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16-07-30 00:14

  本文关键词: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科学院》 1992年

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贾家麟  

【摘要】: 城市的工程地质环境是城市发展所面监的复杂的系统之一。其复杂性集中表现在系统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特别是在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作用下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因此给人们评价和预测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有效的防治灾害和环境管理措施而带来的障碍。 本文分别以作用于城市的内、外两类动力因素而产生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为研究对象,应用系统工程学的研究杨想,知识工程学的技术手段,,着重从方法学方面对开展城市环境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途径进行探讨。首先在理论上阐明了应用系统工程指导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进而以辽宁鞍山、陕西铜川、江苏南通三个城市为例,详细阐明了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环境工程地质分析、环境工程地质数学模拟、环境工程地质质量评价和预测的具体方法,完成了鞍山市城市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场地震害效应仿真研究、铜川市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分区和城市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系统预测、南通市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灰色预测与城市规划的适宜性分析,建立了用于数据分析、图形处理和综合评价的计算机附助工作系统,从中探求了进行不同类型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为三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的管理和城市规划的制定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1992
【分类号】:P64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论6-9
  • 第一章 城市、城市环境工程地质和系统工程9-19
  • >城市和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产生9-10
  • >城市环境工程地质与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10-11
  • >系统工程与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系统特性11-13
  • >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的系统工程学方法13-15
  • >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计算机辅助工作系统15-19
  • 第二章 鞍山市城市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场地震害效应的仿真研究19-41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思想19-21
  • 第二节 一个地处强震区的钢铁工业重镇21
  • 第三节 鞍山市区域地震地质条件和地震危险性分析21-28
  • 第四节 鞍山市城市场地震害效应的仿真研究和模糊多层次综合评判28-40
  • 小结40-41
  • 第三章 铜川市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分区和城市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系统预测41-56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途径41
  • 第二节 一个被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困扰的城市41-43
  • 第三节 铜川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基本类型、分布特征及形成规律43-47
  • 第四节 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灰色聚类及分区评价47-49
  • 第五节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与城市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49-55
  • 小结55-56
  • 第四章 南通市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灰色预测与城市规划的适宜性研究56-75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设计56
  • 第二节 一个新兴的港口城市和它所面临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56-59
  • 第三节 工程地质环境影响要素和预测要素的选取及环境影响分析59-63
  • 第四节 单项预测要素的灰色预测模型、灰色预测和精度检验63-69
  • 第五节 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质量预测与城市规划适宜性研究69-73
  • 小结73-75
  • 结语75-76
  • 编后76-78
  • 主要参考文献78-82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冯德益,楼世博,林命周,顾瑾平,钟廷姣,陈化成;模糊数学方法在烈度评定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2年03期

    2 胡聿贤,张敏政;缺乏强震观测资料地区地震动参数的估算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4年01期

    3 罗国煜;吴恒;;岩坡稳定系统工程分析的初步探讨[J];地质论评;1986年02期

    4 王碧泉,杨锦英,王春珍;大震前地震活动的图象识别[J];地震学报;1982年02期

    5 鲍霭斌,李中锡,高小旺,周锡元;我国部分地区基本烈度的概率标定[J];地震学报;1985年01期

    6 鲍霭斌;;我国各地震区的烈度衰减规律[J];地震工程动态;1984年03期

    7 谭周地;;环境工程地质学展望[J];世界地质;1985年02期

    8 李兴唐;城市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原则[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7年06期

    9 黄鼎成;现代工程地质学的历史责任——兼论学科发展战略[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兴远,方顺兴,姚忠国;建筑结构试验数据处理的几种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3年02期

    2 杨平;;公路工程施工招标评标的层次分析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3 徐进;彭雄志;欧加加;胡伟明;;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性预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4 ;数理统计方法在长江、淮河长期水文预报中的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年03期

    5 ;概率统计方法在我省长江、淮河水文长期预报中的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7年01期

