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6-08-01 07:22

  本文关键词: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论文发表 > 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

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

发布日期: 2014-05-26 发布:  

  2013年14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3年14期

  摘 要:《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课程。针对该课程知识点繁杂、概念抽象等特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作者提出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与实践教学相呼应的教学思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29-02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研究环境领域有关的微生物及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1]。该课程所学习内容与环境监测与治理的多项技术,比如,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尤其是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密切相关。目前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在世界范围内也已经普遍采用。学好环境工程微生物这门课对后续专业课学习、教育实习及工作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环境微生物的课堂教学效率,将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形象具体的知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建议。
  1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在掌握课程的基础上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是提高听课效率的关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理论知识多,原理多,概念多,易混淆[2]。为获得好的理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同时,要体现它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周群英主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为例,该教材教学内容分三部分: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生态与其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环境工程实验[3]。该教材层次清晰,基础知识的讲授为学生理解微生物生态工程应用打基础,而实验部分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对知识点的理解。然而在教学中发现,在微生物学基础部分,由于知识点繁杂、重点内容不够突出、条理性不强,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差。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作者整合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内容,为学生整理出该部分的教学内容的框架、主线及重点,并结合目前相关科研前沿动态进行讲授。通过教学内容的组织,使得学生在对学习内容能够提纲挈领的把握的同时又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为后续应用部分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思路清晰,课堂组织好,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变被动为主动。因此,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教材总体编排认真钻研,按不同专业的课程要求区分基础知识、难点知识、重点知识,才能有的放矢既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又使教学内容中先上课程和后续课程有机的衔接起来,使整个知识连贯性、系统性更强。
  2 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信息不断输出与输入的活动,想实现良好的互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实践中教师要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发挥好传授与引导作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钻研的热情。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2.1 启发式教学法
  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启发式教学重在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置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学生自主学习热情高,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时注意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偏离教学大纲的要求。
  2.2 抽象知识形象化,理论联系实际
  教材第一部分内容微生物的基础知识中描述性语言居多,学生不易理解,此部分结合多媒体手段形象记忆非常重要。另外恰当的比喻也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多向学生介绍相关理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用实例讲述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与具体实际例子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微生物形态时可以紧密结合实验课,再结合微生物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去介绍它们的特性及用途。讲解微生物处理污水原理时,可将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等穿插其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注重归纳总结
  在课堂中运用归纳总结法也很有必要。归纳总结强调及时才可能有效。此法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在每一个教学内容结束后进行小结。目前,大多数教师更注重引课,而在授课中和授课结束后没有精心设计,草草收尾,使整堂课显得“虎头蛇尾”。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讲清楚知识点,又要及时归纳总结,把知识引向新的高度。课后归纳总结可以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串讲”,也可以打破章节限制对以往所学课程进行“串讲”,使学生学习时不仅形成以教材目录为顺序的纵向知识体系,还能形成以内容为基础的横向知识体系,化点为面,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时能更灵活的应用知识。
  2.4 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讨论法把问题形式改变为讨论式。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给予适当引导,其他同学随时补充,鼓励学生大胆对老师的教学提出问题或者否认。这种形式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组织能力,气氛活跃,比单纯的提问式有更好的效果,也能使教师不断摸索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但在运用讨论法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防止前松后紧,最好能和传统的讲授法相结合。
  2.5 教学手段科学化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声、光、动画可以更好地显示一些代谢的动态变化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更好地解决了传统静态教学的难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多媒体技术要运用合理,多媒体多以图片、动画呈现,少有文字描述,教学时更要结合教材将书本上冗长的描述和直观的多媒体知识结合在一起。如果和传统的板书教学有机结合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呼应
  环境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基础知识牢固、实践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素质”人才是该专业的目标和责任。实验是重要的研究性教学环节,在实验项目的开设中,注意紧密联系理论课教学环节,不能使二者脱节。在教学中应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来改变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线条式的教学模式,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呼应的教学体系。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互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专业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目前,大多数环境微生物学专业开设的实验项目较为单一,多为一些以增强感性认识为主的验证性实验,缺乏能够和环境工程实际应用系统结合的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这样的实验设置会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认为,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还要提高学生自己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在掌握基本实验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几个应用性较强的综合实验,把独立的实验操作融入到综合实验中。学生独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由教师指导审定后再进入到实验阶段。学生主动性学习兴趣提高,又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进来,加深了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实现了教师指导与学生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要针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科学合理设计环境微生物实验,以培养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摸索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园,陈芳艳,商丹红.《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经验之浅谈[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4):475-477.
  [2]董新姣,吴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3):81-83.
  [3]周群英,高廷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0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80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9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