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镁基储氢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13:57

  本文关键词:镁基储氢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由于能源危机的产生以及人类长期使用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等,需要寻找到一种对环境负担小的新型能源。镁系储氢合金因其价格低廉、储氢量大等特点而受到诸多储氢材料研究者的青睐。但镁系储氢合金的吸氢动力学性能和热力学性能差以及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制约着它的发展。镁铝系储氢合金相对于其他镁系储氢材料而言,其储氢量大(理论储氢量为4.4wt%),镁和铝单质价格低廉,容易获得,降低了成本。 本文采用机械球磨的方法制备出Mg_(17)Al_(12)储氢合金。其最佳球磨参数为:球磨时间12h,不锈钢球磨罐,球磨转速为600rmp,球料比为20:1,合金是在充满氩气的不锈钢球磨罐中制备而成的,因在球磨过程中防止合金粘接在球磨罐壁上而影响合金的制备,每隔2h在充满氩气的真空手套箱中将结块的合金进行破碎。利用球磨的方法对合金进行表面复相改性制备出Mg_(17)Al_(12)+M(M=5%Cu、10%Cu、5%Ni、10%Ni、10%B、15%B、10%C、15%C)等合金。采用XRD测试分析、PCT吸放氢测试分析仪器等对合金的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出能够改善合金吸放氢性能储氢材料。研究结果表明,球磨了12小时后的Mg_(17)Al_(12)的吸放氢性能都比较好,623K高温下Mg_(17)Al_(12)的吸氢量为4.17wt%,接近理论值4.4wt%,653K下放氢率为61.9%。 通过球磨的方法制备出的Mg_(17)Al_(12)+M(M=5%Cu、10%Cu、5%Ni、10%Ni)表现出来的性能:在合金中添加Ni球磨2h后,该合金在吸氢的过程中生成了少量的Al-Ni相,在合金中添加Cu球磨2h后,该合金在吸氢的过程中生成了少量的MgCu_2。经研究发现,这些化合物在合金吸放氢过程起到了催化的作用。添加5%Cu和10%Cu合金在623K,240min的吸氢量分别为4.07wt%和3.94wt%,接近于理论吸氢量。同时添加Ni和Cu后的合金在553K下具有较好的放氢平台。 通过球磨的方法制备出的Mg_(17)Al_(12)+M (M=10%B、15%B、10%C、15%C)中,利用球磨的方法在Mg_(17)Al_(12)中添加C元素,两种合金在低温下对于吸氢能力的改善都不明显,甚至要差于Mg_(17)Al_(12)本身,高温下该合金在吸放氢能力上表现出较好的性能。而添加了B元素的Mg_(17)Al_(12)在低温高温下吸放氢能力都比较差,甚至阻碍了Mg_(17)Al_(12)的吸氢,因此,B不适合对于Mg_(17)Al_(12)合金表面复相改性。 运用机械球磨的方法,将Mg粉、Al粉、Cu粉按照原子比为17:11:1和17:10:2球磨12h获得了一种新的复合储氢合金。研究发现Mg_(17)Al_(11)Cu合金在623K,60min的吸氢量达到4.07wt%左右,吸氢速率比Mg_(17)Al_(12)+5%Cu的更快。同时该合金在553K下具有较好的放氢平台。
【关键词】:镁铝系储氢合金 球磨 复相球磨 吸放氢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G139.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前言10-22
  • 1.1 氢能开发的必要性及意义10-11
  • 1.2 氢的制取11
  • 1.3 氢的储存11-12
  • 1.4 储氢材料12-13
  • 1.4.1 金属氢化物12
  • 1.4.2 碳性材料12-13
  • 1.4.3 配位氢化物13
  • 1.5 镁基储氢合金的研究进展13-15
  • 1.5.1 Mg-H_2合金13
  • 1.5.2 Mg-Cu 合金13
  • 1.5.3 Mg-Al 合金13-14
  • 1.5.4 Mg-Fe 合金14
  • 1.5.5 Mg-Ni 合金14-15
  • 1.6 催化剂对镁基储氢合金改性15-19
  • 1.6.1 镁基合金储氢动力学和热力学15
  • 1.6.2 催化剂对动力学性能的改善15-18
  • 1.6.3 催化剂对热力学性能的改善18-19
  • 1.7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19-20
  • 1.7.1 课题研究的目的19
  • 1.7.2 课题研究的内容19-20
  • 1.7.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20