    6 徐精明,高玉峰,潘坚云,陶崇福,刘庆忠;霍山地区十年尺度地震强度估计及减灾对策[J];安徽地质;1998年03期

    7 黄农,瞿伟,郭炜;住宅建筑日照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宁波;从合肥大学城的规划建设论大学城建设的意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张虎;从自然通风角度论合肥地区住宅建筑群体布局[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10 李倞;徐析;;生态景观设计要素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昆仲;许清丽;杨凡;;基于GIS的洛阳市矿山地质环境分区评价[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2 常河;;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含能材料作业安全评价中的应用[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王娜;白洁;;谈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边缘效应[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红斌;高静;;从重庆最牛“钉子户”拆迁事件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调整[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陶夏新;陶正如;王立媛;;对中国地震动衰减研究的若干看法[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6 张振东;孙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学科交叉与方法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牛树银;孙爱群;王强;刘仓平;刘海龙;;地震发震机制的探讨[A];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胡海涛;殷跃平;;区域地壳稳定研究中的“地震空区”问题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9 李敏;陆飞;;福建永定水电站坝区地震危险性分析[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10 张佳川;;节理岩体按结构面性质分区的聚类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莎莎;反辐射导弹仿真系统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冯志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城市文化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林淋;汶川地震地面运动场估计及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相关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4 韩博;辽源煤矿区矿山公园规划与建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王勇;基于蓄能器和组合功能加载油缸的安全阀试验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邓龙胜;强震作用下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机理和动力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刘慧君;用户浏览模式挖掘方法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郭恩;近断层强震地面运动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9 崔岩;气流粉碎过程的破碎理论研究及计算机仿真系统开发[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吴巧云;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红玲;液态奶评价方法及其体系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晓丹;松原市宁江区雅达虹工业集中区环境保护规划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尹来也;论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辩证统一[D];南昌大学;2010年

    5 唐成;FMECA和FRACAS在无人机动力系统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熊觅;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田中玉;潍坊风筝运动发展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晓欢;人造板用脲醛树脂胶粘剂低毒化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康秀琴;基于园林城市标准的东山县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宋作梅;水溶性“苯酚—三聚氰胺—甲醛”共缩聚树脂胶粘剂(PMF)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H.C.Shah,鲍霭斌,董伟民;地震危险性分析中贝叶斯模型的意义及其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2年04期

    2 董伟民,H.C.Shah,鲍霭斌;最大熵原理在地震重现关系上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3年04期

    3 谢毓寿;;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J];地球物理学报;1957年01期

    4 胡聿贤;在抗震规范中不用地震烈度的一个建议[J];建筑结构学报;1983年01期

    5 许兵,李兴唐,王德民,罗国煜,郭中一,过培鑫;苏南核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4年06期

    6 罗国煜,王培清,蔡钟业,吴浩;论边坡两类优势面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198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学馥,于加;环境工程地质系统的自组织与演化[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中文版);1995年02期

    2 王媛媛;孙强;谭儒蛟;;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的地质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年04期

    3 北科;;我国70多个城市为何下沉[J];今日科苑;2007年11期

    4 李明朗,刘燕;天津市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年S1期

    5 赵建康,吴孟杰,刘思秀;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及监测网络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1期

    6 李相然;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及防灾战略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7 叶兴永,孙乐玲;浙江省环境地质工作与城市化进程[J];上海地质;2001年S1期

    8 宋珍炎;徐淮地区地面沉降简析[J];中国地质;1996年01期

    9 朱耀琪 ,刘广润;环境工程地质座谈会侧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3年02期

    10 王金凯;济宁市对城区地面沉降实施动态监测[J];山东地质;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铣鑫;李振东;;从“预压固结线”探讨宁波地面沉降的机理及控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2 佴磊;谭周地;杨健;;上海市浦东新区地面沉降研究[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3 姜衍祥;;地面沉降对海河行洪能力影响分析[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朱庆川;徐冬;;汉沽区地面沉降及控制措施[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许丽娟;;天津市西青区超采地下水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研究[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于强;郑玉萍;;天津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若干水资源管理问题分析[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曾令海;刘增寿;张成兵;;沧州市地面沉降发展趋势预测及防治措施探讨[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许再良;李国和;孟庆文;;区域地面沉降对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的影响及防治对策[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何建友;王志;;温岭石粘—松门一级公路沿线区域性地面沉降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建图;;天津市地面沉降防治对策战略研究[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刚;[N];北京科技报;2007年

    2 朱立毅 高路 蔡玉高;[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窦贤;[N];中国气象报;2005年

    4 木易;[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5 通讯员 李岩 记者 吴艳荣;[N];河北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洪敏 本报实习生 徐春梅;[N];经济日报;2004年

    7 楚泽涵 李艳华 李艳丽;[N];科技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王研;[N];辽宁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张仲超;[N];中国商报;2005年

    10 新华;[N];中国矿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家麟;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2年

    2 万伟锋;西安市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数值模拟及防治方案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刘桂卫;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和风暴潮灾害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刘寒鹏;天津滨海新区高层建筑荷载作用下地面沉降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李斌;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胡建平;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后的地面沉降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龚士良;上海地面沉降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与地面沉降系统调控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健;工程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9 郑达;金沙江其宗水电站高堆石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飞;上海市地面沉降变形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礼钢;海河两岸地面沉降分析与控沉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晏明星;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在唐山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3 莫云;武汉地铁施工引起地面沉降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4 别君;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研究及相关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5 唐立刚;天津市地面沉降的GPS监测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张云霞;天津市滨海新区地面沉降防治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方志雷;InSAR技术及其在沧州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何国有;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管理学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苇;我国城市户外广告设计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赵慧;地面沉降的人为主控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8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78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4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