δ2θ,绝大部分都0.4°Δ2θ。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蒙皂石多呈不规则状,如絮状、朵状、卷片状;伊利石和绿泥石则为不规则片状,边缘清晰,角钝圆,有被磨蚀的痕迹。通过将研究区粘土矿物组成、结晶学特征和形貌特征与可能源区(亚洲大陆、吕宋岛、西菲律宾海、四国海盆等)粘土矿物进行对比分析,对四种主要粘土矿物的来源进行了分析,蒙皂石的高含量(~55%)以及典型的自生形态(花朵状、絮状等)表明其主要来自研究区周围火山岛弧物质的风化蚀变;伊利石的结晶度指数与化学指数指示其产生于寒冷干燥、物理风化占主导的环境条件下,而且伊利石结晶度值与黄土、古土壤中伊利石的结晶度值基本一致,伊利石形态呈不规则片状,棱角钝圆,未发现细针状的自生伊利石,由此说明伊利石应该来自亚洲大陆;绿泥石和高岭石中新世以来的变化趋势同伊利石基本一致,而且二者与伊利石之间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因此认为绿泥石和高岭石也主要来自亚洲大陆。中新世以来,四种主要粘土矿物的含量表现为阶段性变化:阶段1,早中新世(23-16.0Ma),以蒙皂石为主,含量90%,伊利石含量次之,9%,基本不含绿泥石和高岭石;阶段2,中中新世-晚中新世(16.0-5.3Ma),蒙皂石含量有所减少,平均61%,伊利石、绿泥石以及高岭石含量显著增加,伊利石平均含量达到30%,绿泥石和高岭石总含量为10%;阶段3,上新世至今(5.3Ma-至今),伊利石含量(46%)明显增加,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也增至13%,而蒙皂石的含量明显降低(41%)。中新世以来,引起粘土矿物显著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早中新世(23-16Ma)主要受构造活动影响,频繁的火山活动产生大量的火山物质,这些火山物质的蚀变使得奄美三角盆地蒙皂石含量很高;中中新世至今(16Ma至今)全球气候变冷驱动了亚洲内陆干旱,以及大气环流的增强,导致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输入明显增加。伊利石含量的变化记录了东亚冬季风在大约15Ma、8Ma以及3Ma时出现的三次增强。晚更新世以来,(伊利石+绿泥石)/蒙皂石、(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冰期高的特点指示了亚洲物质输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冰期亚洲大陆干旱和东亚季风的增强。
【关键词】:粘土矿物 物源 奄美三角盆地 中新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577;P534.621
【目录】:
  • 致谢4-6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引言13-19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3-14
  • 1.2 菲律宾海粘土矿物研究现状14-19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19-29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海底地形地貌19-21
  • 2.2 构造背景21-24
  • 2.3 研究区及周围沉积特征24
  • 2.4 水文气象特征24-26
  • 2.5 研究区气象特征26-29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29-40
  • 3.1 研究材料29-32
  • 3.2 地层年代框架32-34
  • 3.3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34-40
  • 3.3.1 技术路线34-35
  • 3.3.2 样品前处理35-36
  • 3.3.3 粘土矿物的提取36-37
  • 3.3.4 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37-38
  • 3.3.5 粘土矿物扫描电镜分析38-40
  • 第四章 粘土矿物组成、特征和分布40-50
  • 4.1 粘土矿物组成40-42
  • 4.2 粘土矿物特征42-47
  • 4.2.1 粘土矿物特征参数42-43
  • 4.2.2 粘土矿物的形貌特征43-45
  • 4.2.3 粘土矿物的化学特征45-47
  • 4.3 粘土矿物分布47-50
  • 第五章 粘土矿物物源分析50-64
  • 5.1 蒙皂石53-55
  • 5.2 伊利石55-57
  • 5.3 绿泥石57-58
  • 5.4 高岭石58-59
  • 5.5 粘土矿物含量变化的控制因素59-64
  • 第六章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79
  • 作者简历79-80
  • 硕士期间论文完成情况80-81
  • 附表 1 U1438A孔粘土矿物组成、含量及特征参数81-82
  • 附表 2 U1438 B孔粘土矿物组成、含量及特征参数82-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儒;温世达;马乐群;;我国某些粘土矿物的电子显微镜研究[J];地质与勘探;1977年01期