  • 1.8 课题研究的难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0-22
  • 1.8.1 创新之处20-21
  • 1.8.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1-22
  • 2 试验方法22-30
  • 2.1 合金的机械合金化法制备及改性工艺22
  • 2.1.1 试验用原材料22
  • 2.1.2 实验用辅助材料22
  • 2.2 合金的制备及改性工艺22-25
  • 2.2.1 Mg_(17)Al_(12)合金的制备22-23
  • 2.2.2 Mg_(17)Al_(12)+5%、10%(Cu、Ni)合金的制备23
  • 2.2.3 Mg_(17)Al_(12)+5%、10%(C、B)合金的制备23-24
  • 2.2.4 Mg_(17)Al_(12-X)Cu_X(X=1,2)合金的制备24
  • 2.2.5 最终选用的合金成分配比及球磨工艺参数24-25
  • 2.3 合金物相结构的 X 射线衍射分析25-26
  • 2.4 合金的气态储氢性能测试26-30
  • 2.4.1 实验原理26-27
  • 2.4.2 试验前准备工作27-28
  • 2.4.3 吸氢动力学曲线的测试28
  • 2.4.4 放氢 p-C-T 曲线的测试28-30
  • 3 Mg_(17)Al_(12)合金的机械合金化法制备及测试30-38
  • 3.1 Mg_(17)Al_(12)合金机械合金化制备30-32
  • 3.2 Mg_(17)Al_(12)吸放氢前后的 X 射线衍射结果与分析32-33
  • 3.3 Mg_(17)Al_(12)的吸放氢性能测试与分析33-36
  • 3.4 本章小结36-38
  • 4 Mg_(17)Al_(12)+5%、10%(Cu、Ni)合金的制备及测试38-56
  • 4.1 Mg_(17)Al_(12)的表面复相球磨处理38
  • 4.2 Mg_(17)Al_(12)+5%、10%(Cu、Ni)合金吸放氢前后的 X 射线衍射结果38-44
  • 4.2.1 Mg_(17)Al_(12)+ xCu(x=5%、10%)合金38-43
  • 4.2.2 Mg_(17)Al_(12)+xNi(x=5%、10%)合金43-44
  • 4.3 Mg_(17)Al_(12)+5%、10%(Cu、Ni)合金的吸放氢性能测试44-49
  • 4.4 分析与讨论49-54
  • 4.4.1 机械合金化及表面复相球磨工艺49-50
  • 4.4.2 Mg_(17)Al_(12)合金表面复相球磨后的性能50-53
  • 4.4.3 Ni/Cu 对 Mg_(17)Al_(12)合金放氢焓变值和熵变值的影响53-54
  • 4.5 本章小结54-56
  • 5 Mg_(17)Al_(12)+10%、15%(C、B)合金的制备及测试56-72
  • 5.1 Mg_(17)Al_(12)合金表面复相球磨处理56
  • 5.2 Mg_(17)Al_(12)+10%、15%(C、B)合金吸放氢前后的 X 射线衍射结果与分析56-61
  • 5.2.1 Mg_(17)Al_(12)+xC(x=10%、15%)合金56-59
  • 5.2.2 Mg_(17)Al_(12)+xB(x=5%、10%)合金59-61
  • 5.3 Mg_(17)Al_(12)+10%、15%(C、B)合金的吸放氢性能测试61-66
  • 5.4 分析与讨论66-70
  • 5.4.1 机械合金化及表面复相球磨后的工艺66-67
  • 5.4.2 Mg_(17)Al_(12)合金表面复相球磨后的性能67-69
  • 5.4.3 C/B 对 Mg_(17)Al_(12)合金放氢焓变值和熵变值的影响69-70
  • 5.5 本章小结70-72
  • 6 Mg_(17)Al_(12)-xCux(x=0,1,2)合金的制备及测试72-80
  • 6.1 Mg_(17)Al_(12)-xCux(x=0,1,2)合金的制备72
  • 6.2 Mg_(17)Al_(12)-xCux(x=0,,1,2)合金吸放氢前后的 X 射线衍射结果与分析72-75
  • 6.2.1 Mg_(17)Al_(11)Cu 合金72-73
  • 6.2.2 Mg_(17)Al_(10)Cu_2合金73-75
  • 6.3 Mg_(17)Al_(12-x)Cu_x(x=0,1,2)合金的吸放氢性能测试75-77
  • 6.4 Cu 对 Mg-Al 合金放氢焓变值和熵变值的影响77-78
  • 6.5 分析与讨论78-79
  • 6.6 本章小结79-80
  • 7 结论80-82
  • 致谢82-84
  • 参考文献84-90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及专利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雪萍;李平;曲选辉;;不同催化剂对氢化铝锂(LiAlH_4)可逆性能的影响(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05期

