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切削颤振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09 05:00

  本文关键词:切削颤振系统动态特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颤振是金属切削加工过程中刀具与工件之间产生的一种强烈的相对振动,属于自激振动。颤振降低加工质量与切削效率,降低刀具、机床的使用寿命,产生污染周围环境的切削噪声,甚至导致人身伤亡与机床加工的重大事故。因此,对于颤振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 首先,本文讲述动态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切削颤振的线性理论,作为非线性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引入平衡点、极限环及其稳定性的概念,以此为基础我们讨论自激振动的特点和机制。在金属切削过程中,由于反馈量与反馈方式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类型的颤振以及不同的失稳方式,我们分别对速度反馈、位移反馈以及模态耦合三种不同机制的切削颤振进行线性建模,对其机理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研究。 其次,本文阐述了本文在切削颤振非线性理论方面的成果。首先介绍由其他学者提出的一个非线性颤振模型,该模型反映了机床结构的非线性刚度这一非线性因素,论述了这一模型的成就,指出了它所面临的困难和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入刀具振离工件材料这一非线性因素,建立了一个新的非线性颤振模型,详细讨论了这一模型的特性及其所导致的结论,如振幅稳定性,以及诸切削参数对于稳定振幅的影响等等。紧接着将切削过程中两个基本的非线性因素同时纳入考虑:刀刃的运动轨迹的一部分越出工件材料之外和切削力对于切削厚度的非线性依赖关系,建立了关于自激振动的一个更为完美的理论模型。此模型能够解释和预测有限振幅颤振的两个重要现象:振幅自稳定性和有限振幅不稳定,这些现象是传统的线性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切削颤振模型,理论预测的结果和实验数据相符合;并采用非线性数字建模和仿真的方法研究切削过程的颤振机理,揭示颤振发生、发展和最终走向稳定的全过程;剖析切削用量对于这一过程的影响,以达到预测和控制颤振的目的,为整体叶盘数控加工时颤振的在线监测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颤振 相图 极限环 非线性 振幅不稳定性 数字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G50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4
  • 1.1 课题的提出背景及实际意义7-8
  • 1.2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8-13
  • 1.2.1 颤振机理与模型8-9
  • 1.2.2 颤振预防与控制9-11
  • 1.2.3 颤振的在线监控与控制11-13
  • 1.3 本课题的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13-14
  • 第二章 机床颤振机理14-47
  • 2.1 自激振动的特点和机制14-19
  • 2.1.1 相平面、平衡点、极限环及其稳定性14-17
  • 2.1.2 自激振动的特点17-19
  • 2.2 速度反馈引起的切削颤振19-26
  • 2.2.1 切削过程中的速度反馈机制19-21
  • 2.2.2 速度反馈所形成的负阻尼21-22
  • 2.2.3 自激振动的能量机制22-24
  • 2.2.4 能量平衡与振幅稳定性24-26
  • 2.3 位移延时反馈引起的切削颤振26-39
  • 2.3.1 位移反馈、负刚度与静态不稳定性26-28
  • 2.3.2 位移的延时反馈28-29
  • 2.3.3 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再生颤振29-39
  • 2.4 模态耦合引起的切削颤振39-47
  • 2.4.1 模态耦合与模态耦合系统的稳定性39-43
  • 2.4.2 金属切削中模态耦合自激振动43-47
  • 第三章 非线性再生颤振建模47-73
  • 3.1 考虑机床结构非线性刚度的切削颤振模型48-52
  • 3.1.1 模型的要点与成就48-51
  • 3.1.2 模型的困难与问题51-52
  • 3.2 基于刀刃振离工件的非线性单因素的切削颤振模型52-62
  • 3.2.1 描述切削颤振的微分方程52-58
  • 3.2.2 机床的稳定性和稳定性图58-60
  • 3.2.3 各种因素对稳定振幅的影响60-62
  • 3.3 基于刀刃振离工件和切削力的非线性双因素的切削颤振模型62-73
  • 3.3.1 有限振幅不稳定性分析62-67
  • 3.3.2 机床的稳定性和稳定性图67-70
  • 3.3.3 切削用量对于非线性颤振过程的影响70-73
  • 第四章 颤振过程实验论证和数字仿真73-87
  • 4.1 切削颤振试验73-77
  • 4.2 切削颤振过程的数字仿真77-87
  • 4.2.1 运动方程77-80
  • 4.2.2 数字仿真方法80-81
  • 4.2.3 数字仿真结果81-87
  • 第五章 总结87-88
  • 参考文献88-9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90-91
  • 致谢91-92
  •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92
  •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冬;赵中伟;陈爱良;刘旭恒;陈星宇;;氧化锌的碱法浸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2 向红兵;黄忠;诸静;陈蕾;于俊荣;胡祖明;;P84共聚聚酰亚胺/NMP/乙二醇体系三元相图的计算[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张鼐;王招明;杨文静;肖中尧;张宝收;赵瑞华;张海祖;陈延贵;邢永亮;;塔中东部奥陶系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意义[J];新疆石油地质;2011年03期