2 薜金声;王德文;;关于海洋底质粘土矿物学研究方向的问题[J];海洋科技资料;1978年01期

3 William D.Johns ,任大伟;1980年粘土矿物概况[J];地质地球化学;1982年06期

4 何良彪;黄河三角洲近岸区粘土矿物的分布图式[J];科学通报;1983年09期

5 曾昭祥;从沉积物(岩)中提取粘土矿物的简易方法[J];矿物岩石;1983年03期

6 蔡秀成;粘土矿物的电子自旋共振[J];地质地球化学;1985年04期

7 方邺森;粘土矿物的分类[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年02期

8 张汝藩,李康,孙松茂;扫描电镜在粘土矿物研究中的应用[J];地质科学;1986年04期

9 赵蕙敏;某些粘土矿物在电镜中脱失晶格水的实验研究[J];科学通报;1987年10期

10 C.D.Curtis ,刘羽;分析透射电镜在成岩粘土矿物研究中的应用[J];地质地球化学;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天乐;王宗良;;《中国粘土矿物的电子显微镜研究》(1978)[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8)[C];1986年

2 张倩;杨琛;党志;;泰乐菌素在粘土矿物上的吸附特征[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周慧堂;;粘土矿物加工的细度以及其对应用性能的影响[A];2012首届饲料脱霉技术研讨会暨霉菌毒素吸附剂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葛传芝;闵际坤;;滇池科1井粘土矿物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C];1984年

5 曲永新;张永双;冯玉勇;张加桂;;中国膨胀土粘土矿物组成的定量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刘显东;陆现彩;王汝成;周会群;;基于量子力学模拟的粘土矿物结构及表面反应性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林江;谢襄漓;;粘土矿物材料在阻燃技术中的应用前景与问题[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郑启明;刘钦甫;申琦;;黑龙江侏罗纪含煤地层粘土矿物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学杰;汪品先;徐彩珍;徐元爱;;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分布与物源分析[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袁鹏;刘红梅;刘冬;吴大清;;油气形成过程中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几点思考[A];2012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叶青 实习生 龙小雄;视土为金的研究者[N];广东科技报;2010年

2 孝文;火星存在粘土矿物迹象[N];中国矿业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朝文;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盆地沉积物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对构造与气候演化的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孙垦;天然粘土矿物的有机改性及其对阴离子型PPCPs的吸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韩文;长江中下游红土剖面中粘土矿物的风化淋滤与过渡相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赵健;软岩粘土矿物的掺杂机制及其吸附特性[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5 苏凯;改性粘土矿物去除硝酸根离子的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6 孙庆峰;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岩芯粘土矿物与末次冰消期以来环境变化探讨[D];兰州大学;2009年

7 刘邓;不同厌氧微生物功能群对粘土矿物结构Fe(Ⅲ)的还原作用及其矿物转变[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8 王风华;王庄—宁海地区砂岩储层敏感性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9 孙慧敏;粘土矿物胶体对铅的环境行为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丹;异化铁还原菌与有机粘土矿物相互作用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张晋;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和粘土矿物组成与分布特征及其物源指示[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脱世博;柴达木盆地东北部中新世沉积物粘土矿物变化特征与化学风化及其古气候意义[D];兰州大学;2013年

4 刘华华;中新世以来奄美三角盆地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来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5 刘子彰;利用含铁粘土矿物和微生物降解焦化废水中喹啉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席雅娟;钱塘江主要支流及干流沉积物的粘土矿物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杨兴华;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中粘土矿物的变化及作用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8 张勋江;聚丙烯酰胺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李彩虹;内蒙古东北地区上古生界粘土矿物组合的成因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10 于漫;吐鲁番坳陷侏罗系粘土矿物特征及成因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新世以来奄美三角盆地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来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0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430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5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