2 于振兴,王尔德,刘祖岩,线恒泽;纳米晶复合物Mg-Ni-Cr_2O_3的吸放氢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年04期

3 林怀俊;欧阳柳章;王辉;张治国;朱敏;;快淬制备Mg_3LaNi_(0.1)合金的相结构转变与储氢性能研究[J];材料研究与应用;2010年04期

4 李谦,蒋利军,林勤,周国治,詹锋;氢化燃烧法合成La_(2-x)Ni_xMg_(17)(x=0.5,1,1.5)材料的储氢性能[J];中国稀土学报;2004年01期

5 张海昌,杨化滨,王军红,周作祥;Mg_(2-x)La_xNi及Mg_(2-x)Ce_xNi合金的腐蚀性能研究[J];电化学;2005年01期

6 范爱国;;新型镁基储氢合金[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2期

7 敖鸣 ,吴京 ,王启东;多元镁基合金的储氢性能及机理[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84年02期

8 汪根时,王相龙;MMNi_5吸、放氢过程的动力学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1987年02期

9 梁浩,严义刚,吴朝玲,陈云贵,梁洁,涂铭旌;V-Ti-Cr-Fe合金吸放氢性能的研究[J];稀有金属;2005年02期

10 陈玉安;郭庆;黄华;傅洁;潘复生;;Zr在Mg_2Ni储氢合金中的作用[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锦红;姚美意;周邦新;耿建桥;张欣;张金龙;;Zr-Sn系合金在过热蒸汽中的腐蚀吸氢行为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4册)[C];2009年

2 谢昭明;潘复生;付安庆;陈玉安;;Al、Cr元素对Mg_2Ni储氢合金的协同改性研究:(Ⅰ)对组织结构的影响[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3 谢靖凡;陈永洁;侯原军;王雪松;;N配体的改变对Rh_2(Ⅱ)配合物光催化放氢性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林怀俊;欧阳柳章;王辉;张治国;朱敏;;快淬制备Mg_3LaNi_(0.1)合金的相结构转变与储氢性能研究[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在兴;陶占良;程方益;梁静;陈军;;MnO_2空心立方体负载氨硼烷热解放氢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李谦;林勤;周国治;蒋利军;詹锋;;制备方法对Mg_(1.9)Al_(0.1)Ni合金储氢性能的影响[A];2004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4年

7 王以存;顾昊;蔡浩;陈忠元;朱云峰;李李泉;;氢化燃烧合成镁基储氢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的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8 辛恭标;杨捚智;王崇云;郑捷;李星国;;Mg-Ti-Pd三层结构薄膜在室温下的优良吸放氢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李长友;刘江文;;Mg-16.5Y-13Zn合金储氢性能的研究[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宁;王超群;;Ti-V-Cr-Mn系合金相结构的XRD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英慧;纳米孔洞材料可用于安全地存储或释放氢[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2 市气象局法规科;施放氢气球莫忘守法[N];辽源日报;2006年

3 羽佳;储氢材料 21世纪新能源的“储蓄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王天洋邋金路;施放氢气球缘何会遭行政处罚[N];陕西日报;2007年

5 记者  徐瑞哲;氢动力车有望甩掉大高罐[N];解放日报;2006年

6 陈洪伟;市气象局践诺情况公告[N];丹东日报;2006年

7 李想;储能材料:有色金属扮主角[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8 全国政协委员 陈厚生;什么是钒?[N];人民政协报;2005年

9 张学铭;能源世界的一颗新星——氢能[N];中国化工报;2001年

10 佳易;镍钴合金粉应用前景不错[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修林;NaAlH_4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的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骆亍;LiBH_4-Mg基复合体系的储氢机理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李全顺;几种螺旋藻放氢的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4 孙泰;用复合和催化方法改善金属配位氢化物的储氢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轶凡;硼氢化锂基复合储氢材料的吸放氢性能及其机理[D];浙江大学;2012年

6 梁初;Li-Mg-N-H基高容量储氢材料的储氢性能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建辉;Mg(NH_2)_2-2LiH复合体系的储氢性能与反应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安学会;La-Mg-Ni-H体系相平衡及其吸放氢动力学机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9 钟海长;Mg基固溶体的可逆吸放氢反应机理与储氢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时斌;Mg(BH_4)_2储氢材料掺杂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伦;稀土类氟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镁基储氢合金的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

2 周彩瑜;镁基储氢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3 冯苍;机械球磨制备镁基储氢合金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4 贾彦虹;MoS_2对镁基储氢合金相结构和储氢性能的影响[D];燕山大学;2012年

5 邢娜;Mg-Ni-Mm系储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0年

6 李长旭;钙铝配位氢化物的制备及放氢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宏亮;催化剂掺杂改善LiBH_4-MgH_2的储氢特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寇化秦;2LiBH_4-MgH_2体系储氢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石峰;介孔SiO_2负载的MgH_2的放氢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赵文娟;镁基储氢合金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镁基储氢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87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5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