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试论中山大学四校区园林绿化概念规划

发布时间:2015-02-06 16:10


  [论文摘要]文章从中山大学园林绿化的现状着手,对中山大学绿化情况的历史进行展示,对现阶段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中山大学园林绿化的成就和问题予以梳理,对其出现的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提出建设一流校园的校园环境为目标的园林绿化规划,指出其各个校区规划的特色、目标、关键环节、重点,提出校园绿化规划中的两个目标、三个理念、三个校园、四大园建设等切合实际绿化改造规划的构想。

  [论文关键词]高校 园林绿化 规划 问题 对策

  一、中山大学园林绿化概念规划提要

  (一)现状分析
  1.中山大学园林绿化规划价值综述
  中山大学四个校区总面积为61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99万平方米(含山林面积151万平方米)。因地处亚热带,先天环境条件适宜,是广东以至华南地区人才孕育基地,也是广东珍贵植物输出基地。现隶属中国科学院全国最大植物园之一的华南植物园,前身是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1956年定址广州天河现址后,众多的植物种类移自康乐园;早在1908年美国宾西法利亚州立大学的高鲁莆园艺师到岭南大学任教,开始在康乐园进行系统的植树行动,一大批李树、榕树、樟树和荔枝树等乡土树种在康乐园扎下了根;国外引进的热带树种,如澳大利亚的桉树、白千层、木麻黄、和南洋杉等,桉树和白千层也达数千株。中山大学还是广州最早引入大王椰子、长叶刺葵、油棕等产于热带树种的地方;中山大学还有全广州市唯一一株印度马钱树;中山大学的竹种标本园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多次的移植、培育,现竹种达120余种,其中包括世界罕见的沙罗单竹、苦竹、鸡斗筋,还有在1952年中国第一次结果120颗的象鼻竹。现中山大学南校区有乔灌木16500株,植物种类达800多种。
  中山大学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植物景观作为大学校园物质和精神的载体,既包含了自然景观环境的内容,也包括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这样说过,“在一棵树下,教师不把自己当成教师,学生也不把自己看成是学生,这样的一些人,就许多实际问题平等地进行交谈,这才是学校的开端……”。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植物景观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构建一个有人文气氛的校园交流场所,还在于它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心灵空间。
  中山大学有充足的植物资源和沉淀,也承载着广州市、广东省以及华南区域的人才基地的重托,建设既有人文学科氛围特色,又具国际化、开放性的绿色校园,在环境中体现康乐校园精神,让莘莘学子在具体浓郁的学术气氛中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展现奋发向上的精神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中山大学园林绿化存在问题与分析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建设投入情况不同,中山大学四个校区园林绿化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
  (1)普遍存在四个校区系统性规划园林绿化不足。绿化植物不是简单地作为建筑的附属物、填充物,绿地系统与建筑是自然之物与人工之物的一种平衡、一种交织、一种对比、一种高层次的相辅相成。四个校区校园绿地规划需要通过系统性地规划来提高和完善,每个校区绿地也要系统全面地规划提升空间,才能更贴近中山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2)校园植物品种配置颜色过于深绿,缺乏色彩和香味。尤其缺乏规模性的植物色彩和花香气流,在观赏叶、花、形等方面也缺乏深化设计。
  (3)绿地和水景观浪费严重。许多绿地和水面仅仅是满足绿化率和河、湖存在的要求,与师生对各种类型的活动场所和交流场所的需求有较大距离。如东校区的小谷围河,本像一条缠绕在校区的美丽飘带,然而,现这条飘带又黑又臭,也没有花,美丽的公主变成了邋遢的灰姑娘,东校区的师生想流连河岸都只能掩鼻而过。
  (4)校区绿化景观严重不平衡。南、北校区古木参天,植物群落丰富,古香古色建筑与参天大树相映生辉;东校区和珠海校区树小单薄,植物群落相对稀落,只见大楼不见大树,长夏烈日暴晒,秋冬冷雨浇淋,绿化只是完成了基本建设。
  (5)南北校区的历史文化传承,未在东校区和珠海校区这些新校区校园中体现。许多历史名木古树和故事,未能有效在新校区继承和诉说。
  (6)绿地养护质量参差不齐。出现不少绿植残缺和黄土裸露区域,许多绿植老化、缺损,丧失观赏和养护的价值,也未得到有效处理。

