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超疏水铜表面的制备及润湿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8 19:39

  本文关键词:超疏水铜表面的制备及润湿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仿生超疏水材料被认为在自清洁、防腐蚀、抗冰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而引起了科学家们越来越大的兴趣。最近几年国内外出现了许多人工制备超疏水表面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大多存在一些缺点,如所需设备昂贵、工艺复杂不易控制、材料不环保等。本文在简单的实验条件下探索了5种方法制备超疏水铜表面,并研究了其表面润湿性,具体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 (1)将模板法与腐蚀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模板辅助腐蚀法,首次在铜片表面得到与荷叶表面非常类似的二元微纳结构,经硬脂酸修饰后,其表面接触角可达153°,滚动角为7°。该方法为金属基材表面构建精细仿生微纳结构提供了新途径。 (2)将铜片浸泡在硬脂酸-95%乙醇溶液中,通过自组装在铜片上获得具有草状结构的超疏水表面,研究了浸泡工艺对表面微结构及润湿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硬脂酸浓度为2g/L,浸泡温度为40℃,浸泡时间为120min,所得铜片表面的超疏水效果较好,其接触角为159°,滚动角只有3°。 (3)将模板法与自组装法相结合,通过模板调控自组装区域,发展了一种模板调控自组装法制备超疏水铜表面,得到了与荷叶表面微米突起分布规律非常类似、但其表面纳米结构及形貌与荷叶表面不一致的微米花状结构,该表面的接触角为161°,滚动角只有3°。 (4)发展了一种沉积蜡烛灰层来获得超疏水表面的新方法。通过在铜片表面沉积蜡烛灰,得到了接触角为160.5°、滚动角为2°的超疏水表面。研究了不同沉积距离对铜片上蜡烛灰层的表面结构、成分及润湿性的影响。 (5)发展了一种新颖的模板辅助沉积法制备超疏水铜表面。以超疏水的蜡烛灰层为模板,在铁片表面化学沉积铜,得到了具有微米、亚微米、纳米三元结构的铜表面,经硬脂酸修饰后,其表面由亲水变成超疏水,接触角高达156.9°,滚动角为5°。
【关键词】:超疏水 表面 润湿性 接触角 滚动角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G17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引言10
  • 1.2 自然界的超疏水表面10-12
  • 1.2.1 超疏水的植物表面10-11
  • 1.2.2 超疏水的动物表面11-12
  • 1.3 超疏水的理论基础12-15
  • 1.3.1 接触角及 Young 氏方程12-13
  • 1.3.2 Wenzel 与 Cassie 理论模型13-15
  • 1.3.3 接触角滞后与滚动角15
  • 1.4 金属基材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15-18
  • 1.4.1 化学腐蚀法16
  • 1.4.2 自组装法16-17
  • 1.4.3 沉积法17
  • 1.4.4 氧化法17
  • 1.4.5 其它方法17-18
  • 1.5 超疏水材料的应用前景18-20
  • 1.5.1 自清洁18
  • 1.5.2 防水防腐18-19
  • 1.5.3 油水分离19
  • 1.5.4 减阻19
  • 1.5.5 抗冰覆19-20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20-22
  • 第二章 模板辅助腐蚀法制备类荷叶超疏水铜表面22-33
  • 2.1 引言22
  • 2.2 实验部分22-25
  • 2.2.1 实验材料22-23
  • 2.2.2 实验仪器23
  • 2.2.3 实验步骤23-25
  • 2.2.4 实验表征方法25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25-32
  • 2.3.1 表面结构表征及分析25-27
  • 2.3.2 表面成分表征及分析27-28
  • 2.3.3 表面润湿性表征及分析28-30
  • 2.3.4 超疏水铜片表面形成机理分析与讨论30
  • 2.3.5 三氯化铁浓度对铜片表面结构的影响30-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第三章 一步浸泡自组装法制备超疏水铜表面33-43
  • 3.1 引言33
  • 3.2 实验部分33-35
  • 3.2.1 实验材料33
  • 3.2.2 实验仪器33-34
  • 3.2.3 实验步骤及装置34-35
  • 3.2.4 实验表征方法35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35-42
  • 3.3.1 铜片表面结构表征及分析35-36
  • 3.3.2 铜片表面成分表征及分析36-37
  • 3.3.3 铜片表面结构形成机理分析与讨论37
  • 3.3.4 硬脂酸浓度对表面结构及润湿性的影响37-39
  • 3.3.5 浸泡时间对表面结构及润湿性的影响39-41
  • 3.3.6 浸泡温度对表面结构的影响41-42
  • 3.4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模板调控自组装法制备类荷叶超疏水铜表面43-53
  • 4.1 引言43
  • 4.2 实验部分43-46
  • 4.2.1 实验材料43-44
  • 4.2.2 实验仪器44
  • 4.2.3 实验步骤44-45
  • 4.2.4 实验表征方法45-46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46-51
  • 4.3.1 表面结构表征及分析46-47
  • 4.3.2 表面成分表征及分析47-48
  • 4.3.3 表面润湿性表征及分析48-49
  • 4.3.4 表面结构形成机理分析与讨论49-51
  • 4.3.5 不同模压时间对铜片表面结构的影响51
  • 4.4 本章小结51-53
  • 第五章 在铜片表面沉积蜡烛灰制备超疏水表面53-63
  • 5.1 引言53
  • 5.2 实验部分53-55
  • 5.2.1 实验材料53
  • 5.2.2 实验仪器53-54
  • 5.2.3 实验步骤54-55
  • 5.2.4 实验表征方法55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55-62
  • 5.3.1 沉积距离对蜡烛灰层表面结构及成分的影响55-57
  • 5.3.2 沉积距离对蜡烛灰层表面润湿性的影响57-58
  • 5.3.3 烘烤对超疏水蜡烛灰层表面润湿性的影响58-60
  • 5.3.4 超疏水蜡烛灰层对非纯水液体的润湿性研究60-62
  • 5.4 本章小结62-63
  • 第六章 以蜡烛灰为模板在铁片上沉积铜制备超疏水表面63-74
  • 6.1 引言63
  • 6.2 实验部分63-65
  • 6.2.1 实验材料63
  • 6.2.2 实验仪器63-64
  • 6.2.3 实验步骤64
  • 6.2.4 实验表征方法64-65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65-72
  • 6.3.1 蜡烛灰表面结构及润湿性65-66
  • 6.3.2 铁片表面结构表征及分析66-67
  • 6.3.3 铁片表面成分表征及分析67-68
  • 6.3.4 铁片表面润湿性表征及分析68-69
  • 6.3.5 沉积时间对铁片表面结构及成分的影响69-72
  • 6.3.6 铁片表面结构形成机理分析与讨论72
  • 6.4 本章小结72-74
  • 第七章 结论74-77
  • 参考文献77-84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84-86
  • 致谢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凤平;闫姝均;;直接浸泡法构筑纯铜的超疏水表面[J];应用化学;2012年11期

2 龚志金;王建莉;吴丽梅;王小雨;吕国诚;廖立兵;;铜表面超疏水界面的构建与调控(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13年08期


  本文关键词:超疏水铜表面的制备及润湿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3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93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a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