4 王焕景;刘红;;十字形液晶分子系统各向同性相至双轴向列相的相变[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孟令启;彭光明;;中厚板轧机非线性控制过程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周权宝;尹霞;汪琼;王成;;体系Mg(NO_3)_2-MgCl_2-H_2O作为相变储能材料的相图预测[J];化学学报;2011年15期

7 宁伟;汪庆卫;陈建;罗理达;孙成果;顾雪弟;;超高温耐火测温锥的研制探索[J];耐火材料;2011年04期

8 刘廷;;薄壁套工件加工方法探讨[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王锦程;刘子藏;李勇;丘东洲;钱赓;蒲秀刚;袁淑琴;肖敦清;鲍居彪;祝新政;;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在黄骅坳陷孔三段沉积体系分析中的应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年01期

10 李敏;;《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倬;吴江鹏;曹奇凯;;飞机颤振问题的综合预测[A];第七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2 袁先旭;张涵信;叶友达;谢昱飞;;跨声速翼型颤振非线性Hopf分叉过程数值模拟[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黄汉杰;李明水;贺德馨;;大跨度悬索桥颤振时域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4 曹丰产;朱乐东;;对桥梁断面颤振导数弯扭耦合振动系统辨识法的思考[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陈政清;;颤振导数强迫振动识别的时程法与误差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李静;;防空导弹颤振研究[A];第八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祝志文;陈政清;;平板颤振机理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黄汉杰;李明水;贺德馨;;大跨度悬索桥施工态颤振时域分析[A];2004全国结构风工程实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吴志强;张建伟;;机翼极限环颤振分岔序列[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孙晓红;张红波;谢怀强;;机翼/外挂系统颤振特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严冰;大中型飞机颤振试飞成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杜春江;我国大中型飞机颤振试飞技术取得重大突破[N];中国航空报;2010年

3 记者 王绯;“掌上书房”亮相图博会[N];科技日报;2000年

4 姜丽丽;颤振试飞急先锋[N];中国航空报;2005年

5 姚学文 刘泽民;金展鹏:“金氏相图测定法”的创立者[N];湖南经济报;2006年

6 记者 甘勃;首架国产大型民用直升机将首飞[N];大众科技报;2010年

7 张峰秋;科技潮头踏浪行[N];中国航空报;2005年

8 焦静波 整理;羽翼已丰 龙行苍穹[N];中国航空报;2010年

9 韩建昌 刘宇辉 董平 郝建刚;黄菊视察阎良飞机城[N];中国航空报;2004年

10 薛文东 邓乐锐;新型耐火材料——镁阿隆(MgAION)材料(一)[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yad Thabit Saeed(阿亚德);厦漳跨海大桥的颤振和抖振响应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赵文胜;轴向流中板结构流固耦合动力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于向东;大跨桥梁颤振导数识别的强迫振动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4 郑公平;光格子中的BEC及铁磁膜中的畴壁和畴结构[D];山西大学;2005年

5 万强;相图边界理论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杨春成;纳米晶体的尺寸和压力效应[D];吉林大学;2006年

7 唐成颖;Al-Ce-Mn-Ni体系相平衡与非晶形成能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范秀山;三维图像处理方法在固液吸附研究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0年

9 吕睿;热致相分离法制备EVOH微孔膜的基础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冯大河;非线性波方程的精确解与分支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甫方;固相线下Ce-Co-Al三元体系相关系及Ce_2Co_(15-x)Al_(2+x)化合物晶体结构和磁性研究[D];汕头大学;2005年

2 胡晶;硫酸钙制取硫酸钾相图及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张修兴;分形晶格上量子自旋系统相变问题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4 魏贤华;一种关于水盐体系固液平衡相图预测的新方法[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5 李先铭;复杂网络演化过程中相变问题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熊耀志;Gd-Sb-Ti三元系合金相图500℃等温截面的测定[D];广西大学;2007年

7 崔雪鸿;Gd-Fe-Sb三元系合金相图773K等温截面[D];广西大学;2007年

8 姜文正;偶极流体的相变理论[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高中扬;分形晶格上量子反铁磁Heisenberg系统相变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保敏;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基态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切削颤振系统动态特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4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94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0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