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宿南矿区地下水演化与识别

发布时间:2016-06-30 15:12

  本文关键词:基于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宿南矿区地下水演化与识别,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矿业大学》 2014年

基于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宿南矿区地下水演化与识别

陈松  

【摘要】:以宿南矿区四含水、煤系砂岩水和太原组灰岩水为研究对象,系统搜集了研究区钻孔及水文地质资料,测试了各含水层常规离子、微量元素(含稀土)和同位素含量,利用GMS建立了矿区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分析了地下水迳流特征及水位水量变化规律;研究了各含水层常规水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约束了地下水年龄,探讨了地下水空间及时间演化规律,模拟了地下水迳流场地球化学过程,揭示了宏观组分和微量元素、同位素的关系,构建了水源识别模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矿区地下水三维结构模型对于地质构造有一定的响应,能够正确认识地下水含(隔)水层厚度、深度及分布特征。四含水主体迳流方向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砂岩水以静储量为主,,横向迳流特征不明显;太灰水整体表现自矿区周边向矿井附近流动的趋势。随着煤矿开采,矿区地下水水位明显下降。四含水流动过程中以CO2参与的长石类矿物溶解作用为主;砂岩水缺少明显的迳流和补给痕迹;灰岩水迳流以CO2参与的少量方解石和白云石溶蚀作用为主。 (2)宿南矿区地下水多是时间较为久远的亚现代水。TDS、Ca2++Mg2+、D、18O显示四含水主体由北向南流动,太灰水则恰好相反,由南向北流动。四含水主要受到CO2引起的碳酸化作用影响,砂岩水主要受硫酸化作用的影响,灰岩水主要受碳酸盐岩溶解的影响;此外阳离子交替吸附反应在砂岩水和灰岩水中作用明显。地下水演化过程中明显受地质构造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离子含量变化在空间和时间均呈现一定规律。 (3)矿区三个含水层具有各自不同的水化学过程及影响因素,三个含水层中均含过高的TDS而不能直接饮用,但灌溉适用性普遍较好,砂岩水水质最差。含水层中常规组分、微量元素和同位素(D、18O、13Cdic、18Odic、87Sr/86Sr)都有不同特征。Sr和Zr可以作为灰岩水和砂岩水中特征微量元素,且与其他常规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根据不同特征离子建立了水源识别图形,基于祁东矿常规水化学参数和宿南矿区微量元素参数,建立了水源识别模型。丰富了稀土元素和同位素方法在水源识别中应用中的成果。本论文丰富了矿区地下水渗流场与化学场、宏观组分与微观组分的研究成果,对于矿区地下水开采及水源识别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641.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青伟;柴社立;蔡晶;;吉林东部花岗岩区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对岩石风化作用的制约[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S1期

2 董维红;苏小四;谢渊;侯光才;柳富田;;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水-岩反应的锶同位素证据[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李俊云;李林立;谢世友;李廷勇;李元庆;;人类活动对川东平行岭谷区岩溶地下水化学性质季节变化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4 金继宇;与地震有关的水文及地球化学变化(英文)[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年01期

5 宋保平,张先林,方正,陈中原;长江河口地区第四系地下水化学演化机制[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6 孙继朝,贾秀梅;地下水年代学研究[J];地球学报;1998年04期

7 贺国平;张彤;赵月芬;周东;;GMS数值建模方法研究综述[J];地下水;2007年03期

8 魏林宏,束龙仓,郝振纯;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9 王水献;王云智;董新光;;焉耆盆地浅层地下水埋深与TDS时空变异及水化学的演化特征[J];灌溉排水学报;2007年05期

10 王丽霞;刘芳;唐泽军;;基于GMS的石羊河流域含水层空间结构变化的可视化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业新;华北平原典型地区大规模开采条件下不同层位含水组地下水互动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玉萍;汪家权;张玲;邵超;姚晓艳;;巢湖北岸浅层地下水水化学成分与分布规律[J];安徽地质;2011年03期

