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常用模具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7-03-25 01:07

  本文关键词:常用模具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模具作为重要的生产装备及工艺发展方向,在现代工业的规模生产中日益发挥着重大作用,被誉为“金钥匙”、“制造业之母”等。而在我国,目前对于模具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特别是关于模具材料内在的磨损机理以及磨损机理之间转变情况的研究还尚不成熟,导致针对模具材料磨损的预测不太准确。我国热锻模具的平均寿命大约为3000-5000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由此造成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及经济效益的极大损失。而磨损是影响模具寿命的决定性因素,尤其在高温成形过程中模具因磨损而失效的情况超过70%。因此,研究如何减少模具的磨损从而提高热锻模具的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本文工作中,首先采用磨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具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了解造成模具材料磨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减摩、抗磨措施;其次借助先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磨面及磨屑上的典型磨损特征,根据观察到的磨损特征判断磨损过程中主要的磨损机理同时提出一种新的磨损计算模型,从而能够更为准确地计算模具的磨损;然后以轮毂锻模为研究对象应用所提出的新磨损计算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磨损试验、BP神经网络和SQP算法,对轮毂锻模上模芯的形状进行优化设计,使上模芯的磨损量更均匀而且更小,从而提高轮毂锻模的寿命;最后通过在HSR-2M型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磨损试验来验证所提出的新磨损计算模型的精度和上模芯形状优化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表明,H13钢在高速高载的工况条件下会出现剧烈磨损,而堆焊模具钢的剧烈磨损区在低速高载阶段。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模具型腔的形状进行优化从而改变型腔处的接触条件(工况条件),最终改善模具剧烈磨损部位的磨损状况;常用模具材料磨损时主要的磨损机理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新磨损计算模型计算得的磨损深度值与试验时测得的磨损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并且优化之后上模芯的等磨损值比优化前减少了38.9%,最大磨损值降低了12.5%。因此,新磨损计算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上模芯形状的优化设计是有效的,可以很好的指导实际生产。
【关键词】:摩擦磨损性能 磨损机理 磨损计算模型 有限元分析 形状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G76;TH11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5
  • 1.1 引言8-9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9-10
  • 1.2.1 研究的目的9
  • 1.2.2 研究的意义9-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3.1 金属材料的磨损10-12
  • 1.3.2 热锻模具的寿命12-13
  • 1.4 主要研究内容13-15
  • 2 试验方法15-22
  • 2.1 试验材料15-16
  • 2.1.1 材料选择15
  • 2.1.2 制备工艺15-16
  • 2.1.3 热处理工艺16
  • 2.2 性能测试16-17
  • 2.3 磨损试验17-21
  • 2.3.1 磨损试样制备17-19
  • 2.3.2 磨损试验过程19-21
  • 2.4 微观分析21-22
  • 3 常用模具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22-31
  • 3.1 H13 钢的摩擦磨损性能22-25
  • 3.1.1 H13 钢的磨损22-24
  • 3.1.2 H13 钢的摩擦系数24-25
  • 3.2 堆焊模具钢的摩擦磨损性能25-29
  • 3.2.1 堆焊模具钢的磨损26-27
  • 3.2.2 堆焊模具钢的摩擦系数27-29
  • 3.3 本章小结29-31
  • 4 常用模具材料的磨损特征及分析31-40
  • 4.1 H13 钢的磨损特征及分析31-35
  • 4.1.1 H13 钢的磨面形貌及成分31-33
  • 4.1.2 H13 钢的磨屑形貌及成分33-35
  • 4.2 堆焊模具钢的磨损特征及分析35-39
  • 4.2.1 堆焊模具钢的磨面形貌及成分35-37
  • 4.2.2 堆焊模具钢的磨屑形貌及成分37-39
  • 4.3 本章小结39-40
  • 5 新磨损计算模型的提出40-45
  • 5.1 单一磨损机理作用下的磨损计算公式40-44
  • 5.1.1 粘着磨损计算公式40-41
  • 5.1.2 磨粒磨损计算公式41-42
  • 5.1.3 氧化磨损计算公式42-44
  • 5.2 建立新的磨损计算模型44
  • 5.3 本章小结44-45
  • 6 轮毂锻模上模芯的形状优化设计45-61
  • 6.1 优化问题的描述45-47
  • 6.1.1 轮毂锻模的磨损情况45
  • 6.1.2 上模芯形状优化的数学建模45-47
  • 6.2 磨损试验47-52
  • 6.2.1 试验条件47-49
  • 6.2.2 磨屑的 SEM 检测49-52
  • 6.3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52-57
  • 6.3.1 BP 神经网络样本数据的生成53-56
  • 6.3.2 BP 神经网络的训练和测试56-57
  • 6.4 基于 SQP 算法的模具形状优化57-59
  • 6.4.1 优化流程57-58
  • 6.4.2 优化结果分析58-59
  • 6.5 试验验证59-60
  • 6.6 本章小结60-61
  • 7 结论与展望61-63
  • 7.1 主要结论61-62
  • 7.2 研究展望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7
  • 附录67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慧,王华昌,邹隽;热锻模综合应力与弹性模量关系的有限元分析[J];锻压技术;2005年04期

2 刘汉武,张志萍,王秀海,顾迎新,崔建忠;基于BP遗传算法的铝型材挤压模具优化设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刘先兰;3Cr2W8V钢制模具的热处理与强化方法[J];机械制造;2004年01期

4 刘佐民;M50 高速钢高温摩擦磨损特性的研究[J];摩擦学学报;1997年01期

5 孙宪萍;王雷刚;黄瑶;;挤压模具型腔的等磨损优化设计[J];润滑与密封;2007年01期

6 陈国学,刘晓龙;复杂锻件净成形过程中模具回火现象的数值模拟研究[J];塑性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7 徐远芳;周e

本文编号:266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66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0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