  三、中山大学园林绿化概念规划与对策

  1.两个目标:建设一流生态友好校园;建设一流人文气氛校园。
  2.三个理念:
  (1)以本土的素材,造世界产品。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在有关会议中着重强调要利用本土的植物素材打造广东生态绿化, 岭南素有植物之乡的美誉,利用本土植物素材在保护生态、节约开支等方面都是必要的,用本土植物特色打造开放性、国际型的生态校园,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以植物的语言,说人文故事。
  中国植物文化历史悠久,很多诗、词、歌、赋和民风民俗都留下了歌咏植物的传世篇章,古人赋予了各种植物材料人格化的内容,梅兰竹菊历来被誉为“四君子”,象征着高尚的人品和作风,而硕果累累的桃李则被公认为教师的化身,用植物的语言说人文故事也是中国的传统。
  (3)以生态环境,建节约校园
  以自然的生态建美丽节约校园是国内外高校绿化园林建设的趋势。通过利用地形、地貌及优美的环境,满足校园植物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植物景观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工作的教职员工和在读学生需要,而且要不损害后续人员的继续发展。把校园环境的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员素质发展等紧密联系起来,运用雨水回收利用、废水循环利用等现代科技手段建节约校园,构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使校园建设能够持续发展。


  3.三个效益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
  4.四大园建设
  在四校区分别建设四大园,为师生提供休憩活动和观赏园林绿植的场所。
  (1)逸仙足迹园(珠海校区)
  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奔波,足迹遍布世界,如国外的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及纽约、日本的东京、英国的伦敦、越南、新加坡、布鲁塞尔、印度尼西亚等,国内中山、广州、南京、上海、北京、广西、香港、澳门等地;由世界和国内各地的校友捐赠,种上伟人所到城市的市花,以寓追寻伟人的足迹、继承中山事业意。珠海校区临近中山市,该园对短时间内新校区建设校园历史传承意义的作品,较为有效。
  (2)康乐名师园(东校区)
  历数中山大学名师,现荟萃康乐园,彰显教书育人勋功。以植物小品纪念弘扬中山大学名师,加强新校区对人文历史的传承。曾任教于中山大学名师如鲁迅、郭沫若、冯友兰、陈寅恪、顾颉刚、陈钟凡、罗常培、傅斯年、赵元任、董作宾、周谷城、俞平伯、岑仲勉、姜立夫、刘节、梁方仲、冼玉清、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等等大师。
  (3)健康植物园(北校区)
  我国植物医学堪称世界典范,继承国医,美化校园,建设医用植物园,既切合北校区医科特色,又有教育和环境美化意义。会开花的医用植物很多,如藿香、金樱子、西洋甘菊、迷迭香、曼陀罗、万寿竹、姜花、倒扣草、仙人球等。由于北校区空地有限,可考虑建设立体绿化墙。
  (4)科技生态园(南校区)
  南校区已有很好的植物景观基础,应在生态环保、展现现代科技、节约、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上选题,投入新型设施设备,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生态园。
  5.香飘四季
  植物景观中季相是极为重要的,宋朝欧阳修诗曰:“深红浅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载,我欲四时携酒赏,莫叫一日不开花。”根据各校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突出一季景色,如春景或秋景,或兼顾四季景色,注意讲究春花、夏叶、秋实、冬干,通过合理配置,达到四季有景。如:
  灌木或矮植:春天映山红(南校区),夏观荷花池(珠海校区),秋望国庆红(北校区),冬迎炮仗花(东校区)。
  乔木类:春游桃花林(东校区),夏怀凤凰木(南校区),秋拾红枫叶(珠海校区),冬有梅花雨(北校区);
  玉堂春花俏枝立(东校区),海南红豆铺满地(南校区),玉兰摇曳暗香起(珠海校区),鸡蛋花开竹蜻蜓(北校区)。
  6.评鉴与建设中大最美五大标志名木
  通过植物传承校园历史,由师生评选中山大学五大标志名木,普遍植于四个校区,形成中山大学统一的植物特色。同时,这也是向师生介绍,鼓励师生参与中山大学绿化规划建设的一项宣传工作。
  7.六大重点生态塑造区域
  在各校区中心特色区域重点进行植物景观的提升和重塑,包括:
  (1)南校区逸仙大道中轴区域汇集康乐历史文化精华,宜重点提升。
  (2)北校区办公楼、图书馆及医学博物馆周边,是校区中心景点,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打造该区域有利于北校区形成“花园式精品校区”。
  (3)东校区小谷围河及北望山、落雁台、冕山、月影坡等四个小山丘区域,即对山和水两大区域治理。
  (4)珠海校区教学楼周边及若海、隐湖水景观两大区域。
  东校区和珠海校区都有丰富的水域,静态水体能反映出周围物像的倒影,丰富了园林绿地景观,水域景观重点整治对校园整体生态环境提升有显著效果。
  8.建设植物信息系统
  校园内栽植的植物应一一挂牌介绍,使师生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植物的习性及植物和人类亲密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丰富的植物又是中山大学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反映,南校区是名木古树品种丰富的植物园,其他校区也有许多绿植,树牌、植物名录牌也是必不可少的。早在燕大时期,北京大学校园植物就已分别不同的树种挂上标有学名的牌子,,使校园环境具有科学的内容,同时成为全校师生科学普及的场所。 

 



本文编号:128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28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d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