2 衡涛;谢世友;;重庆南川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岩溶泉水水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3 张芳;朱合华;吴江斌;;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研究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4 张芳;朱合华;吴江斌;;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研究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5 尹观;王小丹;高志友;闫秋实;黄艺;;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径流水文规律的同位素示踪研究[J];冰川冻土;2008年03期

6 王水献;董新光;刘磊;;新疆焉耆盆地绿洲水盐双梯度下天然植被多样性分异特征[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7 屈红刚;潘懋;明镜;吴自兴;孙志东;;基于交叉折剖面的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快速构建方法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8年01期

8 李百寿;秦其明;邢立新;姚云军;叶霞;;基于3DS MAX的火山地质景观三维建模与动态模拟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屈红刚;潘懋;明镜;吴自兴;孙志东;;基于交叉折剖面的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快速构建方法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彭定邦,吴炳肃;西石门铁矿水文地质条件和矿坑涌水量的预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良峰;刘修国;尚建嘎;;面向城市地质信息系统的3DGIS关键技术探讨[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巩立亮;张延军;张烽龙;赵龙;倪福全;;露天煤矿开挖工程承压含水层井点降水数值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文平;李小琴;孙如华;;巨厚坚硬岩层下煤层开采“动力突水”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有强;;地下水数值模型在煤系含水层中的应用[A];纪念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矿井地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5 张洪平;刘恩凯;王东升;贾艳琨;孙继朝;;中国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影响因素[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文集(7)[C];1991年

6 孙营营;陆宝宏;杨洪林;汪集;;同位素方法在太浦河调水试验中的应用[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朱良峰;;三维地质模型的可视化分析技术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梁正央;肖斌;戎晓力;;地质信息可视化的RIA解决方案[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曾立斌;戎晓力;梁正央;;地铁施工风险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研究[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赵振华;袁革新;陈剑杰;;西北某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区域地下水循环特征的水化学证据[A];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雄师;讨赖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及其合理配置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朱春林;滇中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及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章冲;网络环境下煤矿三维建模及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4 程汤培;地下水流动数值模拟的高效并行计算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蒋小伟;盆地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杜朝伟;海底隧道衬砌水压力及结构受力特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魏迎春;煤矿床勘查辅助决策及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王睿;煤层顶底板突水地质力学条件及其危险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董书宁;干旱、半干旱复杂矿区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及综合利用[D];长安大学;2011年

10 赵慧;关中盆地地下热水地球化学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艳卉;矿井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吕小凡;渑池县段村—雷沟铝土矿开采对矿区地下水影响模拟与评价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毕永传;日照市滨海区浅层地下水系统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玉玉;沈阳市城区地下水系统优化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华磊;丁家坟滑坡失稳机制及变形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柳清峰;昆明地热田Ⅱ块段地下热水系统渗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应用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沈飞;西昌某钢铁新基地工程水文地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伟;钦州市区岩土地基工程地质区划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杨婧;河北省唐海县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10 董慧超;北京地铁九号线三维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绪美;董元华;石浚哲;王辉;;聚类因子分析在太湖水质参数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6期

2 伍兆聪;复杂类型的多层含水层越流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其解法的探讨[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3 谢轶;苏小四;高淑琴;;基于GMS支持下的大庆地下水库区水文地质结构可视化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S1期

4 董维红;苏小四;侯光才;林学钰;柳富田;;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分布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2期

5 陈森鑫,刘海滨,康国军;流量测井求取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方法及资料解释技术[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6 贺国平,邵景力,崔亚莉,张德强;FEFLOW在地下水流模拟方面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向速林;杨柳春;冉全;;回归分析法在地下水水质动态预测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理工卷;2006年01期

8 李阳兵,谢德体,魏朝富,周宝同;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5期

9 伊海生;林金辉;赵西西;周恳恳;李军鹏;黄华谷;;西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世—中新世湖相碳酸盐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正铕异常成因初探[J];沉积学报;2008年01期

10 兰文辉,刘建平;博斯腾湖水质变化分析与对策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家兵;天津深层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于军;基于ArcGIS平台的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海涛;绿洲水资源利用情景模拟与绿洲生态安全[D];北京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瑞森;博斯腾湖流域水盐平衡模型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彦,乔国超,戴云凯;对驻马店市地下水开采现状的思考[J];河南地质;2000年02期

2 潘俊,陈欣,孙才志;年调节平原型水库与地下水联合调蓄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年02期

3 李国荣;聊城市地下水开采与补源研究[J];山东水利;2005年08期

4 梁进安,张广林;洛阳市区洛河水面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王文科;李俊亭;王钊;冯西洲;徐敏;王文明;杨丽君;;河流与地下水关系的演化及若干科学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2期

6 王海国;田士奇;;长春市地下水保护性开发利用策略[J];吉林水利;2007年06期

7 阮万清;;基于属性区间识别理论的地下水开采评价模型[J];煤炭技术;2008年02期

8 ;新疆投12亿勘查开发地下水[J];地质装备;2008年03期

9 田立;钱宇红;;南通市地下水开采现状及开发利用研究[J];地下水;2008年03期

10 姜黎;张亚芳;;邢台市地下水开采现状与对策研究[J];地下水;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皝;唐益群;杨坪;王建秀;;农村地下水资源开发现状与综合治理[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2 田廷山;;地下水合理开发与保护的战略对策[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37分会场“生态经济与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分会论文集[C];2005年

3 樊明;王东杰;;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农业增产方式亟待调整[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4辑)[C];2012年

4 路瑞利;王红雨;方树星;;宁夏某区地下水开采数值模拟研究[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邝白莜;刘如春;;地质专家杨鹏儒提出广州地下水呈过剩状态导致水位上升地质变化危及城市安全[A];广州市老工程师协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8年

6 刘刚;雷炎;王志坤;张勤;;辽阳市首山超采区地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赵霞;陈建生;;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的几点质疑[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霞;陈建生;;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的几点质疑[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9 邱玉洲;董金梅;岳潇静;刘建华;李青霞;;胶东地区地下水地表水联合优化调度初步探讨[A];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6[C];2006年

10 胡娟;丁国梁;;浅析阜康市地下水埋藏分布及水位动态[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谢宏;[N];大众科技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于猛;[N];人民日报;2005年

3 谢飞君;[N];中国建设报;2004年

4 特约记者 范宏喜;[N];中国矿业报;2006年

5 刘红平;[N];楚雄日报(汉);2007年

6 白青莲;[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高慧丽 段金平;[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8 庾莉萍;[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9 记者 宋鹏霞;[N];解放日报;2006年

10 毛木金(作者系洪城水业董事长);[N];南昌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樟;松原市龙坑水源地水量水质演化特征及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任军;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两侧地下水风险源特征分析及保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徐彦泽;沧州市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与稳定同位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陈添斐;地下水与陆面蒸散相互作用的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胡立堂;地下水三维流多边形有限差分模拟软件开发研究及实例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6 杨鹏年;塔里木河下游间歇输水条件下地下水恢复与植被响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7 孙威;地下水中苯类有机污染的原位反应带修复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黎明;新疆渭干河流域地下水开采—生态环境保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

9 侯国华;傍河区地下水氨氮污染修复的PRB技术研究及工程有效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0 夏强;地下水不确定性问题的多模型分析方法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西洲;河流与地下水关系演化的实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姚珂君;傍河抽水驱动下河流与地下水关系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徐网谷;地下水开采凿井空间辅助设计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竟;植被对地下水依赖程度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陶建华;沙颍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6 付强;河流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实验与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7 李文娟;北京市集约化农区地下水硝酸盐时空分布特征及脆弱性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8 王威;鄂尔多斯乌兰淖地区地下水开采下的植被生态风险评价与预测[D];吉林大学;2009年

9 霍洪元;三江平原梧桐河灌区地表水地下水优化调度方案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10 程仲雷;克里雅绿洲盐渍化及地下水调控措施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宿南矿区地下水演化与识别,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3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3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1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